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原理,同时又结合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观,并对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推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政治观的形成、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在萌芽阶段,毛泽东初步树立了阶级分析的思想,尤其具有比较牢固的人民群众主导国家政治生活的观念;其后,毛泽东对于国家政权的组成、功能有了正确认识,特别是对于民主与专政之间的辩证关系有了清醒认识与把握,表明其政治观进入形成阶段;在成熟阶段,围绕民族解放运动的现实,毛泽东深化了其早已有的阶级观,并对于未来中国国体有了崭新的思考和分析,其人民观也更加巩固和明晰,集中反映在提升了群众路线的政治意义;在解放战争及其以后一段时间里,毛泽东的政治观获得进一步发展,其国家观、人民观、民主观等诸方面,都已经达到了现代认识水平,其阐述也更加完整、完善。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的政治观主要体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毛泽东、邓小平政治观的继承和发展。“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政治观思想 ,反映了当代中国政治关注重心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政治观思想 ,揭示了在当代社会进程中 ,文化思想引导和智力支持已经成为社会能否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观思想 ,聚焦于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是江泽民政治观的基本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的人民观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人民观体系达到成熟。毛泽东的人民观既不是从天而降也不是与生俱来,而是有其理论源泉和实践基础的。正是由于毛泽东对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准确取舍并在革命实践中将其不断加以丰富,最终在抗战时期走向成熟,形成了对中国革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人民观。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人民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 ,结合中国民本思想的精华 ,在长期的革命和实践中逐步形成和确立的。它主要包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观 ;人民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观。毛泽东的人民观在今天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征途中,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形成了内容极其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民众现。本文对毛泽东民众观的形成条件、毛泽东民众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民主体观、人民至上观、人民主权观、群众路线观以及亲民作风观等)和毛泽东民众观的深远影响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人民观是毛泽东等党的第一代领导人给我们留下的一份珍贵遗产。人民观是中国共产党永恒的历史课题,是党的几代领导人共同关注的政治主题。人民观也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心声,是党的生命力旺盛不衰的关键所在。研究和探讨其时代价值。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依据新出版的(毛泽东文艺论集),对关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两个有争议的重要观点提出了新的认识。(1)关于毛泽东的文艺批评观。文章阐明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同等重视,是毛泽东品评作品的一贯要求,是作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批评观和批评标准,而“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是毛泽东文艺论述中的“个别词句”,可以把它与作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文艺思想区别开来。(2)关于毛泽东的文学与经济、政治关系观。文章阐明政治“决定”文艺是毛泽东文艺论述中的不确切表述,而在总体上毛泽东是继承、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与经济、政治关系的唯物史观的。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人民观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基本立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以及坚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等观点。这一系列伟大的思想观点。对于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而这一切,无疑都是对毛泽东人民观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讲语》的读者观与西方接受美学比较:背景比较,理论比较.背景比较,《讲话》的读者观继承了中国古代文论的优秀传统,接受美学则是对西方文论传统中缺少的东西的一种补充.在现实方面,《讲话》的读者观完全适应了现实的要求,为文艺工作者指明了为群众服务和如何为群众服务的方向,使之后的文艺进入了一个丰收时期.接受美学,也是西方文艺现实的要求,但无力解决实质是现代作家与社会隔离的矛盾,理论比较,接受美学选择和建立的基础,表现了倡导者的识见,但范围比较狭窄.理论本身缺乏辩证的逻辑力量.《讲话》的读者观建立的基础比接受美学深广,闪熠着辩证的光彩.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的劳动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的劳动观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政治上,强调干部是普通劳动者,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在经济上,强调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军事上,强调人民军队既是战斗队,又是生产队;在教育上,强调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毛泽东劳动观的产生有特定的时空背景,其劳动观是沿着由教育到军事,再到经济与政治的思想轨迹发展的.探讨毛泽东的劳动观,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极大.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由生到死是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既要珍爱生命,保护身体,又要发扬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生死是对立统一的,是红白喜事;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毛泽东的生命观是科学的生命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生命观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12.
民众观是孙中山和毛泽东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对孙中山与毛泽东民众观中关于“人民”这一概念的看法,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关于农民与土地问题进行比较,对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历史,更准确地评价他们的思想,从而找到一些可贵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领导科学是由一系列理论构成的,从宏观上看,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为领导观,二为领导方法。领导观是关于领导的本质、规律等的基本观点,领导观决定领导方法。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领导理论,学习和研究毛泽东这一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的领导观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民赋权力和为民服务的观点。领导者的权力是谁给的,是从哪里来的,领导者运用权力时代表谁的利益,这是领导观的首要问题。早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一美国记者问毛泽东:你们办事,是谁给的权力?毛泽东明确回答,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如果不是人民给的,还有谁给呢?所以,“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与蒋介石在人民观上存在巨大差异,毛泽东的人民婉反映了无产阶级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蒋介石的人民观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这两种人民观的差异对国共两党的命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一生热爱人民、关心人民,其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民观。“人民动力观”、“为人民服务观”、“人民共同富裕观”是邓小平人民观的基本内涵;邓小平人民观是在继承前人思想理论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是中共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人民思想的重要理论之源。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人民观的基本内容包括人民主体观、人民幸福观、人民心力观;是在继承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吸收外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创新而形成的;是毛泽东、邓小平人民观的重要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的人民观这一理论课题,是全党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活动中产生的。章从人民观的精神实质、思想建党、道德伦理以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等方面,阐述了它的现实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的人民观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历史地看,毛泽东的人民观经历了一个从初步提出到成熟完善的过程:"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肯定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中央苏区时期,确信"良好的群众基础是红色政权存在的重要原因";抗日战争时期,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解放战争时期,主张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新中国成立初期,将工农群众作...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的人民观深受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的影响,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儒家“立己立人”的优良传统和“拯民于水火”的使命意识:传统民本主义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根本,关注、重视人民利益的政治理念;佛学所特有的拯民救世的价值理念,均为影响他人民观的重要文化因素,是毛泽东人民观重要的文化精神背景。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与毛泽东的名字紧密相联。他的精神品格,曾是时代与民族的人格化身;他的思想,曾塑造过一代乃至几代中国人的心灵。他的一生与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连在一起,在他人格和思想的闪光之处,正是他心中装着人民,想着人民,并为人民献出了他毕生的精力。他的人民观至今仍有极大的教育指导意义。文章从人民创造历史、与人民打成一片、向人民学习、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等五个方面。探讨了毛泽东人民观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