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诗歌在语言构成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横向延展,而不同于散文和西方诗歌常见的纵向线性延伸。这使得诗歌语言成为一种"面"型语言,这种特点之所以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表现得最为典型,根本的原因在于汉语是最不重视句子的关系框架的"流块语言";同时也与古代诗歌的题材有一定关系——模山范水客观上要求语言的横向延展,近体诗与山水诗实乃异名同体。"面"型语言的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为一种气化的语义场,成为"场"型语言。  相似文献   

2.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优秀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天才的散文家。曾给她的小说《生死场》以高度评价的鲁迅,就格外看重她的散文,曾说她在散文创作方面比谁都更有前途。萧红的散文总有一种寂寞气息淡淡地逸出,她的散文语言是"明丽和新鲜"的,这些都是萧红散文艺术风格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3.
"礼法合流"问题在我国自古有之,它的出现与发展与我国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密不可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不断形成自身独有的特色并对中国法制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今社会来说,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与古代的"礼法合流"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将古代"礼法合流"中好的成分从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内发扬下去,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供理念上和观念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由于古代学者和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误识,《桃花源记》长期以来被归入"游记类散文"或"记传类散文"。实际上,《桃花源记》不是散文,而是一篇小说,并且是魏晋时期最伟大的玄怪小说。中国人"有意作小说"的时间,并非鲁迅所主张的始于唐朝,而是始于魏晋时期。  相似文献   

5.
《〈左手的掌纹〉自序》是实用序文,本身也是美文。余先生在序中谈及自己的散文主张,数"弹性"两字最闪眼,短短千字之中竟出现五次之多。他如是说:"我强调现代散文应该注意语言的密度、弹性与质料。""我尝试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槌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且叠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  相似文献   

6.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独有的理论范畴,是文学审美更高层次的境界,多应用于古代诗词的品评当中。叙事文学作品在诗词的长期熏陶影响下,同样可以营造出美的意境,因此,对其的品评同样可以从意境的角度来进行。《聊斋志异》采用文言进行创作,寥寥数语便创造出了各种意境,达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意境之美,诸如诗化的纯美性意境,朦胧性意境,恐惧性意境。这些意境的生成不仅与语言的含蓄蕴藉关系密切,而且还在于作者能够将真情实感很好地物化。意境营造的出现,是对文言小说模仿史书叙事的突破,它延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7.
鲁迅《故事新编》中写于1934年和1935年的五篇小说,可以界定为一种泛历史小说;但因为这些历史小说大多以中国文化源头的一些原型人物为依据,以及鲁迅特殊的文化斗士身份,这些小说又可以认为是文化小说。解读这些小说如果联系起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能更加深入体会鲁迅在其中蕴含的文化寓言。其中,有他认可的禹墨精神、"莽汉"生命力的肯定和从尼采那里借来的"超人"。  相似文献   

8.
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及其《读三国志法》较为系统、完整地从叙事视角、方法、故事、情节、人物、结构、语言等方面建立小说理论系统,以"叙事"说确立了叙事本体论、小说创作论、叙事文学方法论的理论意义,也以"叙事之法"提供了叙事文本构成实践及其可操作性具体方法,推动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及其理论批评建设,形成叙事传统及其特色与优势,对现代小说发展与叙事学理论建设具有借鉴与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江凌 《培训与研究》2009,26(6):7-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秋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处立定,以其深邃的思想、冷峻的理性、充沛的人文意识、生花的妙笔绘出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一批"秋雨体"文化散文。秋雨文化散文旺盛的生命力在于:深邃的思想、持久的生命力;忧切的文化良知、独特的文化人格;鲜活、质感的语言;融散文、小说、戏剧手法于一炉,在大文化散文创作中注入曲折动人的小说手法和立体的戏剧剧场效果;在人文山水中行走,从象牙塔里的"互为观众"到行为文化散文;从故事到感悟,从具象到抽象,从微观细节到宏大抒情、议论等等。  相似文献   

10.
2011年10月在四川省内江师范学院召开了由内江师范学院、《明清小说研究》杂志社、中国古代小说网主办的"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讨论议题包括古代小说文化研究,小说名著研究,小说史研究,小说创作观念、文献及作家生平研究,以及古代小说研究状况之研究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秋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处立定,以其深邃的思想、冷峻的理性、充沛的人文意识、生花的妙笔绘出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一批"秋雨体"文化散文。秋雨文化散文旺盛的生命力在于:深邃的思想、持久的生命力;忧切的文化良知、独特的文化人格;鲜活、质感的语言;融散文、小说、戏剧手法于一炉,在大文化散文创作中注入曲折动人的小说手法和立体的戏剧剧场效果;在人文山水中行走,从象牙塔里的"互为观众"到行为文化散文;从故事到感悟,从具象到抽象,从微观细节到宏大抒情、议论等等。  相似文献   

12.
散文,是一种可以"铿锵得像诗,雄壮得像军歌,生动曲折得像小说,活泼尖锐得像戏剧的对话"的文学体裁。翻看语文课本,散文占有很大比重,散文的教与学也一直被关注。散文被誉为"美文",它美在结构,美在语言,美在意境。这"三美"正是我们在散文教学中要抓住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一、散文教学要抓住"结构美"这个特点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13.
"白描"是古代画论与小说批评中普遍出现的一个术语。它较早运用于画论领域,既是指一种有别于设色、水墨等类别的画作样式,也是指为达到这种样式而采用的以简略粗线条式描画技法本身。在明代画坛上此种技法大兴之后,转而运用于古代文学尤其是小说批评领域,并在清代小说评点领域作为一种独特的小说文法而频频出现,体现了世情小说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小说称名源自"子书",形成了悠久的"子书"传统,受其影响,小说的文类属性也带有明显的"说"的特点;小说之"说"的"立说"、"解说"属性影响到小说的叙事,形成了主观化的叙事方式;其以"说"统"事"的言说方式则成为小说"文体众备"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鲁迅的小说、散文中,常有看似可有可无的“闲笔”,其实,“闲笔”不闲,作者往往在貌似闲笔的有限笔墨中,隐着丰厚、深刻的内涵,从对其小说、散文的个例分析,我们可看到鲁迅语言的精粹、笔墨的经济、内涵的腴厚。鲁迅堪称语言巨匠。  相似文献   

16.
古代小品文是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中一种独特的文学创作。它是以先秦诸子散文及历史散文为源头,又受到诗歌、小说创作的影响,从而形成自己独特魅力的一种文学形式。先秦时期,是古代小品文的产生和萌芽阶段。此时的小品文以一种简短的文字段落的形式出现。其特点是,在形式上尚未独立成篇,只是散见在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之中;文辞简约,意旨却大,内容包括对于重大人事的讽刺劝诫、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抒发作家远大的志向、提出严肃的人生哲理等;体裁较为单一,寓言占绝对优势;语言生动精练,简明流畅,而又含蓄蕴藉。  相似文献   

17.
郁雨君 《新读写》2009,(3):26-26
国学造诣深厚,西学知识渊博,治学严谨,思想敏锐,所写的小说、散文、戏剧别具特色,这些创作跨度长达七十年的作品,从她独有的视角和人生侧面反映了我们时代的演进轨迹,其中怀人忆旧的散文,更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但这些散文更重要的意义也许在于,它们提供了三十年汉语言写作的一种典范,一种语言的典范,一种情怀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毫无疑问,中国古代寓言文学理应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古代寓言文学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古代寓言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它产生于社会大变革、散文大发展的先秦时期,成熟于唐宋古文运动中,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元明清以降,又和小说、笑话互相影响、渗透。中国古代寓言文学以其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也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倪佳 《学语文》2014,(4):73-7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涌入中国。对于这些以金发碧眼为典型代表的外国人,国人已经渐渐不那么新奇了,尤其是在大城市,人们早已是司空见惯。说起这些外国人,大家最熟悉的称呼恐怕非"老外"莫属了。我们在称呼他们为"老外"的时候,好像不带有什么特殊的感情色彩,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外国人好像并不喜欢这个称呼,这究竟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呢?我们为什么这么叫?他们是怎样看待"老外"的?  相似文献   

20.
"雅洁"是桐城古文家对散文语言的整体要求,它肇始于方苞,发展于刘大櫆。刘大櫆在其理论著作《论文偶记》中提出文章"十二贵",就散文语言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较为具体的作文准则,并且在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中,很自觉地体现了"文贵简"、"文贵高"、"文贵华"、"文贵远"等文论观点。该文拟把刘大櫆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探寻散文语言的"雅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