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十二五"规划思想的指导下,绿色建筑发展的趋势必将势不可挡;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把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理念转为实践。绿色建筑可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对生态城市建设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由于绿色建筑前期成本高、回报期长、外部经济性较强等特征,使其在国内推行困难,政策引导是促进其发展的关键。在对政策现状和绿色建筑特征分析后,指出绿色建筑激励机制设计的重要性,运用博弈模型研究绿色建筑的激励力度,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普遍恶化和区域生态支撑能力的持续衰退,建设生态城市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一种新理念追求。因此,完善生态城市的概念内涵,探究规划编制的基本原理和适宜的模型方法,乃是当前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
翟海峰 《内江科技》2012,(11):149-150
包头市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生态园林绿地系统是城市景观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依此理论,根据包头城市现状,对包头市绿地系统规划、绿地建设规划、树种规划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包头市实施生态园林绿地建设规划的法律、行政、技术、经济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数字城市”及其认识与定位误区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崇明 《科技管理研究》2003,23(4):13-16,12
本文从“数字城市”概念、特点及其对城市的影响出发,辨证地分析了对“数字城市”的一些认识问题,指出“数字城市”是城市建设规划中的思路、方法与工具,“数字城市”不是城市建设规划高级阶段也不是城市建设规划的终极目标,而是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带来的城市建设规划中所必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文章探讨了要建设低碳工业区、绿色居住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就要坚持走绿色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通过科学规划、保护生态、强化环境整治、发展生态产业,努力把防城港市建设为现代化的滨海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6.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现代城市进程中的共同趋向。通过对徐州市生态环境与目前建设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徐州市生态规划建设的理念,并对徐州市进行了功能定位,进而建立了适合徐州市发展的生态规划建设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7.
现代城市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规划工作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工作环节,尤其是在人们的生态意识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城市建设的生态化已经成为了发展的必然。但城市在实际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其参与规划的工作人员存在一定的规划误区,导致整个城市的生态化建设效果较差。本篇文章主要针对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规划以及绿化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期为其他城市进行生态化建设的过程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快速扩张的区域,传统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在支持未来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决策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首次提出了城市建设用地潜在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和方法,把模拟预测得到的未来城市土地利用分布作为重要因子加入生态适宜性评价框架,生成更适合于未来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决策的潜在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以上海市宝山区为例,空间化展现城市用地扩张背景下的2050年城市建设用地潜在生态适宜性分布情况,并与传统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空间量化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潜在生态适宜性评价有效降低了不适宜及较不适宜开发用地与未来城市建成区重叠度较高的矛盾(分别由9.74%和22.7%降低为0.0%和14.5%),能更好地匹配城市开发边界规划和生态空间规划,突显未来发展过程中的生态保护重点区域。本文实证了新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该方法能更好地为城市扩张背景下的生态城市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为加快实施气象"十三五"规划关于建设智慧气象的发展需求,对乌海城市气象精细化服务进行了思考,以解决城市气象中天气预报、预警、生态文明建设和防灾减灾服务中的迫切问题,为城市气象科技和经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城市水土流失是一种特殊的水土流失类型。对城市水土流失概念、特点、成因以及对城市的影响进行了论述。同时,阐述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并分析了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并提出了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浅析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生态城市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域市可挎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本文主要阐述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内涵和特征,针对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生态文明建设中绿色科技的支撑能力,积极有效地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本研究通过分析生态文明的科学属性,围绕设计环节、资源环节、生产环节、营销环节、末端环节和物流环节等供应链环节提出生态文明驱动下的绿色科技供应链维体系模型,分析绿色科技对生态文明的支撑特性并揭示绿色科技和生态文明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构建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的相互作用机理模型。本研究成果将为绿色科技的发展及其对生态文明的有效支撑提供系统化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发展随之走向一个新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诸如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交通拥挤、植被破坏等。新时期下,城市化的发展不应仅仅满足人口的城市迁徙,更应该向着生态化方向发展,力求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绿色、环保、生态的城市,使人与生态系统相协调,并且满足城市居民的文化精神需求。本文从生态城市的定义入手,探寻城市生态规划的实现途径,并对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求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大都市圈创新系统城市科技潜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莞  谢富纪 《科研管理》2010,31(3):61-67
摘要:从大都市圈创新系统发展现状看,城市群在经济、技术发展中逐步形成空间层级结构,地理联系对区域空间格局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首先回顾了空间结构理论在大都市圈创新系统研究中的主要观点,提出“城市科技潜力”的概念;其次,介绍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的主要模型--潜力模型,阐述其对大都市圈创新系统中城市科技潜力分析的适用性及扩展;再次,以长三角大都市圈为例,测算其中各城市的科技潜力并以此划分结构体系。实证结论与政策规划的差异显示,大都市圈创新系统层级应该是在市场力量支配下形成的,而非由特意的行政区划、政策规划所致。  相似文献   

15.
张峰  张建华 《科技风》2013,(16):230
城市中心区配电网规划是城市电网规划的核心环节,也是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概述城市配电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网格化管理的全新理念,从坚强、智能、绿色配电网规划三个层面阐述了基于网格化管理的城市智能配电网规划的技术途径与关键问题,分析了网格化管理在城市配电网规划中的应用前景,为我国智能配电网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人类文明和科技发展的历史表明,科技革命是推动人类文明转型的直接动力。社会需要和科技自身的发展规律决定了生态文明时代的主导科技是绿色科技。绿色科技有其自身的发展特征,绿色科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十堰市的区位功能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十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十堰市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介绍了"十二五"期间十堰市以科技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对在"十三五"科技规划中如何科学谋划以科技创新支撑十堰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对生态城市的模式、规划、建设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之后,生态城市的示范建设逐步成为全球城市领域的热点,很多世界知名城市先后开展了这方面的尝试很多的国家、城市等都先后开始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也都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构想,并积极推进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我国城市工业化正在摆脱边建设、边破坏的路子,决策者在进行城市建设与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已经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本文就国内城市存在的问题、生态城市的建设与规划和构建和谐社会与生态城市等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不断加快,大量的人口涌向城市,给城市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同时也给城市规划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与挑战。我国在现代城市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始终以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理念为指导,以建设绿色、无污染的生态城市为发展方向,通过提高城市形象、城市建设质量来不断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最终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是,在现代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生态型、环保型城市建设有条有序的开展,所以不断解决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创新城市规划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毛洪伟  李芬  郭永聪 《资源科学》2012,34(9):1798-1805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是我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而对于城市社区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技术研究是关系到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然而现阶段缺乏系统性的低碳生态建设领域的公众认知情况研究和定量化的分析,因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针对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内容、方法和技术,进行低碳生态城建设技术公众认知调查。结果表明,受访者普遍认同低碳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规划技术存在差异,认为差异主要存在于控制方式、规划目标、指导思想、信息化手段、规划流程、规划内容、保障体系等方面;认为对于城市片区绿色建筑规模化规划前期需要进行生态诊断与预评估,诊断和评估的对象包括,生态环境、低碳技术条件、能源高效利用与开发潜力、用地适宜性与开发潜力、建设可行性、居民需求和政策条件等方面;大于90%的受访者认为绿色建筑规模化规划评估应该纳入社会人文需求因素,如公共服务设施的便利性、公共空间可达性、社区宜居性、基础设施完备性、居民生活满意度、文脉传承、建筑开放度、就业机会等;27%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应是低碳社区生态改造的主导者;13.5%的受访者认为是政府应该是社区改造的提倡者,还有少部分(10.8%)的受访者对于政府的定位为资助者。既有社区低碳生态化改造的内涵应包括能源系统改造,环境整治,历史印记保留,建筑物更新保护,拆迁安置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对于低碳生态城市的微循环技术体系如微降解、微能源、微冲击、微更生、微交通、微创业、微绿地和微调控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认知排序。通过研究结果可清晰地看出下阶段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重点议题和关键方法,以便更好地促进低碳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