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七八年夏初,当高大的凤凰木喷发出火红的花朵的时候,我因参加厦大等九院校《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协作会议,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厦门,住在鼓浪屿招待所。会议休息的日子,东道主组织全体代表渡海到厦大参观。我原是厦大校友,本来是无需再去的,但我还是随着大家去了,因为我想乘这个机会看一看厦大校园里的一座深黄色的小楼。一九四八年春季至冬季,我国著名戏剧家洪深先生在厦大外文系任教时,全家就住在这座小楼里。那  相似文献   

2.
正在松江人眼中,程十发先生之所以是大家,不仅在画上,更在画外。很多年前,我有位朋友以不菲之价购买了十发先生的一幅画,如获至宝。但经专家看后,认为是假画,是有人仿十发先生之作。朋友听后大惊。趁十发先生回松江小憩之际,托关系带此画登门拜访,希望十发先生亲辨真伪。当他把画缓缓展开后,十发先生笑眯眯地端详起来。许久,才自言自语:"画得好,画得好!"见那位朋友有些激动,十发先生轻轻叹气说:"可惜,还是露了马脚。"  相似文献   

3.
<正>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先后担任过全国政协副主席、文化部长、中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的茅盾先生,于1981年3月以85岁高龄辞世,如今已过去28年。然而先生杰出的著作传世,精神永在,风范永存。  相似文献   

4.
丁培忠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快三年了。“安享晚年”总是用来描述那些奋斗过了、经历过了的幸福老人的,可丁培忠这个准老人与这个词语,注定此生无缘。他是从办公室走出来后,就永远走了的,没有与任何人道别。那是2004年1月14日,一个漫天飞雪的冬日。“这倒合了丁老师的性格。”他多年的老朋友这样说“,他是个从来也不愿意给人添麻烦的人。”不需子女陪护,不要亲朋探望,不必经历生离死别的悲伤。认识丁培忠先生近十年来,虽未有过多深的接触,却也目睹了他的许多事。他充沛的精力,超负荷的工作,每个人都感受得到。而我记忆最深的,却是几件小事,就是…  相似文献   

5.
万驰 《中国教师》2012,(14):75-77
<正>民国时期教育家群星璀璨,如在北大任职时宣言"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蔡元培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了鼓楼幼儿园,为中国幼儿教育事业作出特殊贡献的陈鹤琴先生……众多民国的教育家在不同领域推动着中国教育的民主化和近现代化。教育实践家俞子夷先生也正是其中一员。俞子夷(1886—1970),又名旨一,江苏吴县人,史学上对其评价为"中国近现代自学成才的著名教育家"。本文讲述俞子夷先生亲历的几则故事,回望大师之余,以索启迪。一、求学篇:"墨水瓶"事件  相似文献   

6.
蔡振翔 《文教资料》2013,(36):88-89
作者结合亲身经历,回忆了金应熙教授的几件事,同时表达自己的若干感想,对于中国现代学术史的研究,或许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先后担任过全国政协副主席、文化部长、中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的茅盾先生,于1981年3月以85岁高龄辞世,如今已过去28年。然而先生杰出的著作传世,精神永在,风范永存。  相似文献   

8.
第一章 放弃吧,人类,你不是在做梦聚福楼排队买叉烧包的队伍很长,等轮到我的时候,我忽然有种人生已经沧海桑田的感觉。怀揣着四个热乎乎的大叉烧包,口袋里的零钱随着我沉重的步伐叮当作响,我有些欲哭无泪。这个月的开销已经远远超出我的负荷,想起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白浮生,我就恨得咬牙切齿。  相似文献   

9.
先师游泽承(国恩)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二十一年了,但是他对我的教诲还是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那是1951年的春天,我刚以插班生的资格来到北大一个学期。我在家乡时,就早已仰慕先生的学问,想要请教,却又不敢。后来终于下了决心,写了一篇关于四川火井的考证文章,引证了《水经注》、《华阳国志》等书中的材料,誊清后送呈先生审正。先生很和气地接下了这篇习作。过了几天,先生在民主广场上遇到我,就把我叫到屋里,把习作还给我,并且对我说:“看你这文章,你还是肯用功读些书的,也查了一些材料,但是这还不够,必须努力学习新知…  相似文献   

10.
11.
张中行 《山东教育》2003,(25):58-59
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之后,总想写点什么,一则说说自己的心情,二则作为纪念。可是一拖延就三个月过去了。依理,或依礼,都应该尽早拿起笔来。写什么呢?这有困难。一是他业绩多,成就大,写不胜写;二是遗体告别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生平》的文本,一生事业已经简明扼要地说了;三是著作等身,为人,以及文学、教育、语文等方面,足以沾溉后人的,都明摆着,用不着再费辞。但纪念文还是要写。为了不…  相似文献   

12.
对赝品——豁达。一次,启功先生到荣兴画廊参观,画摊上摆满名人字画,有赵朴初、董寿平和他自己的作品,每个摊位上都有,有的还在批发。一位摊主是老太太,看到启功来了,就对旁人说:“这个老头好,这个老头不捣乱。”  相似文献   

13.
文中叙述了徐复先生与黄侃、朱希祖的交往,以及在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工作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空城计是败笔 56年春天,华师中文系领导决定邀请著名作家姚雪垠来讲课。消息传开,我们喜同雀跃。 姚先生中等身材,一袭中山装,满头银发,红光满面,两道漆黑的浓眉,一对双眼皮的大眼睛,炯炯有神。走上讲台,没有拎包,没有讲义,连一张纸片都没有带。他讲什么呢?操着一口浓重的河南乡音:请问各位,《三国演义》里的  相似文献   

15.
求真更其名陶行知原名文浚,在大学读书时,是一个好读书,好求甚解的人,常常独立思考一些社会和人生问题。其时,明代理学家王阳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在先生思想上打下深  相似文献   

16.
吕叔湘先生不仅以他的学识,更以他的严谨的治学精神为人们所景仰。凡是和先生有过接触的人,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折服。 我和两位同志主编的一本成语大词典,出版社希望请吕先生题辞。我向先生表达了这一要求。先生笑笑说,你们真敢要我题辞?你们敢用,我就题。我正感到有点摸不着头脑时,先生说,  相似文献   

17.
郑小从先生,原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一九四七年返湘,曾任长沙市五中语文组辅导老师。先生性淡泊,不图名利;学识渊博,有惊人的记忆力,被人誉为“活字典”。高中毕业后,我曾在家自学过一段时候。主攻文学。父亲因此托人将我带到小从先生处。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平静地看我一眼,也许是见我举止文静吧,简单地问了我几句有关读书的话,就应承下来了。  相似文献   

18.
19.
正克家先生逝世时正值甲申年的元宵节,那一刻我正在人民大会堂参加首都各界人士的一个联欢会。听到老人家逝世的消息,马上奔赴协和医院。匆匆忙忙见上了最后一面,然而此时此刻他老人家已合上了双眼,手还温暖着,可人却永远地离开了。  相似文献   

20.
张仃简介1917年出生1932年进入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1938年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后到文艺界抗敌协会,任陕甘宁边区美术家协会主席1945年设计全国政协会徽与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纪念邮票,负责和参与开国大典,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美术设计工作,设计改造怀仁堂、勤政殿,设计天安门广场大会会场和新中国第一批纪念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