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原文]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①,书未发②,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③?民亦无恙耶?”使者不说④,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⑤?”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⑥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⑦,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⑧也?叶阳子⑨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⑩,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11)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12)?彻其环  相似文献   

2.
陈明远说,有一次他问郭老(郭沫若):“您写诗向报刊投稿以后,编辑部改不改?提不提意见?退不退稿子?”这个十足孩子气的问题把他逗乐了。他笑着反问我:“假如你来当编辑,我的诗稿落到了你的手里,你怎么处理呢?”我认真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问:“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答:“用脚底板写新闻.”问:“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答:“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社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问:“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  相似文献   

4.
曾听人说,有位年逾9旬的老翁,至今体健脑灵,耳聪目明。有人问他:“请问老人家有何养生秘诀?”老翁说:“记住三句口头语,凡事不钻牛角尖。”那人又问:“三句口头语咋讲?”老翁说:“第一句:算了吧!第二句:不要紧!第三句:会过去!”  相似文献   

5.
意象传播的魅力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究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艺术作品何以具有永恒的魅力。 为什么说一百个人看《红楼梦》,会有一百个林妹妹?一千个人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会传颂千古,成为挚热情爱的象征?为什么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至今读来仍会涌现出一种伟大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6.
最近,读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校点本《两般秋雨盒随笔》,发现该书的标点有不少地方欠妥。现举数例如下(括号内的数码是该书的页码) (一)又陈洪范问林艾轩祭酒:“圣人之于天道如何?”答云:“恰是恁地未悟。”复问魏聘君国录……(《儒作禅语》118) 此处举林艾轩答语,是说林语回答的模棱两可,不清楚。断句应为“‘恰是恁地。’未悟,复问……”“未悟”的应是陈洪范。如  相似文献   

7.
1978年,历史的机遇把我和小我六岁的李德民“放”在了一个研究生班。一见面,他称我“老师”。在大学,他是读图书馆学系的,现在居然当了新闻研究生,于是我常常以老大哥的姿态做一点善意的挪揄:“你可是混进来的,小心什么时候收回你的小红本(研究生证)。” 不久我便发现,他的思维有独特之处,性格也有独特之处。入学口试的时候,考官问他:“你是大学学图书馆学的,为什么毕业后分到了农场?”他的回答是:“这事恐怕应该去问‘四人帮’。” 小露锋芒,是当时在《市场报》上发表的一篇短文《从武  相似文献   

8.
一:高祖时期——质木无文汉高祖刘邦以其恢弘的气度威加海内,奠定了两汉四百多年的基业,大风起处,云动雨散,一群草莽英雄,终平天下安社稷。烟尘四起,根本就无人去过问诗书,刘邦对文人更是毫不在意,见儒生则溲溺其冠。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汉书·陆贾传》)见俪生则倨使两女子洗足,郦生入,长揖不拜,曰:“……”沛公骂曰:“竖儒……”(《汉书·郦陆硃刘叔孙传第十三》)叔孙通将为他定制礼仪,一生无所畏惧的刘邦惶恐地问:“得无难乎?”还郑重地交代叔孙通定礼制时要估计他是否能够遵行而定。非但皇…  相似文献   

9.
那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为颁布统一全国“度量衡法规”,由廷尉李斯撰稿,将这则特大消息(诏文)刊刻在新制秤砣上,自陕西咸阳分几路递次传向四隅九州。各州郡县,依样复制,还将这一新闻刻铸在升斗、铜尺、钟鼎、石碑上,很快地传遍城乡。全稿只有四十字:  相似文献   

10.
客岁(1889年)十二月十七日,同会诸人集于有利银行(麦加利银行)商办书会中事.在坐者甚多,仆亦与焉.是日也,以总理赫君德总司关榷、节京邸,推副总理弗君克摄其事,居于首坐.当将会中年单并出入账目阅毕、顾谓众曰:“计此一年中出书十三万二千六百九十八册,俱已印成于前,颁行于世,诸君亦惧寓目乎?”众曰:“然!”又曰:“其中有无舛误乎?”众曰:“无之!”于是林君乐知起而言曰:“此会所出之书,如公报等,今岁销售月增一月.知此报一行中国,名公巨卿、文人学士咸蒙赏识.”佛君曰:“果尔,吾辈当益劝勉淬砺有加.天上之日月惟新,吾会之维持弥固.务期各尽其才,各专其任,使此会遐迩咸知,始终不怠.从此有盛而无衰,有利而无弊.此则予之所深愿,窃冀与诸君子共助者焉.”兹将同文书会在会诸君姓氏开列于左(部分原文是标点时加的):总理:总税务司赫君德(Robert Hart)副总理:德国总领事官佛君克(Dr.J.H.Focke)协理:德国总领事官佛君克、英国教士慕君维廉(William Muirhead)、英国进士韦君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书记)、美国进士林君乐知(Young J.Allen)、元芳老洋行多君各尼(C.Thorne)、有利银行伯君斐细(F.C.Bishop)(司榷).司事:英国副领事贾君礼士(W.R.Charles)、美国总领事官廉君纳德(GeneralKennedy)、税务司德君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诊所     
“莫须有”不是不必要《宋史?岳飞传》记载:“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秦)桧诘其实。桧曰:‘(岳)飞子(岳)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莫须有:也许有吧)。’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后以“莫须有”表示凭空捏造。例如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九十八回:“娘家的人当不起休书里面写得义正词严,连自己的娘家,把这莫须有的事,都也信以为真。”  相似文献   

12.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7,(15):72-73
“舐犊之爱”的意思是老牛舔小牛表现出的感情.比喻父母对子女疼爱之情.语出《后汉书·杨彪传》:“后(杨彪)子(杨)修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日:‘公何瘦之甚?’对日:‘愧无(金)日磾(mìdī,金日磾,西汉大臣)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操为之改容.”例如《宋史·朱敦儒传》:“谈者谓敦儒老怀舐犊之爱,而畏避窜逐,故其节不终云.”叶圣陶《某城纪事》:“忙什么!’自然是呵斥,但声音里掩不过那种所谓‘舐犊之爱’的情调.”“舐犊之爱”也作“舐犊之情”.  相似文献   

13.
殿杰 《新闻三昧》2006,(3):56-56
有什么克服差错的办法吗?有的。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体会,总结了防止错误的“六字诀”,即:疑、查、核、问、辨、记。疑。对稿件中的提法、字词用法,敢于心存怀疑:“对吗?有根据吗?”古人云:“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凡有疑问、疑点就应盯住不放,反复琢磨、推敲。诸如:文理是否畅通?时间、数字是否准确?成语、用典是否得当?标点使用是否准确?国名、地名、译名都要订正,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一位编辑发现稿中有这样一句话:“全国劳动模范进卯”,编辑对“进”字产生怀疑:“难道还有姓进的?”经与同事切磋,断定此人可能姓“范”。后经核实,果然…  相似文献   

14.
1986年9月,我在乌鲁木齐为弄到一张返京机票而焦躁不安。多亏自治区一位副主席相助,在我的介绍信上批上“专家返京,务请照顾”八个字。我把有批示的信递给了售票厅主任,他看看批字,问我:“专家是谁?”我说:“就是我。”“啊?你?”他狐疑地打量着我。在他看来,我好像太年轻了。似乎“专家”本人也不应来跑票,因此,他的神情依旧猜疑与冷漠。  相似文献   

15.
一、问与答问:什么饼不能吃? 答:铁饼。问:什么伞不能打? 答:降落伞。问:什么马不能骑? 答:鞍马。问:什么球不能拍? 答:铅球。问:什么门永远关不上? 答:球门。问:什么枪能把人打跑却不能把人打死? 答:发令枪。问:什么叫“评论”? 答:没话找话。前面的问与答,是抄来的。最后一个问与答,是本人杜撰的。把报纸的“眼睛”和“旗帜”——评论说成是没话找话,话是说得“损”了点儿,但冷静想想,我们写的(准确点说是笔者自己写的)大多数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历史书籍的体裁,刘知几在《史通》的《六家》、《二体》两篇中曾加以总结。他分析唐代以前所编的史籍有六大流派,其体裁只有二种,即编年体与纪传体。他说:“丘明传《春秋》,子长著《史记》,载笔之体,于斯备矣。”“后来作者,不出二途。”在他身后不过八十年,便有了新体例的创立,这就是杜佑编纂《通典》二百卷,开创了典志体(一称政书体),标志着我国历史学研究出现高度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古典编辑学在编撰方法上的突破。杜佑字君卿,唐京兆府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  相似文献   

17.
文成于思     
记得我在读书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深夜,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来到他的实验室,发现他的学生还没有休息,便问他在干什么,学生回答:“我在工作。”卢瑟福又问:“白天呢?”学生还是回答:“在工作。”卢瑟福说;“那么你早晨也是在工作了?”学生点  相似文献   

18.
采访前有无准备,效果是不同的。对此,我深有体会。有一次,我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去采访一位老掏粪工。见面后,我对他说:“听说您最近被批准入党,祝贺您。”他回答:“我58年就入党了,刚入党的是我弟弟,他也在我们卫管所”。我连声说:“我弄错了,错了。”接着问他:“您老伴身体好吧?”他显得有点不高兴,冷冷地对我说:“我老伴已去世好几年了。”当时,弄得我很尴尬。我又问他:“您最近把小儿子调到卫管所当掏粪工,当时是怎么想的。”他站起来说:“我儿  相似文献   

19.
读到古人的一段话,对我们搞新闻的记者、编辑颇有启迪。这段话说:“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以尽其声。”(《礼记·学记》)这段话非常符合现实情况,只有善于提问的人,“叩之以大(者)”,得到的反响才能是“大鸣”,反之,问不了几个问题的人,“叩之以小(者)”,那当然得到的反应必是“小鸣”,甚至会戛然而止的。新近当选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新华社国内部记者张严平,就是一位善于提问的“叩之以大”者,她在采访老将军杨业功时,就准备了一连串的“?”:“将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威严吗?他发火吗?他发起火来…  相似文献   

20.
悟! ?     
(一) 创优期间。某记者特赴省城向一位对优稿颇有研究的德高望重的专家请教如何写好现场目击式短新闻。这位专家连忙从案头找出一篇佳作念给他听。念毕问来访者:“这篇如何?”记者恳求:“你能否给我分析一下这新闻好在何处?”专家于是又从头至尾念了一遍,然后说:“这新闻就好在这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