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分析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基本内蕴与塑造。指出构成新时代国家形象塑造体系的是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四个因素。归纳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三个基本特征:人民性、整体性和开放性,这三个特征既体现了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所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又精准把握了时代发展脉搏。强调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及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国家形象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前塑造我国国家形象的顶层设计,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为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舞台。继提出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24字的价值要求后,增加了"独立、开放、和平、共享"这一国际层面的价值要求,这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重要体现,也是维护科学社会主义声誉和展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法治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价值支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借力民主性的立法、公正性的执法和司法、自觉性的守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观察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需要将其放到人类历史进程的大逻辑中进行审视.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和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从马克思历史进步论视角看,以人民为中心具有丰富的时代蕴涵:在生产逻辑层面,实现了社会发展指向由物到人的价值跃升;在主体性逻辑层面,为从...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时代之问展开,在解决教育重大现实问题中形成,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教育思想的时代新篇章。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蕴含着清晰的理论逻辑:在教育本质方面,探究人才培养内在属性,阐明我国教育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在教育环境方面,分析我国教育内外部环境,提出我国新时代教育使命和任务;在教育认识方面,提升对我国教育重要性、规律性、方向性的认识;在教育方法方面,在战略策略、系统思维和党的领导三个层面提出我国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路径方法。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中国价值国际传播具有三重向度的战略考量:从中国视阈来看,新时代中国价值国际传播是凝聚全体中华儿女价值共识的现实需要;从国外视阈来看,新时代中国价值国际传播是构建国家形象的客观要求;从整个人类视阈来看,新时代中国价值国际传播是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命题。探究新时代中国价值国际传播的战略考量是实现中国价值国际传播的前提和基础,有助于深化中国价值的基础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7.
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多元文化并存的现象是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的现实状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以及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共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之中。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要求,从时间、空间、受众群体和价值观层面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的关系,使其形成以多元文化供给一元文化,一元文化引领多元文化的良性互动、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文化新格局,这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8.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历史经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坚持胸怀天下包括胸怀人民、胸怀民族与胸怀世界三层含义,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重意蕴。坚持胸怀人民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坚持胸怀民族彰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坚持胸怀世界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谋求世界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使命与世界担当。  相似文献   

9.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度概括和凝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微观层面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具体道德要求.该目标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理想人格一脉相承,与新时代我国公民的国家公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个人私德相辅相成,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基点”和价值“源点”,是衔接和贯通社会中观层面的价值导向和国家宏观层面的政治理想的必要条件,是统一和实现国家、社会和个人价值目标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民族复兴、演变逻辑、科学内涵、重大意义层面所包含的深刻哲学意蕴主要体现在一个主题的实践与认识、两个维度的否定之否定、三对关系的对立与统一以及四种层面的创新与发展等方面上。深刻剖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哲学意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创新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引领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规定性的统一使其成为自身。中国梦有质和量的规定性,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中国梦的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理想就是“中国梦”,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只有不断积累中国梦的量,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从而达到中国梦的质和量辩证统一,使中国梦理论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2.
“中国梦”的本质,是使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它的理论体系是具有普遍的传播性的,体现了中共党理论创新的基本品质。中国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都被“中国梦”所体现,“中国梦”是为艰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历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一部分。以“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切入点,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和概括,进一步解读了“中国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中国梦”毫无疑问是国家富强之梦,民族振兴之梦,人民幸福之梦;与此同时,从更加宏阔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的视野和高度看,中国的和平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稳定繁荣也需要中国,因而,“中国梦”还是世界和平之梦,世界发展之梦,世界合作之梦以及世界共赢之梦。“中国梦”顺应了世界潮流,呼应了世界期许。  相似文献   

14.
中国梦是国家梦,是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价值维度,它的提出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是中国近代以来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中国梦的理解不能仅局限于对其本身的理解,还需要通过与美国梦、欧洲梦的对比,加深对中国梦的理解。中国梦作为一种理想信念有其理论基础,它以现实的个人作为出发点,它所具有的现实性和理想性都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5.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强国离不开强军,强军服务并保障强国。对于我国来说,"强军梦"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是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是激励广大官兵实现军人价值的强大动力,同时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实现"强军梦"的根本目的,是要保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支撑和平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6.
"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具有二重性。"人生如梦"看似表达了一种世界与我的虚幻所带来的悲观情绪,实则在"梦觉无二"的二谛圆融中洋溢着传统人生美学的《庄子》乐观精神。"梦游人生"是"人生如梦"的内在要求与表达,是"梦游"这一审美体验的人生形式,同时,"梦"作为情结表现出了传统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17.
以"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深重灾难为历史背景,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为时代背景,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为实践背景,邓小平对民族复兴"中国梦"进行构想。这一构想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战略基石,遵循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科学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成功探索出实现"中国梦"的具体道路及途径。邓小平"中国梦"的构想在我党"中国梦"的"追逐"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开创事业、战略定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文化软实力可以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精神支撑、安全保障以及人才来源。我们必须在塑造本国文化形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基层文化和大力培养人才等方面进行不懈地努力,不断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追求中国梦,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起梦阶段的追梦,当时社会上现存的阶级力量均纷纷登上历史的舞台,以自己的利益为起点,寻求中国的出路,追逐中国梦,但都以失败告终;二是析梦阶段的追梦,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走向了历史的前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结合中国国情科学分析中国梦,找到了一条拯救中国的正确道路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奋力追梦,彻底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三是园梦阶段的追梦,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进入了园中国梦的追梦阶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坚定地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并通过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逐步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不仅是个体的梦想而且也是国家、集体的梦想,每个时代、每个人的梦想有所不同,但每个梦想中的积极因素都会给予“中国梦”营养与活力.20世纪30年代中国京派文人的作品构造了自然质朴、民性和谐的理想世界,表达了他们对传统美德,对人性美、人情美、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现代文明的批判.这些对于我们实现“中国梦”以及思考现代化问题都有颇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