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了纪念和弘扬李小文先生崇高的科学精神,北京师范大学设立以我国著名遥感学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小文先生名字命名的公益基金——李小文  相似文献   

2.
<正>我与小文在定量遥感领域共同奋斗了20多年,他是我们定量遥感工作者的领军人,定量遥感的旗手。2014年12月31日,我给小文(平时我均这样称呼他)的新年祝贺信中说:"好好保重身体,定量遥感的大旗需要你继续高高举起。"没有想到10天以后就传来了小文逝世的噩耗,真是"噩耗传来梦亦惊,寝门为位泪泉倾"。我与小文第一次见面是在1987年。小文是中科院遥感所代表,我是中科院地理所代表,  相似文献   

3.
    
<正>李小文院士是我国定量遥感的创始人,他长年专注于遥感科学研究,带起了中国定量遥感的基础研究队伍,让遥感数据的定量化应用惠及地球科学、生态环境、国土资源、信息技术、农业林业等众多学科领域。李小文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中科院派往美国留学,1986年年底学成回国工作。30多年来,李小文一直兢兢业业从事地理学与遥感科学领域的研究,在复杂地表遥感的几  相似文献   

4.
<正>小文院士不愧是"行为世范、学为人师"的楷模!小文院士为祖国做出了卓绝的贡献,不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1983年我和李小文院士相识。当年他正意气风发,在美国攻读博士,眼中常透着深邃和智慧,是一个很有思想深度的人。1986年,他学成回国,遥感学术交往日益增多,对他的认知也就越来越清晰。他一生兢兢业业做学问,踏踏实实做人,淡泊名利,宠辱不惊。他的  相似文献   

5.
<正>李小文先生是世界著名遥感物理几何光学奠基人之一。2015年1月8日先生答应参加原计划2015年1月16日上午在北京大学召开的遥感物理光学学术研讨会,暨科学出版社《偏振遥感物理》发布会和国家自然基金委偏振遥感重大仪器申请论证会。2015年1月10日我的学生焦健楠发来短信:"晏老师,您不是16日邀请李小文院士出席《偏振遥感物理》致谢发布会吗?他今天走了。""啊?"我的回复,  相似文献   

6.
曾庆存,大气科学家,1935年5月生于广东省阳江市,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1年在前苏联获数理科学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所长兼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次,中国共产党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在气候学、动力气象、数值天气预报理论、大气遥感和卫星气象学、地球流体力学、大气和大洋环流理论、气候和环境变化的数值模拟和预测理论、计算数学与自然控制论等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取得突出成就。  相似文献   

7.
<正>名利是一些人追求的目标,淡泊名利也是一些人追求的境界……小文先生的一生让我真正理解了淡泊名利、追求科学真理的人生。偶来闲暇,追忆与小文先生从相识到相知。仔细算来,小范围谈话的机会并不是很多,每每都是谈些学术方面的事,诸如定量遥感、尺度转换、空间过程之类。但是,仅有的几次会议接触,却给我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象。其原因就在于小文先生身上无时无刻不渗透  相似文献   

8.
星期天,小文邀请周老师和同学们参加假日小队活动,地点就在小文家里。小文早就和周老师商量好了,请同学们到家里来进行包饺子比赛,比  相似文献   

9.
<正>中心概况: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前身为新闻专业1985年设立的摄影实验室。2000年安徽大学与大方正集团共建"安徽大学北大方正新闻传播实验室"(报刊电子采编室),两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王选先生亲自来我院参加了揭幕式。在"211工程"建设中,  相似文献   

10.
高深 《学习之友》2010,(10):61-61
央视《小崔说事》节目曾对梁唐超的小儿子、中国导弹控制系统创始人之一梁思礼院士,进行了一次访谈。 梁思礼先生1941年(17岁)赴美求学。1949年,当他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消息,凭着一颗纯洁而又单纯的爱国之心,毅然决然地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留学生》2014,(23):8-8
2014年11月23日,应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邀请,欧美同学会留苏(俄)分会组织近30多位老中青学长,赴航天资源卫星遥感事业基地与留苏女航天科技专家吴美蓉院士进行座谈交流活动。吴美蓉院士系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今年元月被授予国际宇航科学技术界的最高奖“冯·卡门”奖。  相似文献   

12.
告别SOS     
2008年5月17日,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的工作人员每天通过卫星遥感数据注视着汶川灾区。突然一张特殊的卫星遥感图片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在这张最新的卫星遥感图片一角有一行红色的规则图案:SOS700!虽然不清楚这个图案是由什么构成的,700究竟代表什么意思,但是红色的SOS清楚地表明有人在求救!求救地点被迅速找到,救援部队火速赶往位于汶川县的草根乡。后来查知,这是在一处楼顶上刷出的红字。它挽救了这里的4500人。  相似文献   

13.
1996年,以拥有最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12名科学院院士和10名医学院院士为荣耀的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破天荒地聘请了一位来自中国的医学专家──李书隽先生。并聘任李先生为该中心的器官移植外科主任、教授,这一消息,在美南医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厚积薄...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多种遥感卫星的发射成功,有了许多可利用的多传感器、多时相、多分辨率和多光谱遥感影像。针对日益庞大的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根据具体研究工作的需要,结合贵州高原山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从各卫星影像数据的参数、质量、价格、应用等方面结合具体案例加以分析和探讨,对在贵州这一特殊的地形区遥感影像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李院士已经离开我们四天了,总觉得他还在隔壁办公室上班。回忆起和李院士的交往,一次深入接触是关于"大数据时代的大地图—遥感可以先行"问题探讨一事。2014年6月22日上午,我突然接到了李院士的电话,是关于和华为公司交流一事,但具体内容讨论后再定,事情比较急。晚上7点,我和北京大学医学院贾中伟老师一起来到了李院士家里,他竟然已经在电梯门口等我们了,说是怕我们找不到房间,这使我们深受感动。讨论中,李院士针对目前出版的国家大地图集都是静态的问题,遥感作为实  相似文献   

16.
<正>黄济先生乘鹤西去的那个晚上,我直到凌晨近四点才睡。虽然对先生的离去已有心理准备,但是先生的音容笑貌不断浮现于眼前,我只好遍查旧电脑、移动硬盘寻找我手头留存的先生的照片,我写过的关于先生的小文,以及我责编过的和先生有关的文章。才发现,我认识先生已经到了第15个年头,我是如此的幸运。再次提笔回忆黄济先生,心中满溢感动!感动一:谦和2000年,我跨专业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师从劳凯声教授攻读硕士学位。刚入学,我  相似文献   

17.
<正>在波士顿的生活既简单又充实,当时我们每星期都要开一个团队会议,每次有十来人参加,其中有教授、博士后和博士生,学术气氛浓厚,每个星期都能看到学术进展,特别有意思。我初次见到先生是1994年在科学院遥感所参加国家重点基金项目会议上。先生身穿黑色大衣,一进来先给大家发烟。那时我刚参加工作,有点儿惶恐,没见过大名鼎鼎的学者给所有人发烟的。后来我分别于1996年和1998年到UMASS Boston和波士顿大学做访问学者和博  相似文献   

18.
院士之家     
在中国,夫妻同为科学院院士已属罕见,然而偌大的中国,一家三口同为院士,且又同为政协委员的家庭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和他的女儿李林、女婿邹承鲁。李四光是新中国第一批院士(当时称学部委员),生前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而他的女儿和女婿则在1980年,于中国科学院在停滞了23年之后首次续选中双双当选为中科院院士,这样,中国科技界首次出现了一个拥有三位院士的科技之家。李林是李四光先生的独生女儿,原名熙芝,后改名为李林,按照李林的本意,她更想当一名医生。但当她16岁又一次跳级考取贵阳医学院时,母…  相似文献   

19.
孙家栋,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1958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获斯大林金质奖章,同年回国。此后十年间,领导和参加了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地地导弹和液体中程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1967年始,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中,主持完成卫星总体和各分系统技术方案的修改,率科技人员攻克多项技术难题,为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立下汗马功劳。先后荣获航天部一等功,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在甘肃酒泉卫星发…  相似文献   

20.
结合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在城市电信电力部门中的应用实践,阐述了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在城市建设中的优势、卫星影像数据处理的实践和经验,并展望分析了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在城市交通规划、城市公安交巡警等方面的应用优势争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