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质文化不必说了,大家都一个心眼地奔发财,各"家"都一起向财源涌去,分不出谁属于哪一"家".说到精神文化,要想细细浏览一下,区分一下,眼下似乎只有三"家".这三"家"是:一、马列文化;二、中国传统文化;三、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2.
我们国家历来重视传统文化,直到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运动,以后一直到文革的破四旧等等,中间的数十年间传统文化曾遭到压抑,而最近,国学突然热了起来,所谓的国学热当然就是传统文化热,这是我们所乐于见到的,然而这种国学热很大一部分是"空头支票",我们的学生并没有从中受益,反而是一些人藉此大出风头。当然,另一方面,时下的崇洋媚外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这一问的实质,就是教育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模式。每个人生来就有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望,问题在于,社会、教育是否拥有肯定好奇,鼓励发现的土壤。我们认为,践行"发现教育"是培养创新型、实践性人才极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十  相似文献   

4.
编辑大朋友:在我们身边,假货、假 信息、假广告太多了!有个同学总结说, "看来,不讲诚信才能发财。"还有人说: "市场上,谁讲诚信谁犯傻……" 这些话、这些事同老师在课堂上提 倡的"诚信"美德截然相反。我是班干 部,想说服这几位同学,又没本事。请 帮帮我们吧! 江西宜春 胡联华 胡联华同学来信提出的问题带有普 遍性。我们邀请曾长期编辑《中国质量 万里行》杂志的记者方天结合切身体会 来做解答--  相似文献   

5.
<正>村上春树说,也许眼前充满各种苟且,但学习,是为了诗和远方。而我想说,我们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诗和远方。学习是生命的一部分,是自觉而快乐的追寻过程,如果加入太多的功利,会让它丧失其中的蕴味。在如今过于浮躁的社会环境中,静心学习,享受学习,少一些功利压力,多一份自然闲适,尤为可贵,也是我们所需要的。伟人毛泽东曾鼓励人们:"好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人的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正是为了它,人们才做所有其它的事情。这话说了等于没说。他的意思无非是,人人都想要幸福。每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最后的目的都是要生活得幸福。譬如说,有的人想发财,想做官。但发财和做官本身不是目的.他是想通过发财和做官过上他心目中的幸福生活。有的人不想发财和做官。  相似文献   

7.
作家冯骥才曾说:"其实任何国家和地域的集体性格中都有劣根,指出劣根并非否定优根,否定一个民族,应该说揭示劣根,剪除劣根正是要保存自己民族特有的优良根性。"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既有优根也有劣根,揭示其劣根所起到的作用恰如鲁迅所言:"我的取材多来自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痛苦,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我们的民族病了,是因我们的文化病了。我们的民族需要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完善,而这一切要从一个个普通的民众做起,使之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人的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正是为了它,人们才做所有其它的事情。这话说了等于没说。他的意思无非是,人人都想要幸福,每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最后的目的都是要生活得幸福。譬如说,有的人想发财,想做官,但发财和做官本身不是目的,他是想通过发财和做官过上他心目中的幸福生活。有的人不想发财和做官,但并不是不想要幸福,他是认为发财和做官不能使他幸福,能使他幸福的是别的事情,比如搞艺术或做学问。  相似文献   

9.
小说揭示出现代人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撞击、交融中的困惑、浮躁的心态.在现实主义手法中溶进大胆的想象,巧妙触及到社会人生中一些敏感性问题.在历史的痼疾、沉疴与现实的谬误、无奈中显示社会变革的艰难.  相似文献   

10.
正钱学森先生在临终前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发人深省的"钱学森之问",答案显然是多方面的。就教育方面而言,僵化的高考体制堪称"罪魁祸首"。社会在发展、经济要转型,我们要从"中国制造"转变到"中国创造"了,该培养创新型人才乃至于大师级人物了,我们  相似文献   

11.
作家冯骥才说:“各国博物馆都收藏中国文物,唯有中国博物馆不收藏外国的文物,中国人在博物馆里看来看去都是自己。造成这种现象的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封闭观念,不看别人,便认为自己最好。”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打开的窗口越大,放进来的阳光就越多,进人视野的内容就越丰富。我们不妨将这一观点用于高中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2.
人文:一个与"人和人性"有关的文化概念--古今"人文"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是我国目前最为流行的文化术语之一,但一些重要辞书对其含义的解释明显不当.仔细检讨"人文"一词的古今流变,它在当今决不是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指"与人有关的,能显示人的本性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在当代中国的流行,与20世纪中叶以来国际社会出现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争密切相关,我们只有从这"两种文化"的国际背景看问题,才能较准确地理解有关"人文"的一切名词术语.  相似文献   

13.
酋长SOS     
《少年电脑世界》2009,(6):48-49
即使没有让人期待的“六一”儿童节,6月也是让我们非常开心的一个月,因为这是离放假最近的一个月份。天气热了,心情也难免浮躁起来,虽然有些同学很想玩玩游戏,让这种浮躁平息下来,  相似文献   

14.
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最简捷的方式就是看他拥有一些什么东西,就如一般说到文艺青年就会想到书和音乐,说到"富二代"就会想到跑车和奢侈品一样。一个人拥有什么东西,其实表达的是一种态度,包括生活和内心。除了梦想、个性、叛逆、未来这些通用的青春装饰词外,和我们身处的这个欲望奔流的年代一样,很多"中国式的青春"里,"财富"已是一种无  相似文献   

15.
徐静蕾 《课外阅读》2010,(15):24-25
现在想起来,考电影学院的那段日子是不堪回首的,说是像做梦再贴切不过。爸爸从小不让我沾文艺的边儿,认为唱歌、跳舞会让人浮躁。爸爸是很有一些自己的教育理论的,有段时间我迷上了宋例,他就很不主张,他说宋词的婉约容易使人感情脆弱,应该多读唐诗,  相似文献   

16.
钱学森老人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专门谈到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钱老指出,“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大问题。”有了这次心系国家大师级人才培养的谈话,也就有了“钱学森之问”。最近被很多人谈论的这个“钱学森之问”,简单地说,就是目前的中国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我们的教育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范敬宜 《教学随笔》2013,(Z1):20-21,92
<正>继"郁闷"之后,"浮躁"又逐渐变成当今社会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流行语。时风所至,学生读书不努力,叫浮躁;老师教学不认真,叫浮躁;医生对患者不负责任,叫浮躁;学者写论文抄袭、剽窃、找"枪手",叫浮躁;作家长期写不出好作品,叫浮躁;生产或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叫浮躁;新闻记者猛炒、乱造、恶搞,也叫浮躁……难怪有人说:"浮躁成了一个筐,什么问题都往里装。"  相似文献   

18.
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向高等教育提出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新课题。万里同志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改变传统教育方法是一个与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的问题。他说,“如果不彻底改变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即使国家增加很多经费,仍然培养不出大量的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特别是第一流的人才。”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   

19.
时下常有人抱怨文化浮躁,可是少有人讨论文化责任。常有人倡导文化多元,可是少有 人讨论文化根本。诚然,中国文化素有海纳百川的品格,但是撇开文化根本的多元文化就像是一蓬灌木没有主干和旁枝之分,于是就免不了肤浅也浮躁。浮躁到异质文化率性张扬,本体文化自轻自贱,只见百川不见大海,这就近乎文化颠覆了。人们或许没有认真想过,纯真的青少年儿童会受到浮躁文化的潜移默化,他们会本能地追逐时尚,甚至会冷漠地嘲弄本体文化。而以传承文化为己任的教师,却必须负起正本清源抵御文化浮躁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当前,面对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的不断深化,校长应如何领航,使学校立于时代进步的前沿而且不出任何偏差?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前不久召开的第二届中国中学校长大会上,针对目前一些中学存在的浮躁风气说:"名校的传承更多要靠名校自己实践.但关键一点,每所名校都必须了解自己的特色是什么,不能干校一面,人云亦云."她还说:"名校长社会影响力大,压力也大,也正因为如此,中学校长要安安静静办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