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教协同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础动力和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工程,是世界许多国家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取向。通过构建科教协同发展模型对中美两国科教协同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科教协同度低于美国,因此,我国应建立协同创新联盟、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提升科教融合发展的协同度。  相似文献   

2.
科教融合是实现高校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和互动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现阶段我国高校面临着科教融合制度体系不健全、教学模式不完善和评价体系不科学的困境,主要原因在于教育管理的体制僵化、轻视教研的行为偏差和科研至上的认知障碍,需要采取创新建构与科教融合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等措施来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3.
郑威  张磊 《科教导刊》2023,(20):26-28
科教深度融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科教深度融合,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与新时代财政学教育的发展要求,重点提出财政学专业创新人才“1+4+1”培养模式的建设思路,揭示该培养模式主要涵盖“核心教学方式+关键支撑内容(机制构建+平台搭建+模式创新+路径设计)+系列实践活动”,为高校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财政学专业创新人才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高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创新型国家建设,是把科技创新作为一个基本战略,能够大幅度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比较强大的竞争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必须先行,它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基本的人力资源保障。高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在于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  相似文献   

5.
科教融汇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推动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有利于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科技引领职业教育发展,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通过健全科教融合机制,完善产教融合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改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为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提供机制保障。在此基础上,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实现路径包括: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科教融汇的办学理念;搭建区域科教融汇平台,促进“校政行企”科研工作协同;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培育,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改革评价制度,将科教融汇绩效纳入办学与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创新型人才作为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民族强盛复兴的第一资源。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理念、人才培养与评价机制以及教育方式面临的困境是制约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因素。直面这些问题,高校要担负起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以科教融合、学科交叉、专创融合的教育理念为指引,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与评价机制,将重组课程资源、拓展自主学习空间、强化实践育人向课程化项目化基地化方向转变、打造产学研多元主体深度融合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自主培育大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科教融合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及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关键特征。然而,调查分析后发现,其在实施中存在诸多挑战,如高校对科教融合理念认识不足、科研型教师教学能力欠缺、科研成果转化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基于此,文章探讨了科研与教学的历史关系,提出了强化科教融合理念、加强课程建设以及完善成果转换和考核机制等具体建议。本研究对教学与科研的融合、资源配置的提高以及科教融合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早在19世纪科教融合的理念就被提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被高校重视。科教融合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对高校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高等院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科教融合”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新时代践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内涵、协同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底层理念、关键举措与内在要求。面对科教融合进程中存在的“科融教难融”“物融人难融”“面融实难融”三大难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国家科研机构跨越建制壁垒,共同探索出组织融合、学科融合、要素融合、制度融合四大有效路径并取得良好成效。实践证明,基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施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必须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使命引领下履践守正创新的教育共识、在高质量衔接互补合作进程中筑牢科技创新的教育根基和在高水平治理体系能力基础上共建有序运行的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10.
论高校科研机构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高校科研机构的分类、特点及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自主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了高校科研机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校科技机构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科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科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目前还存在传统观念桎梏、高校定位不清、政策导向羁绊和教师专业素养四个问题。"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彰显了高校办学的主体地位,树立了新的政策导向,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解决科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创新型大学与创新型城市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创新型大学可以为所在城市培育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促进科技创新;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又可提供高效的基础服务,吸引创新型产业集群和科研机构,为创新型大学拓展发展空间,提供创新实践基地。结合芝加哥大学与芝加哥市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创新型大学与创新型城市的互动机制,对于我国创新型大学与创新型城市的互动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是新工科教育理念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目前地方高校融入区域经济创新体系的过程受到地方高校与区域的协调机制、科技创新资源使用效率、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为此,应通过创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完善校企与校地合作机制、推进制度和体制创新、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等措施,深化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服务的力度,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助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行业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社会各界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通过深入贯彻科教融合理念,引导教师实现教研统一,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进一步完善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为我国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5.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员,高校必须认真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体系等一系列教学工作方面制定有效的改革措施,以适应形势的变化。高校在教学改革中要将理论教学与科学研究合理有效地结合起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术的科技应用型人才。文章从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科教体制改革三方面进行阐述与探讨,旨在为今后高校教育的质量提高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科教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是我国新时期科技教育工作的指南。邓小平科教思想中蕴含实现科教事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邓小平科教思想在实践中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校协同创新是指高校与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围绕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各行业关键技术,投入各自优势资源,力求取得重大科研突破的创造性活动。高校协同创新具有动态性、多元性、融合性和持续性等特点。要改进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必须创建良好的协同创新组织方式,培养协同创新的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国家与国家间的竞争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谁具备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尖端的创新型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先机,要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就必须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人才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而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浪潮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四个方面研究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功能,以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以创业来拉动就业,以创新来驱动发展,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同,所依靠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也不同。工科优势高校走的是因溯本而创新的道路,地方高校走的是因熟练而创新的道路,综合性高校走的是因集成而创新的道路。综合性大学集成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现了新工科建设的本质要求,包含了不同领域知识的融合与集成、知识与能力的融合与集成、创新品质的融合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学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我国高校尚不能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与创新型国家的高校相比,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我国高等教育应深化改革,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建设,使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为此,要进行教育理念的改革,探索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坚持产学研结合,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扩大高校对外开放,增加科技创新投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