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造业数字化已成为中国制造业实现价值链攀升的重要途径。本文深入探讨了数字化投入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利用WIOD数据库优化数字化投入测算,分别从制造业GVC地位指数、RCA指数及生产长度视角,实证数字化投入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多重影响。研究表明:数字化投入显著提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竞争优势与生产长度,并通过提升行业劳动生产率渠道发挥作用。对比各细化数字化投入,国内数字化投入的正效应显著大于国际;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数字化投入的正效应最显著,其次是信息技术服务及电信数字化投入。数字化投入对中低与中高知识密集度行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具有显著正效应,对低知识密集度行业则不显著。因此,要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应着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数字产业布局,实施针对性的数字赋能。  相似文献   

2.
赵万江  薛俊丽 《软科学》2004,18(5):29-32
我国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虽然影响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成为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一大优势。从目前来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需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可以近似表示我国这种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保持时间。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国际、国内经验分析发现,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工业化的进程,而且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内在因素——诸如环境优势、生产要素、分工、运作和国内需求的优势进行了分析,进而对中国制造业的前景进行了预测。指出:“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依赖的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但中国还不是真正的“世界工厂”,中国要成为真正的世界制造中心,必须优先提高机械工业的发展水平和装备实力。  相似文献   

4.
孙黎黎  邓莹 《内江科技》2006,27(4):17-17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分工体系已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新的国际分工体系及理论正在逐步形成。研究新国际分工体系的特征,有助于确立我国在其中的位置,更积极、合理地参与到全球经济中。  相似文献   

5.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现状分析及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OECD统一编制的各成员国1985、1990、1995、2000、2005年投入产出表,以中国、韩国及美、英、法、德、加、日等G7国家为研究对象,结合各国物流产业特征和经济发展阶段,本文分析了各国物流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融合、互动现状及其动态变化规律,这对正确认识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现状具有重要意义,并为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相似文献   

7.
8.
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穆荣平 《科研管理》2003,24(6):60-65
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是战略高技术产业。本文采用作者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从竞争实力、竞争潜力和竞争环境等方面分析了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从提高国际竞争力实际出发,提出当前急需解决的3个重大问题:(1)组建国家航空航天战略委员会,加强中央政府对航空航天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2)制定国家航空航天总体发展战略和相应的产业技术政策,加大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力度;(3)组建航空航天研究院,构建高效、精干的航空航天科研体系,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市场需求,制定明确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积极用好国内外人才。  相似文献   

9.
10.
从制造业角度研究科技创新因素对制造业绩效的驱动效应。分别以25个发达国家与地区和16个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数据为样本,分析科技创新因素对制造业绩效的差异表现及其演变。研究发现目前科技创新因素对其制造业绩效都有明显的驱动效应。分析表明,来自本国与国外的知识积累与应用,对制造业绩效产生了明显的正效应:科技资金投入以及高科技人才储备对制造业绩效的驱动效应在加强,但是在两类国家与地区中表现的程度有较大差别。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两类国家与地区的绩效产生了相反的效应。教育投入对制造业绩效的正效应表现不充分。  相似文献   

11.
江苏沿江开发区制造业空间分工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产业空间分工和专业化是经济空间地域结构的关键性要素,合理的产业空间分工有利于集约利用资源、增强区域竞争力,等等。本文基于国内外产业空间分工研究方法综述,选用产业分工指数和专业化指数等多种方法组合,以江苏沿江开发区为样本,利用沿江开发区问卷调查数据,分别对沿江开发区制造业总分工和重点行业分工进行剖析。并运用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和产业集群等理论,结合开发区类型分类进一步分析产业同构的内在原因。基本结论为:江苏沿江开发区特色初显,整体分工明显;电子信息、冶金等产业分工明显,而化工、机械和纺织等产业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同构。其中化工、机械产业同构主要由于沿江地区生产要素禀赋相似,而纺织产业同构主要由于江苏沿江地区是传统的纺织业基地,产业发展存在一定惯性。同时,沿江地区还存在化工产业布局较为零散,机械、冶金等产业规模较小等问题。并针对此,提出了江苏沿江地区产业合理化分工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生产布局模型,从增加值视角出发,构建综合反映中国先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势的主要分析框架,探讨了中国先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具体位势.在测算中国先进制造业嵌入位置和增值能力的基础上,刻画了2000—2014年中国及主要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势的具体特征.研究表明:在2000—2014年间,中国先进制造业呈现出"低端嵌入"的位置特征,中国先进制造业增值能力指数小于1,说明我国先进制造业整体增值能力不强,中国先进制造业呈现出嵌入位置降低、增值能力减弱的动态变化过程,总体呈现出中国先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势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体系下,中国先进制造业呈现出下游低增加值环节向上游低附加值环节的分工转移.增值能力弱是制约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深化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提升自身国内附加值,提高产业的整体增值能力是后续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杨洪焦  孙林岩  宫俊涛 《科学学研究》2009,27(11):1676-1684
对59个国家与地区在1990年和2002年的制造业绩效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分别以发达和发展中两类国家与地区为样本,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揭示两类样本中七类因素与制造业绩效的统计特征及其变化特点。实证结果表明,贸易、科技创新、能源环境、劳动力以及金融发展这五类因素对同类国家与地区间的制造业绩效差异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与1990年相比,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制造业绩效同贸易、需求、能源环境、基础设施的相关性在增强,同金融发展、劳动力的相关性在下降;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制造业绩效则同各类因素的相关性呈现全面上升的态势。本文最后结合分析结果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王图展  张跃 《科研管理》2018,39(8):43-52
比较优势理论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由来已久,然而非议颇多。这不仅是因为比较优势的概念定义和识别路径存在混淆,而且数据的可获性问题导致实证检验被长期搁置。本文建立显示性比较优势、潜在比较优势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框架,并基于两个时期我国区域制造业比较优势的时空演变进行空间计量检验。结果表明,技术水平、要素禀赋、规模经济、集聚效应、制度因素都是区域制造业显示性比较优势的重要来源。本文的启示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并不应该排斥外生、内生多种因素的作用,比较优势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其实是多元的,不应当独尊一术。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穆荣平  蔡长塔 《科研管理》2001,22(2):127-135
本文评价分析中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指出中国医药制造业近年来通过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 ,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但在R&D投入强度、技术创新能力、生产集中度和市场营销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全球医药品市场快速增长和国际贸易环境改善 ,为中国医药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6.
中国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2007年国际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我国经济总量和制造业增加值总量已进入世界前列,但从产出、效率、市场、制度、创新等全方位衡量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却为我们展示了另一番不尽人意的景象。本文应用综合评价、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通过与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国际比较和分析发现,中国制造业的硬实力具有较高的水平,优势体现在低成本和大市场,但也面临挑战;软实力则与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有待全面提升和改善。此项国际比较有助于全面理解我国制造业所处国际竞争地位,为我国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中国制造之世界第一产品价值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德田 《未来与发展》2004,25(3):20-22,19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际垂直分工使得产业链各环节的基本价值创造活动分布于不同的区域。劳动力成本低廉和资源丰富是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这使得我国大部分制造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上处于价值增值低的生产加工环节,我国的产量世界第一产品几乎全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从价值创造活动看,制造业的利  相似文献   

18.
国际制造业与服务业向中国转移的协同关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十多年来,国际制造业和服务业在转移过程中的关联性日益增强.从协同关系视角看,国际制造业与服务业转移正从非协同阶段向协同阶段演进.本文着重研究了国际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向中国转移过程中的协同关系及表现形态,并分析了协同关系出现的主要原因和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制造业企业究竟是怎样成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特定服务化战略的?其服务化战略的成功选择需要何种企业能力?既往研究对此没有做出说服性的解释。本文以三家服务化战略成功转型的传统制造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研究的程序与方法以深入剖析所选案例企业,发掘出"支持顾客行为的服务提供"、"支持顾客产品的服务提供"、"顾客知识获取能力"、"顾客服务操作能力"、"制造业服务化绩效"五个范畴以及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并由此构建了制造业服务化战略生成逻辑与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我们发现,制造业企业特定服务化战略的选择并不是企业随身所欲的经济行为,它是受企业特定的内外部环境条件、自身业务属性和顾客业务需求特征等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结果。同时,理论模型也表明:制造业服务化绩效的获取和改善与制造企业开发或培植与服务化战略性质保持相对匹配的特定企业能力存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90,自引:1,他引:90  
陈宪  黄建锋 《中国软科学》2004,46(10):65-71,76
本文从分工的角度,深入考察了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关系的动态演进。在探讨服务业增长、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原因的基础上,分析和验证了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良性互动的关系,并研究了近年来二者出现的融合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