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默 《新闻世界》2012,(8):139-140
本文通过对网络中存在的知沟现象进行分析,探讨网络中的知沟是如何产生的以及知沟在网络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网络媒体在农村稀缺的现状与原因和网络媒体在缩小城乡"知沟"差距上的优势,认为对农民进行相关"乡村教育"是体缩小城乡"知沟"差距的必要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上海小学8-12岁儿童的健康信息认知"知沟"假设进行的探索性研究.儿童时期的饮食营养习惯养成,健康信息获知习惯的养成对其成年以后的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电视是儿童目前接触频率最高、接触时间最长的大众媒介,有研究者表示电视广告对儿童的日常饮食结构产生了负面影响.电视广告对儿童的营养健康信息认知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家庭对儿童健康信息认知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本文通过控制实验研究发现,在电视作为信道的情况下,由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而产生了儿童营养健康信息认知的"知沟",这个"知沟"受到了父母对儿童媒介接触控制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翠 《东南传播》2014,(3):109-110
2013年7月末至8月间,新剧《龙门镖局》同期在全国四家卫星频道及网络电视上线播出,但呈现出网络收视率飘红而电视收视率平平的现象,并且在该电视剧播出季尾声,一条名为"你真的看懂《龙门镖局》了吗"的长微博引发舆论热议。本文通过对传统知沟理论要点的分析和解读,结合网民与非网民对《龙门镖局》的不同反馈,对网络时代中的知识沟理论进行了再认识,并提出对"信息沟—知沟"的根本成因分析不应仅限于受众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传播学中的"知沟"理论,用大量数据分析了我国城乡"知沟"扩大的原因,并提出只有结合我国城乡"知沟"的现实来建设"农家书屋",才能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带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闫翠萍 《东南传播》2013,(7):100-102
以湖南农村学校教育为例,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城乡学生间的"知沟"现象,这种现象具体表现为新媒体对农村学校教育的巨大冲击。在普遍增加社会信息传播的同时,新媒体增长了城乡学生的知识,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致使城乡学生在同时面对新媒体时,出现了"知沟"扩大而不是缩小的现象。这一"悖论"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新媒体对缩小城乡学生"知沟"的作用显得比较有限,并且还存在着一些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21,(3)
农村居民的收入与其群体内的知沟形成具有统计上的显著相关性,但其影响机制逻辑尚不明晰。本研究通过将农村居民收入内化为群体内知沟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以Logistics调节分析结果作为实证依据,构建了收入差异、媒介使用与知识获取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劳动挤出效应"与"子女依赖效应"导致依靠农业劳动与子女赡养的老年群体缺乏接触媒介的机会,信息可得性较低,知识获取能力较弱;政府补贴与养老保险收入为主的居民则因为具备媒介使用能力而拥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并在社区交流中进一步影响对农村居民群体的知识获取过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浙江省在校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大量调查数据为基础,对“知沟”假设进行了多方面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农村与城镇,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好与差,中学生中均不存在明显的“知沟”。文章还对没有“知沟”的原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数字出版应用于我国当前阶段的基础教育,会产生知沟扩大的负面影响.知沟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并通过经济基础、知识和技术、内容特征和个人动机4个方面的因素产生作用.本文认为通过调整数字教育资源分配秩序,努力激发较低阶层孩子应用数字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可缩小知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曹羽 《东南传播》2016,(4):73-75
知沟假说最早是在信息社会时代末提出的,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知沟理论的应用也发生了变化。新媒体的特性使得人们认为,知识鸿沟会逐缩小。本文基于最近五年的网络调查数据发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实际上有扩大"知沟"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知沟-信息沟"理论在我国现实社会的表现以及信息共享怎样实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鲍懿喜 《新闻界》2012,(16):20-24
本文以"知沟"与"沉默的螺旋"两个传播效果理论假说为研究依据,从创造性的预见、理论论证、社会整体性、适用的有限性等角度对传播效果理论假说的共性进行了分析,试图揭示出传播效果理论假说的特性,以进一步深入认识传播领域理论假说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3.
袁月 《青年记者》2017,(20):14-15
2016年10月,网络上流传的一段失恋视频中,主人公的“难受想哭”口音被大家听成了“蓝瘦香菇”,爆红网络,“蓝瘦香菇”成为网络热词.网络热词,是指由网民创造或发掘的、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盛行的词汇或句子,它反映了网民对某一公共事件和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态度和评价,传达了民情民声,记录了社会进程,是网民公民意识勃兴的结果,也是网民积极融入社会、关注社会进程的体现.① 本文选取网络热词的传播效果中的“知沟扩大”角度来进行研究,分析网络热词传播中知沟的新发展、驱动知沟扩大的因素,得出应将网络热词的传播作为弥合知沟、沟通代际的策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在大众媒介高度发达的当下社会,运用政府新闻实施社会管理已成为政府执政的重要手段.而这一执政过程遭遇的直接挑战,是政府新闻的非均衡传播所导致并存在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知沟",这种"知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结构中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财富、权力和知识"鸿沟".社会分层的四个指标--财富、权力、职业声望和教育程度分别导致不同程度的政府新闻"知沟"效应,其中以财富指标导致的"知沟"效应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周振国 《兰台世界》2013,(20):21-22
本文借助"知沟"理论对不同个人主体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能力差异现象进行阐述,结合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和利用,思考利用者利用能力如何提高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陈娟  邓胜利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24):102-108
[目的/意义]研究社会化问答平台用户体验的影响因素,为社会化问答平台改善用户体验,提高用户留存率、活跃度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构建一个综合模型,以"知乎"用户为调查对象,采用回归分析法对其用户体验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结果/结论]视觉吸引力和需求满足会显著影响社会化问答平台的用户体验;主观情感作为中介变量,对视觉吸引力、内容需求、交互体验与用户体验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除使用频率与用户年龄外,其他环境变量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7.
"知识沟"假设提出四十多年,引起了社会学者的广泛关注,并经历了种种修正和解读。本文肯定了"知识沟"的客观存在,但对其中"社会经济地位"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提出质疑,并提出了修正方法。目前中国存在严重的社会阶层分化现象,"知识沟"假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值得学者深思。  相似文献   

18.
数字鸿沟的研究是知识沟理论在网络新媒体视角下的延伸。本文从数字鸿沟的"接入沟"和"使用沟"入手,着重分析手机媒体对个人层面数字鸿沟的影响。经过分析得出,目前中国手机媒体的第一道数字鸿沟即"接入沟"已经呈现出不显著的状态,而手机媒体在缩小既有知识沟以及数字鸿沟中可有更大作为。  相似文献   

19.
任玉达 《新闻世界》2014,(5):126-127
本文在"知沟"和媒介效果依赖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存在于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青年之间对社交网络使用的"传播效果沟",分析了二者对社交网络应用的差别及原因,并对在网络世界中可能产生的社会分化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8,(9):48-54
本文采用北京、合肥健康与癌症信息调研数据,借助调节效应模型,采用多元阶层回归分析方法验证了动机对健康领域知沟的影响。具体来看,主要采用感知患癌风险、自我效能、情感卷入度和行为卷入度四个动机指标,在动机条件模型框架下研究动机与教育程度、媒体使用频度在癌症知沟形成过程中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而言,当感知患癌风险、自我效能和行为卷入度较高时,可以从媒体使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缩小由教育程度差异导致的知沟。部分动机指标可以缩小由教育程度差异造成的癌症知识差异,这就从微观层面的个体动机和宏观层面的社会经济地位角度,提供了对知沟现象产生机制的一种跨层次解释。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该研究丰富和扩展了知沟假说的理论框架,拓宽了其研究视野,并对健康传播运动的有效开展、消除健康知识不平等现象提供了一定的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