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要以理服人     
最近,和一位老同志谈天。他对报纸很关心,每篇重要的新闻、评论,都仔细看。他得出一个印象:有些评论口气太大、太硬,简直是给人下命令、作指示。报纸的评论文章,要旗帜鲜明,有战斗的风格,要尖锐泼辣,不能钝刀子割肉,这是毫  相似文献   

2.
“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既然是评论,就必须讲道理.道理讲得精辟、透彻,对读者有启发,才是好评论.为了增加文采,增强说理,引用典故是常用的手法. 用典是为了说理,典故为说理服务.所以典故不可滥用.堆砌典故,迹近炫耀,结果满篇都是别人的话,没有自己的分析和见解,反而引起读者的反感.写短论,引用典故是可以的,但必须巧妙恰当,并且要在说理上下工夫.前人说“喻巧而理至”,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3.
要以理服人     
最近,和一位老同志谈天。他对报纸很关心,每篇重要的新闻、评论,都仔细看。他得出一个印象:有些评论口气太大、太硬,简直是给人下命令、作指示。报纸的评论文章,要旗帜鲜明,有战斗的风格,要尖锐泼辣,不能钝刀子割肉,这是毫  相似文献   

4.
一天,一个农民去找生产队的记工员查对劳动工分,挨了一顿“刮”。记工员对他说:“你出工又不积极,找岔子倒算得一个”,弄得这个社员闷闷不乐,憋一肚子气回来了。这件事情涉及到基层干部对群众的态度问题,也关系到农民当家作主的问题。可是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过去很少关心。即使在报上评论有关干部作风的问题,也只是笼统地从大的原则上提一提,缺乏具体分析,正如毛主席所说的,我们是用钝刀子割肉,半天也没有割出血来。最近我们检查了工作,发现以上这种问题长期没有解决,是因为我们报纸工作者的群众观点不强。群众  相似文献   

5.
点子要新     
“用钝刀子割肉,是半天也割不出血来的。”(《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一三二一页)这是毛主席在谈到提高报纸宣传质量时指出的。真是生动、精辟的比喻,一针见血,发人深省。作为强有力的宣传形式之一的新闻摄影,如何才能不断地提高图片质量,做到生动、鲜明呢?这实在是一个值得经常研究的课题,也是摄影记者常常面临的难题。偶而看到张亚生同志拍摄的《后院的早晨》照片,从中受到一点启示,那就是:点子要新。  相似文献   

6.
人民日报和湖北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今日谈”、“广播漫谈”新闻短论征文评奖于6月底揭晓,12篇作品获奖。这次活动引起了全国新闻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对推动新闻短论进一步繁荣会有不小的影响。“今日谈”、“广播漫谈”这类新闻短论,我们叫它专栏小评论。它发表在一定的栏目里,有自己的“字号”,如“今日谈”,篇幅又很短,一般只三五百字,是一种短小的专栏评论,常常简称小评论。  相似文献   

7.
一针见血     
这是一幅讽刺与幽默报反腐倡廉漫画大赛中获得荣誉奖的漫画作品。我想它能得到好评,首先是创意比较鲜明,作画和作文章一样,要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要害,只有作者把问题看得清、想得透才能表达得明晰深刻.俗话说钝刀子割肉是半天也割不出血的,只有尖锐准确才能一针见血.  相似文献   

8.
现在,不少报纸都重视以新闻报道和读者来信等各种形式,经常刊登一些揭露和处理违法乱纪的典型案例,宣传了党的政策,为群众说了话,有利于端正社会风气,加强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但是,也应该看到,有的报纸有关这方面的报道,观点不鲜明,软弱无力,好象钝刀子割肉一样。有的报道表面上看似乎热热闹闹,实际上徒具形式。如关于物价、公共卫生和环境  相似文献   

9.
深度报道贵在"深" 深度来源于对社会问题的快速透视力,既要看得透,又要反应快.这就要求记者的脑子里要有一把锋利的解剖刀,能把事物的特点、本质、事物发展演变的进程和原因挖出来.脑子里只有一把钝刀子,深度开掘不出来,即使加一点"理论色彩",也淡而无味.  相似文献   

10.
“论如析薪,贵在破理”。写论文,如同劈木柴一般,要把道理破开来讲。我们不是常说写评论要注重分析吗?也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把评论的对象作透彻的分析,才能使主题思想得到发挥。举例来说吧。4月30日,《新华日报》发表一篇评论文章,题为《办实事贵在尽心竭力》。这虽然是个好题目,但如果不善于分析,很可能写成一般化的文章。比如:“什么是尽心竭力呢?”“就是一心一意,竭尽全力”,“就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样回答当然不错,但是作为评论文章来说还不能算达到合格的要求。因为这样论证,主要停留在字面上,没有把道理化开。《新华日报》的  相似文献   

11.
孙秀岭 《青年记者》2002,(11):28-28
报纸是“新闻纸”。新闻的首要属性是时新,因此,“新闻纸”对消息、通讯等新闻有新鲜的要求,新闻评论亦同理,同样应该鲜活。鲜活,是新闻评论主要特点之一,也是读者对新闻评论的一个基本需求。提起新闻评论,让人首先想到的是政治性。评论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它主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发议论,讲道理,直接表明作者的意见和主张,从道理上说服读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评论必须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尤其是党报的新闻评论,必须有鲜明的党性和阶级性。  相似文献   

12.
评论是一门说理的艺术。而评论中的“理”,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着的道理,是对客观事实的科学的概括。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评论写作的艺术就是对事实的选择的艺术。  相似文献   

13.
李宁宁 《青年记者》2009,(16):63-63
深度报道贵在“深” 深度来源于对社会问题的快速透视力,既要看得透,又要反应快。这就要求记者的脑子里要有一把锋利的解剖刀,能把事物的特点、本质、事物发展演变的进程和原因挖出来。脑子里只有一把钝刀子,深度开掘不出来,即使加一点“理论色彩”,也淡而无味。快速透视力又来自采访的深入和科学的思维能力。不深入采访,不做扎实的调查研究,不进行科学的分析,再大的本领也没有办法把事实看准、点透。但是,有了丰富的材料,没有透视能力,  相似文献   

14.
随感杂谈是一种务虚式富有文采的短论。广义地讲,也可称之为杂文。在毛泽东光辉战斗的一生中,他一向十分重视这类评论文体的应用与写作。早在青年时期,为了从事革命运动,宣传革命思想,在他主编出版的《湘江评论》、《政治周报》等报刊上曾经辟设了“湘江杂评”、“放言”、“反攻”等引人瞩目的短论专栏,不断发表由他撰写的杂谈、随感式的精悍短小的言论,或针砭社会锢弊,或倡导妇女解放,或揭露帝国主义阴谋诡  相似文献   

15.
评论的长短     
有人给新闻评论下了一个定义: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最近报道的事实,或者虽未见诸报端但确有新闻意义的事实,新发表的具有政治倾向的,以广大读者为对象的评论文章。简单说,新闻评论就是时评政论。它不同于学术论文、文艺评论。具有新闻的特性,讲究时效。新闻的特性决定了评论的篇幅,一般来说,短论比长论更有优势。评论篇幅的长短和分量的轻重、影响的大小不是成正比的。当然,求短也不能“一刀切”,宜短则短,宜长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政论家。他以办报写政论开始了他的早期革命实践。诸如1919年7月14日在长沙创办并主编《湘江评论》,写作并发表了大量尖锐犀利的述评性短论。1925年12月5日在广州创办并主编《政治周报》,从第一期起,就设有短论专栏《反攻》,亲自撰写了一些犀利明快、有的放矢的短评。随后,在他长期领导我国革命的伟大实践过程中,还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政论作品,其中有长篇的报刊评论,也有不少短小精悍的短论,在评论史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你的评论写得同大家不一样,你的评论就是最好的评论。”这不是一个准确的结论,但它有一定道理。能不能这样认为:如果你的评论写得同大家一样,那是一篇平庸的评论;如果同大家不一样,那有可能是最好的或  相似文献   

18.
任何报刊,不管大小,也不管其发行量多少,都必须有评论。大的报刊都专门设有评论部。评论的重要性,也是最能说明评论的地位和作用的,有这一样一句在新闻理论和实践中公认的话:“评论是报刊的旗帜。”第一节评论是报刊的旗帜之所以这样说,是由评论的性质和特征所决定的。报刊的文体(或者说新闻文体)千变万化,表面看来似乎令人眼花缭乱,但归根结蒂,只有三种,这就是:消息,通讯,评论。消息和通讯的共同特点是反映客观事实,把某种新近发生的事实告诉读者,即用事实说服人。评论的特点则是论述某种观点、道理,即  相似文献   

19.
记者路上行万里.编辑纸上万里行。“红色足迹万里行”总共推出60个专版,按照每版6000字算,总量应该在36万字左右。作为后方编辑,我们这36万字都是逐字逐句地反复看了起码五六遍,中间还动手修修补补了多少次,以至于慢慢地下手越来越狠辣,刀子越来越锋利,到后来稿子一打眼也就基本知道个好坏。刀子一出手绝不会砍伤了筋骨。  相似文献   

20.
为宣传中央一九八四年一号文件精神,促进我省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去年,我除就一些重大主题撰写了几篇社论外,并配合典型报道,写了一些署名魏明夫的短论。“从雄鸡过江到罐头进城”是其中一篇。当我编发了如皋县“一个充满生机的村办宰鸡场”的稿件后,领导建议写一篇评论。我也觉得这篇报道虽然有意义,但是,报道只能客观地报道事实,有一定的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