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高职院校属于职业导向型学校,就业是所有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广东省高职院校学生为例,对高职学生就业期望状况展开调查研究,通过对广东省四所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目标期望、就业行业期望和就业岗位期望的调查,掌握了高职学生的就业期望状况以及影响他们期望状况的影响因素,希望能为指导高职学生就业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湖北省八所高职院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状况的调查,了解各院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干课程、就业方向、就业岗位和专业技能证书等情况,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全省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或借鉴于德国的"双元制",或借鉴于美国的"能力本位",都具备工学结合特点;但还存在主干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专业技能证书存在一些问题、就业方向比较宽泛、就业岗位不够具体等不足。  相似文献   

3.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作为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学类的招生专业之一,但学生毕业后不能就职于医疗机构,主要就业岗位为社会上的美容行业。因此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调研学生就业岗位为突破口,分析主要就业岗位应具备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人才培养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  相似文献   

4.
基于职业兴趣理论,针对459份财经类专业毕业生职业兴趣和就业岗位的调查数据,系统分析了近五年毕业生的初次、现今和期望就业三个阶段的岗位特征,提出柔性化培养建议.调研发现,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分布广泛,不同阶段就业岗位分布差异较大,近半数毕业生就业领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不同性别和专业的毕业生期望就业岗位特征差异显...  相似文献   

5.
“4T”叠加式: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实证研究和具体分析,阐述了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若干个关键问题,提出了通过服务面向分析和职业岗位群分析来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方法,以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基本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岗位业务能力培养为重点,产学结合为基本途径的"4T"叠加式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面向职业岗位构建高职微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技术专业在企业职业岗位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将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数字线路设计作为专业的核心工作岗位和主要就业岗位,兼顾基本就业岗位和辅助就业岗位需求,构建由文化素质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技术平台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建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保证课程体系实施,实行弹性的"2+1"人才培养模式,平衡学生学校学习和校外实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对某高职08、09、10届毕业生进行就业价值观念调查及就业情况调查的基础上,考察三年来高职毕业生选择就业目的地、用人单位的情况;对月薪期望、信息渠道利用和岗位认知等情况进行分析,期望在高校加大就业指引的同时,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8.
通过珠三角地区43间二甲级以上医院对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岗位能力需求情况的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理论知识要求、实践技能要求和课程设置要求,以此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工作进行审视、反思、改革和补充,使之适应检验医学发展的需要,真正达到"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以技能培养为主线,实现毕业就业岗位零距离"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由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主任陈承欢主持的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重点课题"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软件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题批准号:XJK06AZC009),日前通过了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结题鉴定,现将成果公报如下: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1)构建适应软件行业的岗位需求和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的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模块化、层次化"的课程体系,满足软件专业学生就业多样化、多层次的就业需求. (2)分析和界定高职软件专业的就业范围、就业岗位、技能要求和职业目标,构建适应岗位需求的高职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胜任一个岗位,适应一群岗位"的就业目标.  相似文献   

10.
高职教育的核心是以"就业为导向、市场需求为目标",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应以纺织行业典型职业岗位群为引领,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及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形成"岗位引领、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建设,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的无缝对接,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特色行业地质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与教育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与紧张的大学生就业状况不同,具有艰苦特色行业的煤炭系统地质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则枝秀于林,求大于供。本文对煤炭系统对地质工程专业大学生求大于供的种种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在教育与决策过程中应该重视的一些方面,及其缓解特色行业地质工程专业大学生紧缺局面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高职电子类学生的就业竞争日益加剧,毕业后如何在职场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就需要他们早做准备,练好"内功"。职教工作者作为人才的培养者,需不断关注行业动态,及时了解企业需要,主动分析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要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力争形成"课程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的多赢局面。  相似文献   

13.
目前普通本科毕业生创业以及就业竞争力日益减弱,而学科竞赛水平则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以VEX机器人工程挑战赛为例,分析竞赛内容及特点,指出了学科竞赛对于人才培养的作用和现阶段的不足,强调学生在学科竞赛中应着重培养自身的兴趣和创新思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以此作为自身不受岗位和职业限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提升创业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针对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高职教学所存在的弊端,在毕业综合实践教学中采用全程导入法可以更好地实现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实施步骤是:专业教师明确本专业具体岗位的应职应岗能力要求,对新生进行启蒙教育;学生选定毕业就业方向和相应的综合实践任务,进行综合训练。  相似文献   

15.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大众化背景下,伴随着市场对"人才"的重新定位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和难点。然而,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目前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的思考和界定,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分解为社会契合度、职业期待和职业素质三个纬度。根据其结构构成,试图构建既反映社会需要、企业要求又关注个体特质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6.
高等农林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通过梳理9所“双一流”建设农林高校发布的2019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对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学生就业区域、就业行业、平均薪酬、专业相关度和就业满意度等进行分析,了解9所农林高校本科生的就业现状、存在的问题,探究新时代农林一流人才培养策略,提出通过增强主体意识,培养“一懂两爱”人才、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注重个性发展,推进人才分类培养三条途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以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毕业生就业情况指标,以依托地方产业的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为研究对象,开展特色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多维度调研,调研对象包括就业和创业毕业生、用人单位、毕业生家长。多维度调研结果显示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高,创业效果好。调研、分析该专业就业情况好的原因,该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紧紧围绕地方特色产业人才需求,充分利用地方特色产业人才、企业、行业协会、行业信息等资源,整合、共享各方资源,实施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教学模式改革,使得该专业毕业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扎实、综合素质高、与行业人才需求高度吻合。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提出高职专业要从扩大学生就业机会的角度,借鉴企业开发市场的模式建立,阐述了建立"复合性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必要性和意义以及"复合性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为强化职业办学特色,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全面发展能力,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应坚持以服务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按照建筑企业生产过程和职业人才成长规律,构建和实施基于行业标准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做到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从而提高学生岗位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胜任岗位职责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模式进行研究,在深入分析艺术类毕业生专业特点、就业心理和就业形势的基础上,阐述了创新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的必要性。以西安理工大学为实例,阐述了该校创新"艺工同治"的育人理念,创新激励机制,创建以赛促推的就业指导模式,在实践中对艺术专业教学进行改革,将就业指导和教学环节结合起来,提升毕业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