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针。而在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存在着种种问题。不仅是整个国家存在着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现象,而且在落后地区内部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文章以甘肃省为例,对甘肃省各个地区差距的现状与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区域差距的存在是世界各国经济成长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是一种客观现实,它的存在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效应,又有负面影响。对待这种客观现象既不能熟视无睹,又不能急于求成,要正视差距的存在,重视差距问题的解决,积极寻求和探索控制差距扩大,缩小差距以及消除差距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倒u型”假说和“u型”假说的基础上,利用回归模型对全国及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演变趋势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全国和各地区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发展差距演变趋势。1978—1994年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符合“u”型,但1995年以后朝“倒U型”右端方向发展,呈收敛的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区域经济差距继续朝着“u型”左端方向发展,但是,近年来东部区域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特征,使得该地区有可能出现空间再结构化现象,这必将对其收敛的发展趋势造成冲击;中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符合“U”型,但2005年以后中部各省区紧抓发展机遇,经济差距开始朝“u型”右端方向发展,呈发散的发展趋势;1993年以来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朝“U型”右端方向发展,表现为发散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比改革开放前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随着改革的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现象日益明显,突出表现为区域发展差距扩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规律,但如果差距过大,就会影响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危及民族团结甚至国家安全.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拉大是不争的事实,造成区域经济差距的原因很多。文章从市场化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市场化进程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差距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证券业集聚是一个重要因素。基于全国31省区市1990~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证券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差距之间既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也存在短期均衡关系;证券业集聚不但没有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还扩大了区域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7.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发展.在我国发展区域经济过程中,经济差距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福建位于我国东南部,长期以来被称为"沿海经济断裂带".近年来,福建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显著,深深影响到了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在这个快速发展社会里,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已经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福建作为沿海地带,有着许多优势,缩短福建经济差距,带动福建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点.本文就福建经济发展差距及跨越发展战略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改革解放了我国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再认识。但也导致了收入差距现象的出现。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既要充分肯定合理、合法且适度的收入差距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也要清醒认识到过大的收入差距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消极影响。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调节居民收入差距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以邓小平地区不平衡发展理论为指导,借鉴西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分析了新疆与全国,东部省区的经济差距,提出了与全国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对新疆区内的地区差距作了全面系统地实证分析,多角度地分析了新疆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和成国,提出并论证了相关指标及其变量关系,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对策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毛军 《宜春学院学报》2005,27(1):113-116
大学生就业的“极化”现象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借鉴发展极理论,首先从区域经济与城乡经济差距揭示了大学生流动的经济动因,其次从大学生就业体制变迁和劳动力市场分割角度解释了大学生就业“极化”现象的制度原因,并进一步分析这种“极化”现象所带来的效应。  相似文献   

11.
重视解决经济发展新阶段收入差距扩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阶段经济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趋势,在城乡、区域、行业、阶层之间都有严重的表现。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城乡二元结构政策的影响、市场机制的作用、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的差异、再分配调控不力以及非法和腐败因素所致。当前我国出现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虽是经济发展新阶段必然现象,但严重地影响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必须通过实施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加强宏观调控,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切实解决城乡贫困人口问题等对策,尽快缩小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2.
运用面板协整模型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考察,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影响,但自2001年起,居民收入差距已经开始有碍于经济增长,并且这种负向影响呈逐年上升态势.此外,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变动关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区域性特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基于实证结论,提出了一个居民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临界条件的推论.这一推论有助于更好地判断居民收入差距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向,并为区域经济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论缩小区域经济差距过程中政府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理论界关于如何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问题存在着两种近乎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市场机制能自动缩小区域差距,政府的介入愈少愈好,另一种则认为市场机制的作用趋向于扩大区域差距,惟有政府干预才能缩小区域差距,笔者认为缩小区域差距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应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的干预不是取代市场,而是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创造条件。具体来讲,依法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改革现行财政制度,衽差别性地区税  相似文献   

14.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改革解放了我国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再认识。但也导致了收入差距现象的出现。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既要充分肯定合理、合法且适度的收入差距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也要清醒认识到过大的收入差距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消极影响。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调节居民收入差距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区域差距的结构性特征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和各省区之间不仅在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上存在巨大的差距 ,更为严重的是在产业结构、企业规模等方面的经济质量上存在差距 ,若再考虑到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等因素 ,这种质量上的差距就更为突出。如果说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可以通过加大投入来缩小的话 ,那么由结构、技术和人才决定的质量差距 ,就很难在短时期内消除。所以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特征将会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6.
<正>一、以标准化办学推进义务教育的区域均衡区域经济与社会差距的存在,导致我国义务教育领域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进而导致区域教育机会和教育绩效差别很大。区域教育不均衡现象主要有以下表现: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学校建筑设施的差距、学校设备资产的差距、师资力量的差距、学生素质的差距、学校管理水平的差距等。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差异扩大化是/客观事实。东中西部差距的扩大化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也有暂性的一面,随着历史的发展差距将会慢慢减小。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是个历史过程,当务之急是阻止经济差距“急剧扩大”和“过分悬殊”,以利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略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长期失衡,且区域间经济差距呈扩大的趋势,其原因既有自然地理因素,也有国家发展战略、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人文环境等社会经济因素。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也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差异扩大化是客观事实。东中西部差距的扩大化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但也有暂时性的一面 ,随着历史的发展差距将会慢慢减小。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是个历史过程 ,当务之急是阻止经济差距“急剧扩大”和“过分悬殊” ,以利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二十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居民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逐步拉大。笔者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地区经济差距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人力资本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切实转变观念、加大教育投入、利用信贷手段、合理配置人力资本、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