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寅恪先生在1942年春给朱延丰的《突厥通考》一书作序时写道。  相似文献   

2.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学习笔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古籍出版社拟重版陈寅恪先生《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经由寅恪先生长女公子流求来信,命为一文,以作是书导读。闻悉之下,既感且愧。老师之书,何敢为导。老师之学,何能为导。迟疑而不敢应命者多日,终于执笔写下这篇粗疏的文字,盖深感先生辞世二十七年,先生博大精深之学弥久而愈彰,先生独立苍茫之人格精神更见其辉煌,足证人间终有正道,学术尊严不泯。弟子不敏,虽不得略窥先生之学于万一,如能稍作疏解,藉供初学者知先生是书之精要,而能发愤于学,立志以继先生之事业,则亦或可稍解五十二年前受  相似文献   

3.
樓培 《中国文化》2012,(1):132-141
吴宓(雨僧,1894-1978)先生《空轩诗话》有云:"始宓于民国八年(1919),在美国哈佛大学,得识陈寅恪。当时即惊其博学,而服其卓识,驰书国内诸友,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今时阅十五六载,行历三洲,广交当世之士,吾仍坚持此言,且喜众之同于吾言。"同样在1930年代,吴先生于清华园藤影荷声馆里又说:"自古人才难得,出类拔萃、卓尔不群的人才尤其不易得。当今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在老一辈中要推陈寅恪先生,在年轻一辈中要推钱钟书,他们都是人中之龙,其余如你我,不过尔尔!"此话在超过一甲子  相似文献   

4.
高峰先生在《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第1期)上发表了《为什么是“新宋学”——陈寅恪文化学术理想》一文,结合陈寅恪的著述和治学经历,主要探讨了陈寅恪“新宋学”的内涵与意义。他认为陈寅恪首倡“新宋学”的概念,其内涵是指“宋学的规模和成就、宋儒的解经方法、宋贤的史学‘考据之学’(长编考异之法)乃至宋代的民族主义”。此文不乏...  相似文献   

5.
武黎嵩 《中国文化》2011,(1):181-188
陈寅恪先生《诗集》有两首题为《寄卞孝萱》的诗,这两首诗陈寅恪先生遗诗残稿中没有,唐筼编诗目不载,卞孝萱先生生前也已失去了陈先生手稿。此二绝句録自吴宓先生抄存稿,藉此世人才知道有这两首诗。时人程巢父曾撰《卞孝萱娱母陈寅恪寄诗》文,试图揭示此诗背景。  相似文献   

6.
張仲民 《中国文化》2013,(1):166-173
有关陈寅恪先生在复旦公学读书时的情况,现在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是蒋天枢先生选录的陈寅恪先生在文革中的“交代稿”,及蒋先生的一些推测:“光绪三十一年乙己(1905),先生十六岁,在日本……先生患脚气病,须异地疗养,遂回国,在家休养年余”(1967年第七次交代稿)。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构成,世人多以儒释道三教称之。例如,陈寅恪先生(1890—1969)1933年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三》中仍说:“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但是,  相似文献   

8.
《中外文化交流》2008,(4):92-92
2008年苏富比春拍上出现一幅《河东君初访半野堂小影》的拍品。河东君,即明清易代之际的奇女子柳如是。她的这幅画像曾被影印在陈寅恪先生遗作《柳如是别传》中,但其真迹辗转流传,踪影难觅,陈寅恪本人也未能得见。如今,画像重现世间。这本收录柳如是画像的册页共19页,不仅收录有乾隆年间翰林余秋室(余集,号秋室)的这幅画、余用隶书抄录的顾苓《河东君传》全文、吴毂人的题词,  相似文献   

9.
陈勤奋 《东方文化》2000,(6):116-121
陈寅恪先生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曾论及自昔大师巨子之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所言不仅在学术思想方面,更在社会道德与习俗方面。在《赠蒋秉南序》中,又从欧阳修撰《五代史》,“作义儿冯道诸传,贬斥势利,遂一匡五代之浇淳,  相似文献   

10.
郑翔 《中国文化》2008,(2):129-130
我知道国学是源于一件很意外也很特殊的与国学界的因缘。就是2003年,由于一个偶然的原因,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夫妇骨灰安葬的事是由我完成的,这本来只是一件很平常的工作而已。陈寅恪先生生于1890年,1969年去世,可是先生去世后30多年一直没有安葬。  相似文献   

11.
陆璐 《大理文化》2007,(4):57-58
2005年9月13日晚,民进大理州委秘书长打电话告诉我杜乙简先生与世长辞,我的心中马上充盈着深深的悲痛和缅怀之情,心中想起这样一句话:人间少一宗师,天堂多一仙家。  相似文献   

12.
飞扬世界不寻常——纪念张大千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在四十年前,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六十寿辰的时候,其老友、名诗人兼书法家于右任就曾盛赞张大千的辉煌艺术成就日:“上将于今数老张,飞扬世界不寻常,龙兴大海凤鸣岗。作画真能为世重,题诗更是发天香,一池砚水太平洋!”  相似文献   

13.
赵琪伟 《寻根》2010,(5):127-129
<正>我国近现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宋代之金石学》一文中提出:"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史学大师陈寅恪在《赠蒋炳南序》中说:"欧阳永叔少学韩昌黎之文,晚撰五代史记,作义儿冯道诸传,贬斥势利,尊崇气节,遂一匡五代之浇漓,返之淳正。故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孰谓空文于治道学术无裨益耶?""尚气节而羞势利,天水一  相似文献   

14.
季羡林先生在谈到陈寅恪先生的洽学方法时说:“寅恪先生曾在几个欧美国家留学,在德国时间更长,受业于Heinrich Lüders(亨利希·吕德斯)诸大师,学习梵语及其它古代语言文字,深通德国学者的治学方法。结果他把中国考据学和德国考据学严密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再济之以德国的彻底性,写为文章。  相似文献   

15.
数论篇     
《說文》釋一曰:“惟初太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四十餘年前,余嘗作《數論》,釋一至十諸數,引許說以證其引端生發。以之求教於吳檢齋先生。先生曰:“理論甚佳,然許說只得問題之一面,似未周恰。凡事皆  相似文献   

16.
刘梦溪 《中国文化》2013,(2):149-163
王国维与陈寅恪一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和王国维《颐和园词》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王陈关系最近,盖因气类相投也。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许我忘年为气类,北海今知有刘备"句,即实写此意。而《挽词》中"风义生平师友间",则是两人关系的理则概括。四大导师的年龄,梁启超生於1873年,王国维生於1877,陈寅恪生於1890年,赵元任生於1892年。梁最长,比王大四岁,比陈大十七岁。王比陈大十三岁。1925年清华国学院成立时,梁五十二岁,王四十八岁,陈三十五岁,赵三十三岁。吴宓生於1894年,当时是三十一岁,任  相似文献   

17.
陈寅恪先生《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云:“研究当时士大夫之言行出处者,必以详知其家世之姻族连系及宗教信仰二事为先决条件,此为治史者之常识,无待赘论也。”他批评梁启超“取己身之思想经历,以解释古人之志尚行动,故按诸渊明……所出之家世,……所发明之新说,皆所难通。”陈氏之治史方法,于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8.
彭龄  章谊 《世界文化》2014,(10):30-31
2014年3月21日《文艺报·经典作家之未名社篇》专刊上刊登的葛涛先生《未名社成员七封集外书信考释》一文中,有一封父亲营靖华1946年9月18日写给鲁迅夫人许广平先生的信: 景兄: 潘德枫先生为中苏文协老同事,忠实可靠,奋力前进。拟将豫才先生事迹,写为短篇故事。在苏联有左琴科等所写之列宁故事,颇为读者所称道。在中国可为创举。现潘先生奋勇尝试,已成数篇,特为介绍,望兄费神赐教:  相似文献   

19.
李怡 《东方文化》2001,(1):81-86
陈寅恪先生是我国名的历史学家,古典学家和宗教学家,是本世纪的学术大师,其中《柳如是别传》是先生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长篇巨,他凭借惊人的毅力和多年来知识的积累,在其晚年目盲体衰的恶劣条件下完成这部作品。“全书八十余万言,以柳氏本末为主,而附之以钱氏有关事迹,并详述柳氏与陈子龙、程孟燧、谢三宾、宋徵舆、李待问等人的交往关系,多发前人未发之覆。”  相似文献   

20.
悼袁珂先生     
夜雨淅沥云不舒 ,讣告收时魂已哭① ;八十年代见师容 ,四十年前读君书② 。手抚山海经校注 ,时时刻刻细解读 ③ ;中国神话大词典 ,洋洋洒洒茂文图 ④ 。神话传说作学问 ,远古信息岂可无⑤ ?帝禹山河图画就 ,病榻之躯写祝福⑥ !先生学问深似海 ,褒奖后学不设箍 ;未能专心神话学 ,乐观其成多鼓舞 ⑦ 。敢愧先师语如露 ,撰得著作卅余部 ;或可告慰先师德 ,蜀道虽高心相濡⑧ 。悼袁珂先生@王红旗$北京山海文化企划苑①突然收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办公室函,心头一紧,已经猜到袁珂先生作古了。果然是讣告,袁珂先生2001年7月14日在成都逝世,享年85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