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性自命出》中的“情”具有两层含义:一指情感义,一指真实义。这两层含义紧密联系:“情感”强调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真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指情感的真实。《性自命出》之所以如此强调情感表露的真实无伪,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以亲情为代表的“关情”,因“最具道德情愫”,而最易提升为道德情感;二、基于血缘关系的亲亲之情作为人们相互沟通的桥梁,作为教化的根据,也成为道德体系的“理性依据与合理的价值本源”;三、以亲情为代表的“美情”,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子思之学师承何人,一直争议不断。通过对新出土材料上博简《子道饿》篇的分析,发现此篇记载的内容是子游事件非关孔子,另外通过对《子道饿》篇中关键字句的重新释读,可以发现子游和子思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为子游所作,而子思所作的《中庸》是对《性自命出》中关于“礼”和“情”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子思之学师承子游而非他人。  相似文献   

3.
审美活动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四种不可分割的审美元素有机组合而成,想要感知丰富而立体的审美形象,需要审美主体经过一系列审美活动,才能达到“目中形动”“心中情生”“志通神达”的审美状态。本文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这一人物为例,尝试从“形”“情”“神”切入,提出有关高中语文小说人物形象的审美教学建议:描绘言语具象化,以疑点勾连整本书,“应目”以促“形动”;把握人物形象的情感,关联自身情感,“会心”以促“情生”;在“形动”与“情动”的同时,探寻人物形象的文化根因,“得理”而促“神达”。通过“形动”“情生”“神达”三方面的有机融合,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4.
近来诸方家都认识到了郭店楚简中《性自命出》的重要性,本文试通过对《性自命出》的文本解读,分析了其中天命观和多有异于孟子一系的主情尚情的心性论等思想内容,得出了《性自命出》与《中庸》、《孟子》之思孟一派同源于一个儒学的传统。但是,由于《性自命出》呈现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儒家形上学建构和明显的尚情特色,进而认为并没有足够证据表明《性自命出》是《孟子》理论来源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说:“情者文之经,理者文之纬。”一篇文章,没有“理”就没有灵魂,而没有“情”就没有血肉。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无不抒发了美好的感情,体现了真、善、美。阅读这样的作品,就会愉悦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从而收到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真、善、美情感渗透,使听、说、读、写在美的旋律中达到知识和情感两方面的和谐统一,使学生产生情感激动,精神愉悦,从而领悟到社会和人生的某些真理,并转化为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巨大力量。   一、读出情感   有人把范读,称之为“美读”,这是很有见地的…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中《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语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7.
审美教育在教育思想中的明确性从我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即可看到审美教育的内容。古代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样,又突出审美教育的作用。“礼、乐、射、御、书、数”,全面发展。“礼”的教化作用在先,“乐”的情感教育作用又在诸多教育要素之首。孔子曾在齐地听到《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音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认为“乐可以修内”,培养人的思想感情。“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强调了诗对人的感化教育作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造就完美的人性。无论音乐,无论诗,作为审美的载体,“发乎情”…  相似文献   

8.
阅读,这个人类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认知活动,同时也是审美活动。将审美活动渗透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品味、感悟、想象、拓展,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丰富学生的情感阅历、引发学生的美的想象力以及激发学生美的创造力,学生就会获得更多的审美感受,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阅读教学绽放出异彩。  相似文献   

9.
《礼记》称情立文的方法原则根据人的自然情感来阐释礼义、规约人情,其应然性“内在义务感”随“礼”的弥散性融入意识形态叙事的文化象征系统.同时,《礼记》通过类比与关联、重复与移情的直观理性形成了“合礼即合理”的话语逻辑与伦理先于知识并高于知识的价值原则,以意义延宕进行着“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礼记》中儒家内外絮矩的困境在于它通过称情立文和直观理性所建构的“圣王”形象不过是一个虚幻的叙事符号和缺位的崇高原质.  相似文献   

10.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真理的追求。”所以在音乐课本中“进行情感渗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是音乐课最核心的目标。”(《音乐课程目标解读》)那么,我们在音乐课中如何切实有效事半功倍地进行情感渗透呢?经过近几年的探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一、创设情境情由境生,复制、模拟和创设一定的环境或情景,是情感的催化剂。情境是音乐课中“情感渗透”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心创设一个音乐审美情…  相似文献   

11.
乡土美学的审美主体是进行审美活动并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美感的创造者和欣赏者。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二者互为对象,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象性关系。当“乡土”成为审美主体的“为我之物”,就构成了审美活动的最基础的客体。而审美主体因所处文化背景的复杂与多义,其身份有明显的双重性与悖论性,呈现出了精神取向与价值观念上的“生活在别处”的图景。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感受、审美情感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审美感受方式的训练侧重于对鉴赏方式的培养。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感受,主要通过对语言文学的感受理解来完成的。语文教学的审美感受训练可分为形式感受—内容感受—形式感受。审美感受是表层的,而审美情感是深层的,这是因为审美感受主要偏重于对作者所创造美的体会、理解,而审美情感则主要偏重于学生内在美的激发,从而唤起他们对美的创造。审美情感训练固然可以使人得到愉悦,但更重要的是净化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13.
审美关系是审美活动发生的重要条件,划清审美的对象与审美对象的边界,将有助于认识审美关系发生的内在机制;审美对象离不开对象中的潜在的审美元素,更离不开人的参与;从审美的对象到审美对象的转向依赖于审美关系的建立,依赖于审美主体的参与;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是对象性的存在,体现了审美对象的形象性与情感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要使语文教学充满审美艺术氛围,就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师生问题交流,创设新的精神境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5.
禅宗主张人人具有佛性,而佛性则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只有通过“悟”才能去领会,去获得佛法真如。禅宗所主张的这种不藉语言文字、不假思计教理、单传心印、直达心性的妙悟顿修,是一种特殊思维活动的心理体验,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直觉感受,与艺术和审美活动有相似或相通之处,并且进入诗学,对中华审美心理体验和艺术思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人类乐生需要和快乐情感的被意识并企图通过自由创造来再度进行体验,这就是审美需要的产生及其审美活动的形成。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人类的感官和意识的发展,审美意识的日益强化,最终审美需要便从日常的实用功利观念中独立出来并形成独特的审美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17.
在经典艺术中,艺术家和审美主体在从事审美活动时大都能保持一种不同于日常态度的审美态度,审美态度的核心就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审美态度这一学说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而最早用“态度”一词的是夏夫兹博里,之后康德,叔本华等人又对此作了详细的阐述,经布洛的系统解释,它便成了现代美学的支柱,我们可从西方传统美学及现代美学有关审美态度的理论中归纳出一些共性的东西,即审美态度是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它的总体特征可用“超越性”来概括。  相似文献   

18.
审美欣赏能力是审美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种功能的综合运用。美妙的审美体验是各种审美心理要素相互补充、印证、作用、斗争后构成的。在同一社会条件下 ,社会地位不同、文化修养和思想境界不同 ,在美的感受上存在着差异 ,即使在最初步的美感中 ,也会体现审美者的理性和直觉、思想和情感的相互渗透。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 ,对于加强修养、陶冶性情、提高素质都有难以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纪实摄影作品中的内容源于社会生活的真实客观,呈现了生活的原始形态。当镜头面对弱势人物,关注社会特定问题时,弱势人物中瞬间形象的表现会不由自主地带有摄影家独特的主观意念。此刻,抓拍这些瞬间形象所塑造出的丑与美表象的审美是摄影家对社会生活的某种重新构建,解读这种构建能认知我国新时期纪实摄影创作活动中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0.
论数学美感     
本文侧重从与艺术美感相比较的角度论述数学美感的发生机制和基本特征。进而论述了数学创造的心理本质上是一种审美心理。最后指出数学美感作为人的一种社会情感,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时代的和地域的差异性及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