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始终与民族文化相伴随。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民俗,实际上是指该民族或该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任何发达的或发展中的民族或群体,都毫无例外地生活在一定的民俗中。学习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可以加深对我们民族的了解和感情。本单元以介绍民风民俗为主题,选编了五篇文章:《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吆喝》《春酒》《俗世奇人》。这些文章,内容各不相同,但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课标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战争生活"主题单元有五篇课文,分别是毛泽东的《新闻两则》、孙犁的小说《芦花荡》、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聂华苓的散文《亲爱的爸爸妈妈》。从文章角度解读这个单元,主要是探讨这五篇文章的信息(材料、意旨、感情等)、体式(结构、语体、体裁等)、技法(篇法、段法、句法等);从文学角度解读这个单元,主要是探讨文本中语言的情境化和个性化以及文学语言本身具有的形式美。大部分语文教师对从这两个角度解读文本处理教材比较熟练,比较有信心,而对从文化角度解读则感到比较陌生,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我这里重点谈一下从文化角度解读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开讲在“动物世界”主题单元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要引领学生主动地阅读文本,积累生动优美的词句,感知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章法特点;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深入思考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与动物如何相处、共存的沉重命题,唤起青年人树立建设美好地球家园的责任意识。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对“动物世界”主题单元阅读教学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4.
主题单元这一语文教材编排方式,是将若干篇体裁不同、风格各异、表达方式灵活多样、表现同一主题的文章组合成一个单元,使学生能从不同文体、不同角度、不同表现手段、不同语言方式中学习语文、认识生活。目前,人教版、苏教版等多套教材均使用主题单元这一编排形式。对于这种教  相似文献   

5.
新课改以来的语文教材,依然沿袭了“选文式”的编制方法。其中一个较大的变化是多按“主题”的要素来组织单元,此前的教材多按“记叙、说明、议论”的文体要素来编排,单调而刻板,且与学生的生活有所隔膜。而“主题式”单元编排的最大好处就在于拉近了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的距离,给了学生一个无限丰富的走进文本、走进语文生活的可能。因此,课标教材在此方面有了明显的改进。但目前的“主题”编制方式在凸显“主题”(内容)的同时,无形之中也削弱了对“文体”(形式)的关注。如看不到这一点并有所自觉地矫正,语文教学最后落下的可能就多是关于“动物世界”、“自然景物”、“人间亲情”的一堆百科知识和笼统粗疏的概念与感受,依然会背离语文本身。谈“主题式”单元的教学设计,偏偏要来强调“文体”意识,这似乎有点不合时宜。实际上这正如谈“文体”离不开“主题”一样,讲“主题”照样绕不开“文体”。内容与形式,主题与文体,是彼此包容不可分割的。尤其在目前的教材体系下,更有关注“文体”的必要。事实上,只要有语文的存在“,文体”就永远不会过时。简单机械地按“记叙、说明、议论”进行文体训练不甚科学,淡化文体甚至取消文体,也是不符合语文规律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熔裁》中说: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在刘勰看来,创作的首要准则是“设情位体”(根据情理来决定体裁),其次是根据内容选择描写的事物,最后是选择文辞来显出要义。这说明他对文体的重视。他还指出“: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文心雕龙·风骨》),即指通晓各种感情的变化,深明各种文体的特点,然后根据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选择适当的文体和表现手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刘勰在这里虽然是就创作而说的,但阅读何尝不是如此“?洞晓情变”,是感受各篇文章的思想感情变化;“曲昭文体”,是判断各文运用了怎样的文体、语体、风格,在揣摩语体风格的过程中,达到对主题内容的深刻理解。或者可以这么说,主题(内容)回答的是“写了什么”,文体(形式)回答了“怎么写的”,自然,阅读也就必须关注“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两者不可偏废。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自然景物)为例作具体阐说。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全球化的加速促使文化的交流加速,但也带来了更激烈的文化碰撞以及某些文化传统的逐渐消失,这引起了少数民族作家的重视。因此,思考本民族文化的生存之路成了少数民族当代小说的一个核心主题。这一思考往往通过民俗书写来表达,民俗成为了民族精神和文本意蕴的双重载体。少数民族作家的民俗书写,体现了文化变迁中集体与个体的冲突,也体现了社会变迁所带来的价值错位,还包括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差异、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7.
黄金甜 《教师》2023,(10):18-20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色之一为“双线组元”,将同一主题的课文编排在同一个单元中,使其构成了系统化的阅读资源体系。对此,基于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特点,文章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从细研课标、解读教材、紧扣主题、自主体验等角度,对小学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和分析,让学生围绕着特定的主题,将不同的文本串联起来,使其领会文本中蕴藏的人文情怀、人生哲理、个人情感等,促使学生从浅表化阅读过渡到深层次阅读,提升其深度思考和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8.
设计思想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叫“端五”或“重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扎五丝、戴香包、插艾等风俗习惯。借此佳节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目的在于让幼儿感受节日的快乐,了解健康的民风民俗,树立民族自立自强意识,萌发爱国情感,在看看、说说、想想、做做、唱唱等有趣的活动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一、常识活动:话端午目的:1.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有关活动的知识。2发展幼儿观察。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准备:挂历、三个不同类型的粽子、赛龙舟挂图、五丝、香包(此活动安排在节B后进…  相似文献   

9.
<正>何谓文本的"言语形式"?言语形式是作者对语言外在的构成形式进行精心地编排和组织,以到达正确表达作者思想及文本内涵的目的。关注"言语形式",能体味精美词句的妙用,能有效刺激语言直觉,更能有效学会遣词造句,这是语文教学的本旨。那么,阅读教学如何关注言语形式呢?下面笔者就从言语形式的目标意识、选点策略、渗透技巧等方面,谈谈阅读教学关注言语形式的"标·准·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努力确立并逐渐增强环境意识,像保护我们自己那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识和自觉行动。苏教版洪氏初中语文教材特别设立"人与环境"主题单元,让我们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心目中初步扎下爱护我们的家园和环境的"慧根",实在是非常必要且十分及时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学里的经典偈语,教我们心怀着世间万物,便不会被尘世的什物所蒙蔽。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希望我们都可以找寻到世间缘定人类的一盏明灯,照亮着明途走向彼岸。然而,在人类发明电灯,进入工业社会,直到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人们在享受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的时候,已经逐渐地远离,甚至淡忘了那个我们人类与生俱来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在享受电灯照明的时候,是否也会思考:谁来照亮人类未来发展的前行之路?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担负着一定的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任的语文教师尤其应该对我们生存的现实环境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王廷义 《作文》2023,(11):34-37
<正>主题阐释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从先秦诸子到百家争鸣,从汉字演变到诗词歌赋,从吹拉弹唱到书画舞蹈,从饮食服饰到民风民俗,从手工制作到建筑雕刻。当然,文化也有糟粕,好的需要传承,不好的要坚决摒弃。我们应以一颗开放的心对待世界各国的文化,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包容外来的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2.
文本主题是课文的核心,构成课文的各个内容和各种因素都以不同形式和主题构成联系,因此,正确理解文本的目的是把握课文主题,同时,正确、深入把握课文主题,能够提升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技巧的理解。文本主题是对课文文本进行整体把握的提领,是挖掘课文内容的核心,阅读教学离不开文本主题。  相似文献   

13.
德国作家凯斯特纳在《开学致词》的演讲中说:“这个忠告你们要像记住古老的纪念碑上的格言那样,印入脑海,打入心坎:这就是不要忘记你们的童年!……只有长大成人并保持童心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的确是这样,人的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童年的快乐是一生快乐的源头,童年的不幸是一生不幸的开端。如果以明天的幸福为诱饵,来剥夺孩子今天的快乐,这不是骗子的行为就是无知的行为。一位诗人说过这样的话:世界上许多事情都可以等待,唯有孩子们的事情不能等待,因为孩子的名字叫“今天”。然而可怕而又可悲的是,美国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他著名的论著《童年的消逝》中,论述了一个悲哀的主题:媒介当初如何创造“童年”,现在又如何使之“消逝”。事实也是如此:应试教育的强取豪夺,电视文化的潜移默化,拔苗助长心理与精致玩具的好心扼杀,使得童年在许多孩子的人生中早早就“举手投降”,本来应当是快乐、幸福、自由的童年时代,却变得苦闷、孤独、压抑。好在波兹曼在十年后发现,儿童本身,正是保存“童年”的一股力量。因此,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和交流,引导我们的孩子珍惜童年、善待童年、捍卫童年,甚至拯救童年,在语文教育重视“人文性”,凸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今天,就显得十分重要。现以苏教版课标教材《语文》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为例,作一阐释。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聚焦"体性"是为了凸显语文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种差,聚焦"类性"是为了区分文章视域下的各种文类差别,避免语文教学中将各种文类一锅煮的话,发掘文本的"篇性"则是为了区别不同作者的不同文本,或同一作者的不同文本的个性化表现力。从这个角度说,苏宁峰老师没有因循始于言语形式终于言语内容的文学解读或文化解读,而是牢牢坚守由言语形式到言语内容,再返回言语形式的语文解读,不断深入揭示文本的篇性,具有重要的语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1.教材分析。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始终与民族文化相伴随。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也就成为语文教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八年级(下)第四单元五篇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通过学习这些文章让我们去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因此学习本文对了解我国民俗民风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教材分析《北京的春节》是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著名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它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名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教材的编写目的是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岁月悠悠,五千年沧桑巨变使多少惊天动地的事情灰飞烟灭,荡然无存。然而,从祖祖辈辈流传至今的民俗中,从充满浓郁乡土特色的民风里,我们分明可以聆听到历史前进的足音,可以感受到古老文化的气息,民俗学家钟敬文说:民俗、民风是一种传统文化。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翻开这本民俗长卷,去了解我们现代文明的根,做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相似文献   

18.
现代艺术设计主题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题是作品的灵魂。艺术设计通过不同主题如呈现文化、回归自然、抽象构成、抒发情感、表现科技等。使我们从中了解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思想、情感及社会文化的情况。关注并致力于现代艺术设计主题之探求。有助于明确设计的目的和方向。  相似文献   

19.
<正>[文题呈现]民族风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风与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弘扬美德,传承文明。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风淳朴,民俗繁多。譬如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还有各种风味的饮食文化,令人垂涎欲滴……这些节日与风情,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凝聚着浓浓的血脉亲情。请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以"民间文化"为话题,写一篇以反映家乡"民风民俗"为主题的文章。篇幅  相似文献   

20.
文本是指“言语作品”,其中包括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两个方面,两者构成统一体。阅读文本,可以把握言语内容语表之义,但通过言语形式则可理解文本的言下之意,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关注言语形式,以此解读情感密码,体会作品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