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的魔力     
一位向路人乞讨的盲老人,在同一天、同一地点,下午比上午的收入多出很多,为什么?只因为他身边的木牌上多了6个字和1个标点。这就是语言的魔力。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深知语言的重要,于是在盲老人原木牌上的"我什么也看不见"前加上了"春天来了,可是"的字样。这样的语言引发人们去关注春天,关注看不见春天美好景色的老人。  相似文献   

2.
"魅力背后的魅力"《语言的魅力》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主体课文,主要记叙了在繁华的巴黎大街上,一位乞讨的盲人,因为木牌上写着不同的文字而收获了不同的"乞讨效果"。  相似文献   

3.
《语言的魅力》是北京版第八册的一篇记事的叙述文。它讲述了在法国巴黎大街上 ,一位失明老人立木牌乞讨 ,行人都无动于衷 ,而诗人让·彼浩勒在木牌上写了“春天到了 ,可是”几个字后 ,给钱的人多极了的事情。根据这一教学内容 ,我认真学习了新修订的教学大纲 ,认为这节课应体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精神。在教学中 ,我紧紧围绕“语言的魅力”这条主线 ,即 :语言的魅力指的是什么 ?语言的魅力表现在哪儿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魅力 ?等展开教学。1.读中整体感知上课…  相似文献   

4.
语言的魅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中午,在巴黎街头,一位著名的诗人看见一位老妇人木然地站着。她佝偻着腰,苍白的头发在风中飘荡。在她身边,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在街上乞讨。诗人走到老人跟前,俯下身子问道:“老人家,今天给你钱的人多吗?”听到有人询问,老人先是一愣,接着长叹一声,说:“我……今天什么也没得到。”诗人听了,拿出笔,悄悄地在木牌的那行字前面加上了“春天到了”几个字,然后把身上的钱全给了老人,说:“这够你吃一顿饭了。”晚上诗人又经过这条街,发现人们经过木牌时,大…  相似文献   

5.
《唯一的听众》(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文中老人对作者的三次鼓励的句子,是教学上的一个重点。教学中,应以老人的语言、神态描写为主线,重点理解老人每次说的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同时结合理解"我"的心理、行为在老人语言影响下发生的变化。用这两条线作牵引,一明一暗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才能由表及里地感受到老人的良苦用心,老人的形象就会更为丰满。  相似文献   

6.
不少同学总是问,作文怎样写才能感人呢?在这里,我要给大家说一个故事。在繁华的巴黎大街上,一位头发斑白、衣衫褴褛、双目失明的老人,身边竖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过往行人看过木牌后,对行乞者都无动于衷,没有人产生怜悯之心,只是轻轻一笑就走过去了。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问行乞者:“老人家,今天的收入怎么样?”老人叹息道:“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让·彼浩勒悄悄地在木牌上的那行字前添上“春天到了,可是”这几个字。到了晚上,让·彼浩勒又经过这里,问老人下午的收入如何。老人笑着说:“先生,不知…  相似文献   

7.
《加了一句话》讲的是一个发生在巴黎街头的故事 :到了中午 ,一个在街头乞讨的老妇人什么也没得到 ,晚上情况却发生了很大变化 ,过往行人纷纷给她铜币。这是为什么?原来是一位诗人在她的“我什么也看不见”的木牌上加了“春天到了”这句诗一般的语言 ,用美好衬托不幸的人更加不幸 ,从而唤起人们对盲妇人的无限同情。文章语言朴实 ,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从故事中体验到语言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是学习本课的重点 ,也是难点。设计一自主合作体验探究根据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和本课的编辑意图 ,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习准确、有创意地表情达…  相似文献   

8.
阅读魔方7     
《小火炬》2006,(9)
阅读精品加了一句话一天中午,在人来人往的街头,一位诗人看见一个老妇人木然地站着。她佝偻着腰,衣衫褴褛,苍白的头发在风中飘荡。在她身旁,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在街上乞讨。诗人走到老人跟前,俯下身子问道:“老人家,今天给你钱的人多吗?”听到有人询问,老人先是一愣,接着长叹一声,说:“我……今天什么也没有得到。”诗人听了,拿出笔,悄悄地给木牌上的那行字前面加了一句话“春天到了”。然后他把身上带的钱全给了老人,说:“这够你吃一顿饭了。”晚上,这位诗人又经过这条…  相似文献   

9.
在文学翻译这一再创造的过程中,为了更准确地再现原著的风格和内容,为了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忠实,应该在充分理解原文作者的创作意图的基础上,在语言形式上有所改动和添加,这种改动和添加是形式上的"叛逆"却是意义上的"忠实",是为着最大意义地实现诗歌这一典型的文学形式的"音美、意美、形美".  相似文献   

10.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这首《春晓》在92年被评为香港"唐诗十佳"之一。《春晓》的艺术魅力在于诗人使用清新隽永、平淡质朴的语言方式写景叙事,将人们带入一种隐约的、朦胧的、飘忽的、空灵的美学境界,充满超脱、宁静的意趣。这首诗的大意可以理解为  相似文献   

11.
意志力诚然是读解活动得以进行的有力支撑因素,但一篇批评文章的读解,如果主要要靠意志力,这无论如何应是批评的一个缺失。追求批评文本语言的魅力,这当是批评家的真诚愿望。但是,我们的一些批评家,对批评文本语言的“魅力”,在理解上尚有不周之处。 按照我的理解,所谓批评文本的语言魅力,应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说服人的魅力,是理性的,简称“服人”态的魅力;一是感动人的魅力,是感性的,简称“感人”态的魅力。如果一篇批评文章,其行文具有坚实的概念基础,如果批评家的思想始终被置于逻辑的形式下完成其表述,或者换句话说,猜想与反驳的关系,始终跟批评文字的行进同步,那么这样的批评文章,其行文就有了某种运动感,运动着的行文循序渐进地持续发展,切实地走向它的终点。这样的批评文本,在语言表述上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推阐周匝,运演细密,思理清晰,文脉流畅。这就是批评文本语言的“服人”态魅力。批  相似文献   

12.
精灵专卖店     
在这个寂寞的小镇上忽然新开了一家店。店门上方一块布满裂缝、长了青苔的木牌上,写着"精灵专卖店"这几个大字。看店的是一位老爷爷,白发稀稀拉拉的,大大的鼻子,瘦得像根火柴。这个老  相似文献   

13.
《加了一句话》是人教版第七册教材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发生在法国巴黎街头的一件事。教学这篇课文,重点是了解诗人在乞讨牌上加了一句话前后,盲老人乞讨的不同结果,体会诗人的善良,同时感受美好的语言能产生极大的作用。教学难点是运用有魅力的语言写一句或几句话。因为文  相似文献   

14.
《加了一句话》是人教版第七册教材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发生在法国巴黎街头的一件事。教学这篇课文,重点是了解诗人在乞讨牌上加了一句话前后,盲老人乞讨的不同结果,体会诗人的善良,同时感受美好的语言能产生极大的作用。教学难点是运用有魅力的语言写一句或几句话。  相似文献   

15.
真理问题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话题。德国现当代科学哲学学派爱尔兰根学派通过讨论"真理"与"现实性"进入这个难题。爱尔兰根学派提出,人们对于"真理"一词的理解是开放性的,并且要认识到,真理问题的复杂性和含混性至今仍然存在。真理问题必须在语言批判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足够的说明。这不仅涉及哲学史提供的思想脉络,而且需要对日常语言的使用进行梳理,这才在总体上构成了人类实际生存的基本处境。一种方法论上的语言建构能够使真理问题得到严格的讨论。此外,一种关于真理的学说不能只建立在经验科学基础上,经验性领域需要做出严格的分离。"人际间的确认与理解"要求在语言游戏空间中建构一种新的科学共同语。  相似文献   

16.
高芸 《宜春学院学报》2012,(11):111-114,118
话语表现理论(DRT)是一种动态地描述自然语言意义的形式语义学理论。DRT由"句法规则"、"DRS的建构规则"和"DRS的语义解释"三部分构成。DRS在整个DRT理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RT通过DRS来展示人们使用语言、理解语言的心理表现,企图克服模型语义学所面临的心理现实问题。DRS的建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渐进过程,体现了语言信息的递增性和连贯性的特点。DRT对自然语言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句子的真值条件,还涉及到具体的语境,这符合人们理解语言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品味语言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而"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发散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正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而摸索语言规律,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让语言在品味中不断"增值"呢?一、指导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中体会语言的魅力汉语是世界上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之一,它具有思想  相似文献   

18.
代沟     
一个入学不久的大一新生到操场看足球比赛,在操场的一张长椅上落座,椅子的另一端坐着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年轻人和老人闲聊起来。年轻人说:"在我看来,有代沟是必然的,因为老一代人根本无法理解我们这一代人。"老人不解地问:"为什么?"年轻人满脸得意地说:"这还不简  相似文献   

19.
看图说话     
《红领巾》2012,(6)
一只翠鸟叼着一条鱼站在一块木牌上。它仔细地“读”了木牌上的字,然后大大方方地吃起鱼来。你知道木牌上写的是什么吗?——禁止钓鱼。  相似文献   

20.
丁爱岚 《快乐阅读》2011,(25):142-143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语言中蕴涵着艺术的魅力。它既能使学生兴奋激动,甚至磨拳擦掌、跃跃欲试;也能使学生消沉、厌烦、以至暴跳如雷。人们常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都说明了正确运用语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