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腾 《文教资料》2009,(24):96-97
正是有马克思对人的主体性的真正发现和合理诠释才会有"以人为本"发展观的精辟提炼.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解读"以人为本",关键是深入理解人的主体性及其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蕴含着丰富的"以人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批判了费尔巴哈"类本质人"的观念,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人是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类"属性、社会属性和个人独特性的现实的个人.只有将"现实的个人"作为"以人为本"理念的归宿,才能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3.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这是对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针对我国现实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以广大人民大众为对象,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宣传活动,提倡"以人为本",准确了解人民大众的知识结构,加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相结合,用人民群众特定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来阐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加以解释,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我国民间文化的紧密结合,这样,就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即是人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极目标即要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思想批判现实社会并导向未来社会的根本旨意,脱离价值取向谈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将会导致实证化和庸俗化倾向。因此,面向未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该不断挖掘其价值向度,以此回应当代社会现实的挑战并能更好地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全党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哲学之思的历史传承,是唯物史观的现实体现,更是社会发展的未来内涵,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唯物史观中,科学精神与以人为本是相互结合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是统一的.在此基础上,完全可以区分马克思的以人为本与西方近现代的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国高校教育中研究并衡量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工具之一,不仅可培养与提高高校学生辩证分析事物的哲学思维,同时还能在不断研究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我国社会人文主义的科学发展。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开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发展迅速,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科学领域教育中逐渐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针对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如何创新与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理论的人文价值取向是我国学者当前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我国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依据,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国化的成果。从哲学视角探究以人为本思想之"人"与"本"的内涵,对于正确理解以人为本思想的本质,把握其当代价值意义重大。以人为本思想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谱写了当代中国执政理念的新篇章,积累了实现中国梦的群众基础,推动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以人为本从本体论角度考察,人具有本体地位和性质;对以人为本从价值论角度考察,人是价值主体;对以人为本从终极追求角度考察,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性之善恶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人性善恶之辨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的人的社会性本质理论,"现实中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思考人性之善恶问题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观的内容主要包括:善恶观念的来源问题,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善恶观念的本质内容问题,善与恶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关系问题,善恶评价的根据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科学性、实践性、辩证性、前瞻性。要科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内容和特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出发点是哲学大厦的地基,对哲学出发点的把握直接关系到对一个哲学体系的理解。在哲学界倡导回到马克思的大方向下,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进行澄清。为了充分、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我们追本溯源地探讨了黑格尔如何以“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为出发点展开自己的哲学体系,以及马克思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地改造了黑格尔哲学的这一出发点,从而把实践范畴作为自己整个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小说的形成发展史上,《金瓶梅》的美学价值是不容忽视的。《金瓶梅》塑造的人物形象真实可信,颇具活力。本文解读、剖析了这部奇书形象塑造的美学价值:这些来自现实生活的人物第一次走入长篇小说的艺术殿堂;他们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呈现出多变的形象;同时,觉醒的女性有了合理的追求与欲望,开始了抗争。由人物形象剖析出作者的美学观:以丑为美,形象的市井化,关注人性。  相似文献   

14.
榜样认同在本质上是对特定人物特定行为所代表的价值理念的认同,价值理念是人对自身存在的价值揭示和理性建构,而人的存在具有动态过程性。所以,在榜样认同问题上,人学主体论视角、价值关系论视角以及过程生成论视角是基本维度。在人学主体论视角下,榜样认同的主体包括个体主体和共同体主体,两者的存在都需要榜样认同;在价值关系论视角下,个体主体与共同体主体之间的价值理念既具有异质性又具有同质性,两者的存在需要它们之间价值理念的同质耦合;在过程生成论视角下,主体的人是随着自身价值理性动态发展而在实践中不断实现其超越性生存之维的,所以,标志着价值理念及其建构样态的榜样认同也需要随之革新、获得时代性的内涵和表征。  相似文献   

15.
农村教育价值之本真与"三教"价值的重新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教育具有“成人”的本体价值、终极关怀和丰富多样、变化多姿的工具价值和现实关怀,两者的良性互动体现出农村教育价值的本真。明确农村教育的价值本真有助于重新对农村普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进行价值定位,农村普通教育旨在为农村和整个社会全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农村职业教育旨在提高农村人口的职业转移能力,农村成人教育旨在深入扫盲和提高农民增收能力。  相似文献   

16.
<拯救>是一篇富有心灵质量的小说,其丰富的隐喻性空间同时呈现了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的双重景象.它展示了人类两种最根本的"拯救"之路(世俗的革命拯救与神圣的灵魂拯救)在意义上的冲突,着力探寻"拯救"对苦难世界的真实的绝对的意义,从而确立历史及人自身的价值终极依据.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一生都饱含热情地关注着、实践着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伟大事业。当今时代,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席卷全球的经济竞争使整个社会出现了发展的危机与困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始终是我们评判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终极价值标准和目标。  相似文献   

18.
使人生价值取向科学化,必须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阐明人生价值的辩证性质。人生价值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考察教育目的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认为教育目的是具体的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社会关系的丰富和人对社会关系的驾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等于教育目的,只是提供了制定具体教育目的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文献,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论述"。[1]本文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和新时期路径选择上做了具体分析,再次论证了《宣言》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对新时期社会和谐、民族梦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建设性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