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筛芹 《考试周刊》2014,(99):176-176
<正>"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与传统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且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美术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指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综合性与探研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  相似文献   

2.
正课程整合是当代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课程整合"的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从实际操作来看,教师对课程整合的实践依然鲜见。究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打破了单一的学科课程模式,将"口语交际"和"作文"共同纳入课程体系,它们相辅相成。将"口语交际"与"作文"相互整合,有助于克服学科课程单一的弊端,优化课程结构且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4.
"整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特征,"整合"取向的价值追求有助于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突破单一学科的分科课程模式;实现课程与社会生活的沟通,让学生走进现实的社会生活;实现与学生经验的沟通,体现生本立场。然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存在诸多缺失:单项活动偏多,以学科实践活动取代综合实践活动,低水平的综合实践。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度的主要对策有:活动设计的整合,活动实施的整合,活动成果展示的整合,活动评价的整合。  相似文献   

5.
为顺应基础课程改革发展的潮流,推动小学阶段综合课程发展,以学科课程整合为手段、以培养核心素养作目标,探索核心素养下"教学内容、学习方法、教师队伍及其评价方式三个维度下的学科间课程整合,学科内部教学内容的整合"。以此确定围绕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的小学学科课程整合策略,更好地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贯彻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6.
<正>"课程整合,教师跨界"已经成为全国教改的一大趋势。整合出效益,渗透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是触类旁通的,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石。那么,如何将"整合"的理念贯穿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尝试:一、整合课程与课程,实现不同学科精神上的相通语文课程中闪烁着其它社会和自然学科知识的影子,语文教材涉及的内容贯穿古今中外,纵横上下几千年,人生、社会、自然无不包含其中。整合课程与课程,首先使语文教材涉及内容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时间上要步调一致。语文和其他学科是紧密联系的,审视初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在"加强课程的综合性"论述中,明确提出:"要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学科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让数学与其他学科"联姻"是新课程的要求,它意味着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学生可以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师则可以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加强数学的有效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充实数学课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各学科知识的整合.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原点是学生,学校课程就要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生理天性去挖掘课程内容。青岛台东六路小学以"博雅"教育为办学特色,以课程为载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充分关注学生多维度学习的发展需求,构建了凸显学校"博雅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合’课程",即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等领域进行删减、融合、增补、重组,通过学科内整合、跨学科整合和超学科整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多元、多维、多彩的学习路径。  相似文献   

9.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是完全独立、横跨各学科课程的"另类"课程.据此,提出逐步递进的课程整合思路:高一年级,开展学科内研究性学习;高二年级,开展学科间研究性学习;高三年级,开展"无学科概念"的研究性学习.具体实施中,结合学科专题进行课程、实验整合,通过化学课程的整体设计以及富有化学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把化学课程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赋予化学课程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价值,从而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2011年起,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坚持"儿童立场、课程立人、整合思维",整体推进"1+X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甚至超学科的联系与整合。于此,我们数学团队提出了"整合数学"的课程理念,即根据学生的基础和需求,通过统整、开发、重组、优化、融合适合学生的课程资源等整合形式,以问题解决为载体,以探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核心,达到培育数学素养、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之目的。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世纪,教学成为了改革的重点,专业基础课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电子科技大学将"电路分析"和"模拟电路基础"整合为一门课程——"电子电路基础",课程改革遵循加强基础、更新结构、学科渗透和少而精等原则。本文探讨"电路分析"和"模拟电路基础"课程整合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能更好适应新时代的学习要求和能力挑战。  相似文献   

12.
学科课程群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载体。中小学在建设学科课程群时要把握三点:一是明确学科课程群建设的"风向标",具体涉及确定学校发展愿景、解析核心素养理念、界定各学科的学科素养;二是从学科课程群的分类、组织原则、组织逻辑、组织方式方面确立学科课程群构建的"整合链";三是在学校文化、课堂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搭建学科课程群运行的"支架台"。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网络和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育领域后,不仅带来了教育技术上的更新,更促进了教学结构模式的发展。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我校加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同时对信息…  相似文献   

14.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学科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信息素养与学科素养"互惠双赢".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草案)》提出了六个具体目标,其中一个就是优化课程结构:"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要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加强综合性课程,增强课程的适应性、综合性和融合性。"由此揭开了我国课程整合的道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  相似文献   

16.
新课改对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要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这一要求改变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过于单一,学科课程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弊端,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发展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7.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教学中的师生活动提供强大的技术帮助,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质上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融合为一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优化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如何整合,从目前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教学中,"整合"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18.
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目前大致有"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大整合论"认为,整合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  相似文献   

19.
在过去的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脱离社会生活和个人经验,学科之间缺乏沟通,学科内部知识之间缺乏联系,这种相互隔离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新课程改革实验方案中明确提出"各类课程的实施要注重整合课程资源,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可见,新课程走向了综合,"综合化"成为本次课程改革在调整课程结构方面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学科+"课程改革是以学科融合理念为基础,以某一门学科为逻辑起点,推进学科内、学科间、学科和生活与技术等方面的整合。"学科+"课程校本实践的探索主要通过建设课程基地、倡导学科融合和开展综合实践等路径展开。未来,课程改革需要进一步基于学生成长需求架构"学科+"课程体系,基于学科特点开展"学科+"课程实践,基于教学实践需求建立"学科+"课程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