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人类在纷纷扰扰的千年文明中经历了太多残酷的死亡、灼人的火焰和无名的战乱,心灵的焦虑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毒、永远的痛。从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探求,到俄国文学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那审判台上对人类心灵的近乎冷酷的拷问,“说出人类的灵魂的秘  相似文献   

2.
赵升奎先生的新著<人类灵魂的自我对话>是一部关注人类精神健康的著作,主张通过进行灵魂的自我对话来保持心理健康,建立和谐自我,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从多学科的角度来探讨人的精神健康问题,目的并不仅仅在于预防或消除人的心理障碍,更在于让人获得积极的自我体验,从而创造作者期待的"成功的自我、和谐的自我、愉悦的自我".  相似文献   

3.
阿城的《棋王》是其代表之作,《象棋的故事》是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一生的最后作品。这两部作品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下棋的题材,同样面对灾难的背景(“文革”和“二战”),都是反思之作。通过对两者的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不同的文化选择,这样的选择向度与作者的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生前最后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中B博士的遭遇反映了茨威格晚期的遭遇与内心的痛苦,茨威格对于纳粹法西斯的罪恶进行了严厉的控诉与谴责。茨威格在创作这篇小说当中,具有强烈的空间意识,从空间视域的角度来重新解读这篇小说,对于我们理解这篇小说中人物的空间体验、精神体验以及重新解读小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沈阳 《文教资料》2014,(36):98-99
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是一个奇妙的文本,它实际上应该叫《思维的故事》才对,象棋不过是一个工具,真正的故事主角是人的思维,而且是极境中的思维。表演思维的那个人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至少在故事的叙述者"我"那里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6.
张心科 《语文知识》2003,(10):35-36
1928年9月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来到苏联参加列夫·托尔斯泰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在这块神秘的国土上旅行的14天里,他看到到处是高涨的革命激情和无序的狂躁,这让他充满了困惑和疑虑。但他来到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墓地时,见到的是世外桃源般的质朴和宁静,这令他深深地震撼和敬仰,《世间最美的坟墓》就写于此时。本文拟从理趣美、意境美、构思美、语言美几个方面对这篇美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奥地利近代大文豪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集中《同情的罪》的内容与艺术特色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概括评价茨威格小说内容与艺术上的成就及特色;第二部分着重分析茨威格小说艺术特色形成的社会根源与价值观及受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影响的状况;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中篇小说《同情的罪》的内容及艺术上的成就及其社会与美学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杨丽梅 《考试周刊》2011,(70):36-38
《一个小时的故事》是著名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作者运用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认为悲剧中存在两个马兰德夫人: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马兰德夫人,一个是幻象中的,丈夫去世后的马兰德夫人。两个马兰德夫人既认同又竞争。结果是现实中的马兰德夫人认同并接受了幻象中的自我,并开始了自我实现的过程。但是幻象终究是幻象,这个以丈夫去世为前提的主体建构过程,与现实相矛盾,马兰德先生并未去世,最终导致了个人与自我的幻灭。  相似文献   

9.
《太原大学学报》2019,(4):38-44
在历来对《好的故事》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大都认为《好的故事》中的梦境代表着鲁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梦境的破碎代表着这种向往的失落。但这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不符合鲁迅的精神气质,如果我们关注鲁迅的言说方式,很容易发现《好的故事》其实是一篇关于鲁迅的自我重建的文字。梦境是一种生存幻想,梦境的破碎是鲁迅对这种生存状态的拒绝与否定。  相似文献   

10.
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与徐静蕾导演的中国同名电影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与相异之处,通过对这些共同点与不同点的解读,分析了这部欧洲小说的中国本土化移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茨威格出身于纯正的犹太家族,同时也是在欧洲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下成长起来的作家,是"西方犹太人"的代表性人物.他对这一身份的高度认同,使得他的文学创作也显现出了强烈而复杂的文化背景要素,既保留了犹太民族的文化意识特点,同时也将其转化为一位欧洲知识分子对现代人类文明的追忆和思索,《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正是展现了其西方犹太人身份认同感的代表性作品.  相似文献   

12.
茨威格的《里昂的婚礼》选取法国革命史册中血腥的一页——里昂暴动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从死神嘴边夺得的奇特的新婚之夜的故事,以对比手法来讴歌了普通市民的人性美,读后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13.
陆瑞梅 《广西教育》2013,(45):55-55
《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作者用饱蘸深情的笔触描述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故事,表现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读过以后,给读者留下的是感动、震撼,以及对自然界一切生命的敬畏和对生命意义的思索。课文第五自然段是一个惊心动魄的特写镜头——老天鹅破冰,精炼的三句话条理清晰,层层递进。  相似文献   

14.
不同于任何一种其他文学作品,神话是一种活着的文学。一首诗歌,无论创作过程多么繁杂,一旦被创造出来,用词就无可更改。一部小说,在作者定稿后,读者只能接受设定的结局。神话却没有这些禁锢,神话的作者就是它的读者,那些相信神话故事的人群,可以用集体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神话故事。对神话故事的改动,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再创作。比如我国在  相似文献   

15.
【中考原题】 车让人,让出一份安全;车让车,让出一份秩序;人让车,让出一份文明;人让人,让出一份和谐。现实生活中,这类“让”的现象还很多,无论在家庭、学校、社会……在非原则面前,“让”是一种礼貌,一种气度,一种美德。  相似文献   

16.
《野草》是鲁迅自认凝聚了其一生的哲学的作品,在《野草》中,鲁迅使用了丰富而复杂的形式将他那一个颓唐的时期里深刻的思考化作语言。他创造性地将自我和自我的思维投射到客体对象上,并让这些附着了特殊象征性含义的对象违背常规逻辑发出自己的声音。主体和对象间、对象和对象间的声音又在相互辩难中形成了对话的关系,并由此产生了新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新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它自身的艺术特征和表现手法。如传记文学,要求的是对人物——所谓“传主”——人生故事和命运轨迹的如实反映,作家可以推想、想象,但绝不能违背人物的基本性格和特定的历史情境。在表现方法上也较为单纯,以叙述(讲述)为主体,以描写、议论等为辅助。小说则是一种纯粹的虚构体裁,作家在对社会人生充分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可以海阔天空地去想象,子虚乌有地去编造,它要求的是心灵、理性和艺术的真实。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叙事的角度、人称、方式等,完全可以由作家自由选择。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节选自他的《夺取南极的斗争》,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传记文学,作家遵循的也是传记文学写作的基本艺术规律和表现手法。但对一个杰出的作家来说,文学体裁本身的清规戒律,是限制不了他的艺术创造的。茨威格硬是在传记文学这一相对狭窄的体裁中,谱写出一曲悲壮深沉、多姿多彩、感情激越的多声部合奏曲。  相似文献   

18.
周美 《文教资料》2009,(7):76-77
反社会行为具有自我毁灭的后果,这一点并不足以证明它隐藏着自我毁灭的意向,但不可否认反社会行为中确实包含着自我毁灭意向。本文分析了《新警察故事》中阿祖的反社会性,认为这种自我毁灭的心理机制是原来针对某个外部对象的恨,反过来加诸自己并由自我惩罚的因素而得以强化。  相似文献   

19.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智慧的鲜花永远开放在儿童的手指尖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话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写的训练.既是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的重要途径.又是各种语文能力的良好实践和提高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教学中,我们一般是在教学即将结束时.让学生将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写下来.或沿着文章的思路进行延伸、续写.或是借鉴文章的写法模仿创作等等.而不是将写贯穿于教学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央视《对话》栏目的谈话形式设计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对话》栏目的成与失,对于谈话类节目的生存和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