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共同体"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共同体是基于一致的教育信仰,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精神共同体.教育共同体交叉呈现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本质意志是形成教育共同体的关键,继承惯例和集体记忆是培育教育共同体的应有要素.  相似文献   

2.
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一种必要手段、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均衡视野下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针对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发展的瓶颈问题,构建了"U-D-S"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思路,提出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形成高校与政府联合培养教师的联动机制、建立高校与中小学双促互动运行机制、创建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合作发展机制,实现共同体融合与交流,进而达到共同体内师资均衡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班级的本质是什么?搞好班级建设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班级建设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迈向课堂学习共同体:内涵、依据与行动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学者预言,"21世纪的学校应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课堂作为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自然更有理由成为学习的共同体。然则,什么是学习共同体?现有的课堂是否已经是学习的共同体?如果不是的话,我们是否有必要把课堂建设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怎样做才能迈向课堂学习共同体?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逐一的解答。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首先需要京津冀教师协同发展,也就是建构“京津冀教师共同体”。京津冀教师共同体既包含基于大学与学校建立的U-S教师教育共同体,也包括学校之间形成的S-S教师学习共同体。建构京津冀教师共同体,既需要关注成员价值观和愿景的共享性,又要容忍和尊重成员的异质和差异性,其目标是为了谋求教师进步和共同的发展,其保障机制是合作实践的有效性。根据京津冀教师共同体各维度发展的实际状况,可以把京津冀教师共同体分为教师形式共同体、教师实践共同体、教师精神共同体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庄可 《辽宁教育》2010,(6):10-12
学校本来就应该是一个共同体,师生、师师、生生之间就是一个共同体,要不然就不是学校。但为什么现在要强调共同体呢?在应试教育下,我们把教育当作了一种功利行为,难免不出现各自为营等现象。所以,现在讲共同体,是对教育回归的呼唤,是学校教育氛围、教育关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7.
构建临终关怀实践共同体,探索实践共同体在临终关怀教育中的应用,使其成为学校教育、临床继续教育及普及教育的共同教育资源和平台,以促进本地区临终关怀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21世纪的教育应该是“学习的共同体”。要真正使教师与课程改革形成共振,就应当把教育文化的重建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首先,学校应该转变为学习的共同体、经营的共同体,教师是课程改革共同体的一员,是具有强烈主人翁意识的合作伙伴。民主和谐、共同愿景和沟通与合作是共同体的三个基本要素,即共同体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发展的氛围,共同体的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和相对一致的教育观点,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和相对一致的教育观点,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要不断地沟通与合作。其次,学校的管理应该借助于专业权威和道德权威,推进校本教研体制,  相似文献   

9.
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民族大中小学校落实民族工作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化教育要从培养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认知、形成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认同、促进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行为自觉三个内容维度实现横向贯通与纵向衔接。然而,当下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的实践存在教育目标“碎片化”、教育内容“散点化”、教育方式“无序化”等现实困境。在实践路径中,民族学校应逐步建立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循序进阶的目标体系、多元统整的课程体系、一点多维的教育方式,从而形成科学、有效的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格局。  相似文献   

10.
"和谐校园"的理念什么是和谐校园?从社会学角度看,和谐直接表现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使社会共同体处于融洽状态。就教育系统来说,和谐体现为一种教育生态的平  相似文献   

11.
一、班级教育共同体是班集体建设的基本保障 班集体是在一定的教育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成长和发展起来的,班级全体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都是影响班集体建设最为重要的因素。现代班集体建设成功的一条十分重要的教育经验是:学校和班主任应当致力于班级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才能使班集体获得健康、持久发展的动力。所谓班级教育共同体,是指以班级每位学生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为共同目标,由班级全体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和班级学生共同组成的、相互协作支持、彼此关系融洽、并在班级发展、教育价值和教育方式上达成高度一致的共同体。班级教育共同体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学校支持下,通过班级全体教师、学生家长和学生集体之间的积极互动(包括对话和合作)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班级教师集体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互相合作与关系的不断调整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中的班级教育共同体主要是指班级全体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组成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合格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既离不开"大学",更离不开"中小学校"真实的教育情境。为落实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构建大学与中小学校之间的学习共同体已成为必然。两种学校的文化融合是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础,教师教育课程重建是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关键,制度建设是学习共同体构建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教师发展学校:营造高校与中小学教师教育共同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师发展学校是营造高校与中小学教师教育共同体的重要载体.抓住共同体建设这一核心可以积极主动地应对当前教师教育面临的问题.教师发展学校营造高校与中小学教师教育共同体的突破口在于推进高校与中小学在教师教育上的合作,树立正确的合作理念,形成良性的合作机制,确立合作行动的主要内容与共享双赢的方针.在营造高校与中小学教师教育共同体的过程中,教师发展学校建设借助良好的外部策略环境创设,能彰显其丰富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是以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诉求为重要前提、以共同形成的精神合力为凝聚内核、以交往互动为本质体现的共同联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共同体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吸收了科学共同体以及学习共同体理论范式,从实践育人环节对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体系建设提出回应,对新时代创新发展提出新思考。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须以共筑愿景目标、共引精神价值、共构理论体系、共同协商参与、共建制度规范为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一、IT教育共同体概述1.IT教育共同体的内涵社会学家为"共同体"赋予了"为了特定目的而聚合在一起生活的群体、组织或团队"的含义,这一概念被移植到教育领域最早见于博耶尔(Ernest L.Boyer)在1995年发表的题为《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的报告,报告提出"学校是学习的共同体"。目前,"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等已成为国内外教育领域备受瞩目的话语,一般研究者将团体行为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合作教育理论融汇到其内涵研究中。  相似文献   

16.
<正>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建设。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重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关注教师阅读,形成了教师阅读共同体。该群体由热爱教育并怀有教育理想的教师组成,因倡导幸福而完整的教师生活,吸引着同行的注意。一、共同体,探寻幸福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是教师个体,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是教师成长的"内力",但教师自主发展并非孤立发展,教师团队之间的合作、互助、共享也是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外力",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是促进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必然走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目标、内容、原则和路径几个方面。其目标是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正确认知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认同,形成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以及支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活动的话语体系与行为自觉;其内容包括知识、情感和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能力3个方面;其原则是凸显社会主义属性与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统一,与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衔接以及专题式的课程教育与课外实践活动体验相结合;其路径包括以互嵌式学习主题为核心,以主体间性教学法为取向和以"专项+X"师资培训为依托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在莱芙和温格提出了"实践共同体"理论之后,不少教育工作者尝试将这一理论引入教育领域,在课堂上构建实践共同体。但基于日常社会生活的学习与学校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在学校教育中生硬地套用实践共同体理论有损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有必要先厘清概念,分析实践共同体理论的长处与不足,阐明实践共同体与学校教育的异同,以真正深入探讨如何将学校和社会联结起来,一起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共同体,使学生早日实现相关共同体的合法边缘参与,获得广泛的学习经验,向着成为共同体中的核心成员的方向成长。  相似文献   

19.
一、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演进 “学习共同体”又称学习社区、学习联合体、学习型组织、专业共同体、学习者共同体等等,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共同体”一词最初源于德国学者滕尼斯采用的德文“Gemeinsehatf”,原意指共同的生活。杜威把学校界定为“雏形的社会”的思想与“学习共同体”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是杜威教育思想的两个核心词汇,杜威对于“学校即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以新自由主义理念及新保守主义理念为指导的日本教育改革相继陷入危机之时,出现了以学校教职员、学生家长,社区居民、教育研究专家等共同参加的自主性教育改革动向,他们提倡构筑"学习共同体",促进学校的再生和发展.本文阐释日本"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及其可行性,以实例介绍其具体做法,最后指出"学习共同体"实践对我国的素质教育、公民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