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九”在我国古代的术数中属阳数,九月九日是双阳重逢,故名“重阳”,它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又是诗人的节日,历代诗人骚客以重阳为题,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至今仍流传不衰。在重阳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当为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在诗中不是说自己重阳登高,而  相似文献   

2.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因月日都是九,故日“重九”;古代阴阳五行中九属阳数。故又名重阳。重阳节这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风俗习惯.如“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  相似文献   

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解读分析】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又是数字中最大的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故而叫重阳。"九九"与"久久"同音,含有长寿长久的含意,又正逢一年当中收获的季节,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所以一向很重视重阳节。重阳登高的习俗在晋朝已经开始,到了唐宋更加兴盛起来。人们在这一天,有佩  相似文献   

4.
"九"在我国古代的术数中属于阳数。阴历九月九日双阳重逢,故名"重九",又作"重阳"。时值深秋,天高气爽、橘绿橙黄、稻熟蟹肥,正是登高赏秋的大好时节。因此,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在古人看来,是与"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同等重要的盛大节日。到了汉代,重阳节已形成固定节日。每至重阳,天高气爽,古人常好出游登高,佩插茱萸,赏菊饮酒,吃重阳糕,"以畅秋志"(《齐人月令》)。  相似文献   

5.
农历九月九日(9th day of the 9th lunar month),为传统的(traditional)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the Chinese ancestors)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celebrate)的吉利日子(auspicious day),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festival)。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  相似文献   

6.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那首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那天思念亲人的情景。这首诗提到了重阳节的两个主要习俗:登高和插茱萸。你知道重阳节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吗?  相似文献   

7.
<正>重阳节也就是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之所以被称为"重阳节",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在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我国古诗中描绘重阳节的风俗有很多。宋代杜世安的《惜春令》从多个角度描绘了当时重阳节的节日风物和节日民俗:"今夕  相似文献   

8.
张增林 《河北教育》2005,(20):44-44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中国古代崇尚“阴阳”学说,连数字也以阴阳来划分。《易经》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且以阳数为尊。九是最大的阳数,而两九相重,是一个长久之数,故将此节名为“ 重阳”,也称“重九节”。我国早在战国时期过重阳节已成风俗,爱国诗人屈原在《远游》中就有“集重阳人帝宫兮”的句子。  相似文献   

9.
<正>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相似文献   

10.
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名九月九、重九、九日、茱萸节、菊花节。因为,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由来已久,早在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就留下了咏重阳的诗句。  相似文献   

11.
重阳诗话     
《易经》:“以阳爻为九”,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古人认为每年九月初九是个特别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每至重阳,天高气爽,古人常好出游登高,赏菊饮酒,佩插茱萸,吃重阳糕,“以畅秋志”(《齐人月令》)。在一睹如画江山、饱览金秋景色之际,诗人骚客常以重阳为题,写下无数名篇佳作。重阳诗中,最脍炙人口的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抒情小诗是他17…  相似文献   

12.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佳节重阳节。自汉代以来,我国民间就有在重阳日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文人骚客也因此留下了众多歌咏重阳的诗章。重阳节也称登高节。《西京杂记》记载:“九月重阳,就此出游登高。”登高望远的习俗始于西汉,到唐代则已非常普遍。这从众多唐诗中可见一斑。李白有诗云:“九月天气  相似文献   

13.
重阳节又称"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相似文献   

14.
重阳诗意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古人认为,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是阳月阳日,两九相重,故称“重阳”。也叫“重九”。每到此日,人们都要出游登高、佩茱萸、赏菊、饮菊花酒和吃重阳糕,山川间处处呈现出一派节日气象。  相似文献   

15.
重阳话敬老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远在战国时期,从爱国诗人屈原的《远游》一诗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之句,便可证明重阳的存在了.按我国的传统习惯,九为阳数,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有寓意长久,祈望长寿的意思.所以,把这一天定为“老年节”.  相似文献   

16.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中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  相似文献   

17.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易经>中九是阳数,故"重九"又名"重阳".重阳节有赏菊、饮菊花酒、登高和插茱萸等习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写重阳思乡的名篇,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也是重阳节怀人的佳作.可见,重阳节这个日子很容易引发人对于人生的感怀.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也是如此,开篇就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名句,发出了"人生易老天难老"感慨,但这番感慨一改悲观的基调,翻出了激情,翻出了新意.  相似文献   

18.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重阳节。《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名重阳。又因日月逢九,两阳相重,故名重阳。由于“九”与“久”谐音,有“天长地久人长寿”寓意,古往今来,重阳敬老民俗源远流长,所以又把重阳节做为“敬老节”、“老人节”。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早在战国,  相似文献   

19.
<正>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吃重阳糕、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  相似文献   

20.
<正> 重阳节(2010年10月16日农历九月初九)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易经》中有六阴九阳之说。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