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下,在语文课堂上,“泛人文教育”到处可见,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里所说的“泛人文教育”,其特征有二:一是教师从课文中拎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而有些问题与课文主旨并不相干,给人的感觉比较泛;二是学生讨论时,远离文本,脱离语言,言不及义,内容比较空。  相似文献   

2.
本课采用“非指示性”教学方法中的“讨论切人法”进行教学。本着开放、自主的“非指示性”原则,着重讨论两个问题:本文最精彩的是哪些地方?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怎样的?前一个问题着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语言性,后一个问题引导欣赏课文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3.
一、从“应试性”看“人文性”的失落建国以来,我国选拔人才基本上采取应试方式。由于要应试,教育者不得不在“考试指挥棒”的控制下肢解、标签课文机械抽空、架空教材,形而上学地死搬硬套。于是,语文教育蜕变了,人文教育退居一角,逐渐被人遗忘。二、从“功利性”看“文学性”的失落我国语文教育功能化倾向十分明显以致淹没了应当努力张扬的文学性。一堂语文课讲什么、学什么,不是依据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而定,而是考什么学什么,不考的再好也置若罔闻。三、从“统一性”看“诗性”的失落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考试统一……在种种“统一”…  相似文献   

4.
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人文品位和审美情趣。”新教材改革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强调语文教育所具有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通过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新的语文教材在选材上突出了人文性,这也对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必须从审美的角度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语文教学过程。本文试图就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新教材蕴涵的人文因素加强审美教育这一问题提出一点粗浅看法。一、利用课文中再现的“自然美…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课文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文性教育元素,《敬畏自然》及课文所在单元的教学无疑是这方面很好的切入点,本文试图从《敬畏自然》一课的教学,讨论如何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生态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课文教学中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文性教育元素,《敬畏自然》及课文所在单元的教学无疑是这方面很好的切入点,本文试图从《敬畏自然》一课的教学,讨论如何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生态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时代呼唤教育的创新和创新教育,然而,现行语文教育与创新教育却相去甚远。概而言之,主要存在以下三大弊端。一是语文教学的泛讲、滥讲,视学生为容器,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现在大多数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热衷于自己讲,甚至一讲到底。从教师主讲这一现象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课文的内容,是知识,而不是语文能力的养成。当然,教师必要的讲解,对学生理解课文是有帮助的。但泛讲、滥讲,只能磨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常听到学生这样评价语文课:“老师不讲我还明白;老师越讲我越糊涂。”造成“越讲越…  相似文献   

8.
学习一篇课文,学生自然会在思想上接受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往往是一定程度地“束缚”于课文既定的内容或老师既定的圈子里.而写作一篇文章,学生的思想是在进行一次比较“ 自由自在” 的飞翔.可以说,训练中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对问题的讨论,对道理的领会,一般都有较为广阔思想的活动天地.因而,不仅能较好地接受既定材料的思想教育,而且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极大的热情,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认识世界,认识事理,以净化、美化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群鸟学艺》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 ,可紧扣“学”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教育。   一、抓住“学”字理清课文思路   揭示课题后 ,让学生读课题 ,并带着下面的问题听课文朗读录音 :①课文写谁向谁学什么 ?②它们怎样学 ?③学的结果怎样 ?通过阅读和思考 ,促使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然后要求学生 ,勾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二、抓住“学”字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学”的内容。在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 ,可提出下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谁向谁学什么技艺 ?通过讨论 ,使学生…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关于人文教育的讨论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不仅反映了学术界对我国教育的反思,而且也反映了我国教育中确实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人文精神的失落和人文教育的势微,就公安高等教育来说,这个问题更为严重。长期以来,公安高等教育由于受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的影响,专业划分过于精细,过于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警察职业能力的培养,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段话强调了语文课程应以丰富的人文内涵给学生熏陶感染。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是提高学生人文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一篇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典范之作,我想以这篇课文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精心设计好了教学安排。第一课时重点想通过教师有感…  相似文献   

12.
高职教育就业为导向中的"学生为本"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认为,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中的“学生为本”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就业是学生的根本利益;二是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既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需要;三是要面向终身就业而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13.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突出体现在文学教育上。文学教育十分必要 ,其内容必须清晰 ,便于操作。教师应依据具有文学属性的课文 ,向学生传授文学基础知识 ,讲析课文中的文学要素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文学作品的一般方法 ,安排学生的文学鉴赏活动 ;在其过程中潜移默化、熏陶渐染 ,达到“立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前,语文教育在如何开展人文教育的问题上,由于认识的偏颇,走进了“把人文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或文学教育”的误区。面对这一事实,作为语文工作者,仅停留在反思的层面是不够的,而应当在教学中积极作为,做到转变观念,积极落实新课程理念;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在平等互动中得到人文浸染;充分开发和利用具有丰富人文属性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5.
正确的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语文教育的人文实践要以人文主义的教学方法为基础。作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所谓“人文主义的方法”,就是感觉和体验,这种“感觉”指的是人的情绪情感。作者从感觉(情绪情感)和学习的主要元素——记忆,两者之间的关系角度入手,探讨和详细说明语文教育的人文实践中的教学方法。语文教育的人文实践体现在:语文教育是一种人生教育,它应该和学生包括教师整个的人生联系起来。具体怎样实践,作者就《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谈谈教学要点,并分析和总结“人生教育”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是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时期。借助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关注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是语文教育正确的目标导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问题,值得思考。一、解读文本,挖掘内涵教材中的课文大多具有较强的人文色彩,内涵也很丰富,可挖掘的资源很多。教师要尊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是一篇以保护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题的课文,真实感人。课题中的“专列”是一个专用名词,三年级孩子对它相当陌生,让孩子感受“燕子专列”背后蕴含着的浓郁而博大的“爱”,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课文中新词语比较多,这些词语在帮助学生理解燕子处境的艰难,体会人们对动物的关怀起着关键作用。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如何优化词语教学,让它成为一扇门,引领孩子走进语言文字的缤纷天地感受词语背后的人文情怀。下面举两个课堂教学片段来讨论。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其既不分 离也不互相冲淡呢?我们探讨了许多方法,以下为其中两点: 一、抓词语的比较。如教《狼牙山五壮士》,抓住“壮”字,让学生比较“壮士”与“烈士”的区别。指导他们:1.查词释意:“壮”是豪壮的意思,壮士是为革命为人民宁死不屈、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2.换词比较:用“壮士”而不用“烈士”更能体现战士们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意志。3.让学生讨论文中是怎样描写壮士们的英雄行为的。 二、抓课文的比较。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是一门人文性课程,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目的乃在于人文教学。就形式而言,小学语文教育具有游戏性,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学生受到全面的陶治。小学语文教育过程应突出思想引导与自由陶冶的结合,强调学生对课文的自主、多元的理解,加强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真诚对话、自自交流,增强教学流程的灵活、开放性。此外,加强小学语文教材建议,增加其艺术性、人文性、时代性,也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20.
牛和泉 《山东教育》2004,(25):22-23
小学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教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可是,近年来,有些语文教师,为追求课堂的轰动效应,引导学生进行所谓的“求异思维”,有意或无意地歪曲课文人文价值的取向,致使课文人文价值失落或扭曲,这对语文教学改革是十分有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