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1):F0002-F0002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于2012年成立,2013年获批为安徽省首批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也是全省唯一的教育类协同创新中心。  相似文献   

2.
地方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设计关乎其建设成效。通过对湖南省2014年度认定的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进行案例分析,挖掘了地方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凸显参与单位在组织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建立协同创新激励政策、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协同创新产出绩效的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3.
协同创新中心的评价机制是协同创新中心机制创新的重要环节,但是实践中却因虚化的社会评价、内外部激励机制的不兼容、激励工具单一、缺少声誉激励等问题而无法有效发挥其考核和引领作用。因此,强化社会评价、完善选择性的激励机制、促进内部激励与外部激励的协同是解决中心评价机制激励不足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旨在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2011计划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成都医学院根据国家和四川省两级2011计划总体精神,结合全国和四川省老龄化特点,牵头成立了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中心通过协同创新的科学研究,构建养老与老年健康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人才培养和老年医学学科发展,实现人才、科研、学科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机制创新是协同创新的核心和关键。开展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创新主体之间利益至上的竞争状态、人才和资源的固定属性、单一的人才和绩效评价等。因此,构建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运行机制,要加强伙伴选择机制、资源配置机制、人员管理机制、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等多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对协同创新中心各创新要素进行研究,从实证研究的结果来看,论文仍然是各中心高度重视且对创新绩效支撑最明显的因素,高层次创新人才对协同创新中心带动作用明显。但支撑学科建设仍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短板,协同创新中心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方面做的还不够,科研经费在整个协同创新中心绩效产出中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因此,需在总体建设、发展方向、软实力建设等方面提出协同创新中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2011协同创新中心是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首批"2011计划"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和"双总负责制"两种组织管理模式,其管理机制共性特征表现在中心均以需求为导向、重大任务为牵引,构建包括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咨询机构的组织架构,并通过一定的制度保障将其联结在一起,以实现资源汇聚和协同增效。在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应从组织文化、评价与约束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角度来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管理。  相似文献   

8.
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学生自主实践创新教学活动极为重要,而当前高校普遍缺乏创新支撑服务平台及灵活的实践服务模式,学生在自主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常常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去完成创新项目所需资源的准备;一轮轮的教学实践环境建设,由于多围绕课程、学科的培养体系投入,造成设备利用率低,与学生强烈的创新实践需求形成尖锐矛盾。本文基于当前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中学生创新中心建设,创造性提出以工具借出、设备借用、远程加工、设计IP撮合等为特点的特色服务模式,持续大量地为学生提供基本器具资源使用和加工服务。围绕学生需求提供"创新实践图书馆"式的服务,为学生创造创新实践的服务环境。本文就设备借出、3D打印等具体工程服务分中心建设的内容、目标和服务模式,阐述了这类创新实践服务中心的建设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实施思路。实践证明,建设工程服务中心能有效解决设备利用率问题,更好地培养大规模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人才,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协同创新中心是实施“2011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包括多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共同体.然而,由于组织管理方式尚不成熟,目前大部分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有必要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按照多元开放、互利共赢、多中心治理和柔性化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分工机制、沟通协调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完善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管理体系,促进协同创新中心高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于2012年成立,2013年获批为安徽省首批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也是全省唯一的教育类协同创新中心。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旨在将分散在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基础教育一线学校的政策调控、理论研究、业务  相似文献   

11.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体现了团队内部从事创新活动的实施效果。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典型的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研究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能力评价提供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2.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提高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途径之一,但在实践中却面临着五者间难以深度融合的问题。由苏州大学牵头成立的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建立了新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是以共性问题需求为导向,加强高校与政府、企业、行业的开放共享,有效整合散落各处的创新资源,实现创新裂变向创新聚变转变,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综述国内外有关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并界定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推力效应、拉力效应和联动效应概念;分析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互动机理;通过选取高技术产业集群水平和创新人才集聚水平衡量指标、测算拉力效应、测算推力效应三方面,构建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联动机制评价模型;提出优化提升创新人才对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拉力效应、优化提升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环境、继续发挥政府对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政策引导与鼓励作用等对策,以推进区域高技术产业与创新人才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支撑传统、引领新兴、产学融合、贡献重大是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宗旨,也是其绩效考核的目标导向。深入了解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的绩效内涵与表现形式,从影响要素、过程要素两个层次阐明协同效应的实现过程,具体分析行业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绩效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可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家校"和合文化"已然成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命题。学校革新旧习、创生新态,积极探索从"合力"到"合智""合心"、从"赞助"到"支助""自助"的转型机制,紧紧围绕"学为中心"构建家校协同育人平台和沟通系统,让"家学"走出传统的家族式世代传习之谷,改纵向传习为横向助学,通过家长本身或者关联性资源,惠及学校之学,并逐渐向有设计的深度学习领域进军,同时孕育家校沟通新的形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2014年度教育部认定的4个区域发展类协同创新中心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进行案例分析,挖掘了区域发展类协同创新中心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的基本特征、建设成效与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建议:构建多方参与、科学有效的组织架构,不断拓宽协同的广度;构建良性循环、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协同的深度;形成三位一体的协同推进机制,切实强化协同的效度.  相似文献   

17.
深海技术与太空技术一样,有重要的科研与应用价值,是各国政府极为重视的高新技术领域。"蛟龙号"的亮相,宣告中国成为第五个掌握3500米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今年,"蚊龙号"的试验深度将成为当今"世界之最"——达到7000米。数千米的深海海底是地球上最宁静而神秘的地方,那里生存着古老的原核生物。然而,好奇心并不是海洋科学家探索深海的唯一原因,要知道,那里还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它们对人类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8-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方法测算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分析了高技术产业与科技服务业协同集聚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呈现东部地区“高位”运行、中西部地区不断追赶的趋势,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在地区间的差异逐渐缩小;高技术产业与科技服务业间的协同集聚对高技术产业的技术研发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皆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对技术研发效率的促进作用更大,科技服务业对高技术产业成果转化的推动尚存不足。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于高技术产业和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应予以差别化和精细化引导以及应不断完善政府对高技术产业扶持政策的长效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依据"协同创新"理念,结合军队院校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提出构建军队院校开放共享实验平台的整体思路,并有针对性地给出了具体措施:(1)基础实验平台建设;(2)交叉学科实验平台建设;(3)科研与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4)联合共建实验创新平台;(5)大型设备共享中心建设。希望通过以上措施,建设好军队院校开放共享实验平台,培养出优秀的卓越军事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