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曲军  田荣树 《内江科技》2009,30(2):130-130
平方王油田沙四中储集层具中孔低渗特征,其油层物性和流体物性非均质严重,稳产难度大。本文根据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结果,实施了配套控水稳油技术,有效提高了开发效果,对同类油田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2003年到2005年的调剖井及其连通油井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三次采油技术的大面积应用,油田采收率的不断提高,注水井化学浅调剖技术措施效果已由增油控水向控水稳油、控制井区含水上升速度上转移.注水井化学浅调剖后虽然连通油井产油量增加,但是,随着油田采收率的不断加大,连通油井增油量有逐年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正>井下分层注水管柱是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实施稳油控水技术实施的重要手段。根据现场实践,本文提出了延长井下分层注水管柱有效期的实施对策,对于现场管理和油田实现长期稳产、高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水泥浆挤灰封堵工艺在临盘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泥浆封堵工艺广的泛应用与油田中后期开发过程中的套损井治理和产液结构的调整及层系的细分,是油田稳油控水的有力工具。本文根据该工艺在临盘油田的应用情况总结推荐的套挤控压法和预堵分段挤入法,对提高施工成功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分注井验封及分层测压技术应用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水是油田工作的灵魂,细分注水是油田稳油控水、提高采收率的必由之路,在油田开发工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针对目前分注井验封及分层测压存在主要问题,用简单实用的工艺技术实现验证封隔器密封性工作,并实现注水井分层压力测试。  相似文献   

6.
  晶等 《内江科技》2014,(4):54+38-54,38
<正>埕东油田辖区内共有六个水驱单元,水驱产量占年产油量的70%。水驱单元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面对新井、措施选择难度大、管网腐蚀严重等诸多困难,如何挖潜增效降低自然递减率实现水驱产量硬稳产,成为水驱单元开发面临的重要难题。为此,我们积极探索紧紧围绕"注精细水,采效益油"的开采目标,结合目前开发实际,精细注水井管理,大力开展水井各项工作,最终实现了个单元注水井在各层系上的"动态合理配注"。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了高含水后期的层间矛盾和平面矛盾,满足油田稳产和"稳油控水"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张先进 《内江科技》2014,(1):135-136
<正>调剖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稳油控水措施,在我国各大油田已被广泛应用。调剖对高渗透层或者大孔道产生封堵效果,从而改善吸水剖面,同时提高了该层的注水启动压力,改变水的流动方向,扩大了波及面积,提高了水驱采收效率,延长了油田的稳产期。本文调研了调剖的意义及国内外常用的调剖技术及化学药剂,为高效开发油田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油藏数值模拟法在临盘油田盘7块调整挖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临盘油田盘7块油藏为例,叙述了断块层状油藏中高含水期油田调整模式。在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研究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是较为直观的好方法。通过对开发动态进行历史拟合,分析了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针对不同的剩余油分布形式,提出控水稳油的挖潜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9.
宋运武  鲁飞  程刚 《内江科技》2014,35(8):28-28
濮城油田经过33年的开发已经进入"三高"开发阶段,注水目的层逐渐向低渗层、薄差层转移,延长分注管柱有效期是油田能够注好水、注够水以及实施稳油控水技术的前提和保障。由于井下套管内壁腐蚀产生沟槽点、腐蚀产物在套管内壁的附着、修井作业的钻铣刮磨等工序对套管内壁的伤害、钻塞后卡封段的水泥、堵剂的残留物等影响,存在封隔器密封性能和分注管柱有效期短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研制了双级密封管柱,现场应用取得良好效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内江科技》2016,(5):32-33
A油田是一高孔高渗底水稠油油田,底水能量充足,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以及井筒内部摩擦造成水平井见水快、产水量高、水锥侵入迅猛。在综合考虑国内外控水工艺和借鉴国内类似油田开发经验的基础上,认为ICD技术在A油田具有较好的应用可行性。根据油藏地质特征,优选3井为研究对象并建立相关地质模型。模拟结果表明,ICD控水技术能有效抑制底水锥进速度,增加日产油量降低油井含水,在5年内可累增油2万方。因此,ICD技术在A油田的成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1.
宋佳音  黄毅 《内江科技》2011,32(12):127+73-127,73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为大型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其储渗空间主要由洞穴、裂缝带、溶蚀孔隙组成,储层非均质性极强,油水关系复杂。油井出水导致的产量下降已成为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本文在S94CH缝洞单元单井储层特征、开发动态研究的基础上,对S94CH缝洞单元油水关系进行分析,认为S94CH缝洞单元总体呈现"油高水低"的现象,但开发中的油水关系却十分复杂。油井开采后期对该类型的缝洞单元进行单井注水替油,能够起到稳油控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补充地层能量,油田的开发必须注水。注水井调剖的目的是调整注水井吸水剖面结构,改善层内、层间矛盾,提高注水效率,这是油田高含水期实现控水稳油的重要手段。从注水井注入调剖剂,封堵高渗透层,提高注入水波及面积,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是现代油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和认识油藏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它是借助计算机来进行模拟和研究油藏的动态过程。与传统的油藏工程方法相比,具有考虑因素多,可以设计多种开发方案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乔驰 《中国科技纵横》2011,(13):282-282
A油田由于断层较为发育,而且“十—五”以来含水较高,老井含水达到94%以上,常规注水方案调整效果逐年变差,进一步提高高含水期油田的采收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重要闷题,因此近几年主要通过周期注水挖掘A油田老区剩余油。“十一五”以来在A油田实施后取得较好的控水稳油效果,周期注水是提高高含水期油田采收率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正确地认识油田含水上升规律,是实施油田稳油控水的前提;只有充分认识油田含水上升规律,弄清哪些因素是必然的、哪些因素是人为造成的、哪些是可以通过后期措施加以调整的,才能为油田的开发、调整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为油田的高产、稳产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江苏边底水油藏含水上升规律的研究,分析了常用含水预测方法的特点,研究了边底水油藏含水上升规律并进行了举例验证,还通过分析影响含水上升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控制含水上升、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一些建议,相信这些建议对指导该类油藏的开发将产生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通61断块已处于"三高"开发阶段。在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封、卡、堵、调等工作,优化产液结构和注水结构,减少油藏平面上、纵向上的干扰源,见到了明显的控水稳油效果,有效提高了通61断块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16.
空气辅助微生物驱油技术机理研究及实施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新华  蒋焱 《内江科技》2006,(1):152-153
通过实验揭示了空气辅助微生物驱油技术提高采收率的机理,经过在罗801块一年多的现场试验,见到了明显的控水稳油效果,产出液表现出明显的生物特征。  相似文献   

17.
曹志军 《内江科技》2009,30(6):96-96
以商二区南块;由藏为例,叙述了低渗透油藏中高含水期的调整模式,在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是较为直观的好方法。通过对开发动态进行历史拟合,分析了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针对不同的剩余油分布形式,提出控水稳油的挖潜调整技术。  相似文献   

18.
周春海 《内江科技》2013,34(1):148-149
在长垣油田水驱开发进入特高含水期阶段,经过长时间的注水开发,厚油层底部经过冲刷形成大孔道,造成低效无效循环,对油田开发提效率极其不利,因此对厚油层实施深度调剖,控水挖潜,节能降耗。区别于常规水驱调剖,深度调剖将单一油层作为调剖目的层单卡注入调剖液,非目的层停注,将常规段塞的一段优化至三段,调剖半径由30米增加至70米。实施后,调剖井区少注水14.74万方,少产水8.76万方,累计增油15275t,获得经济效益3922.98万元,取得明显增油降水效果,起到较好的节能降耗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孤东油田七区馆下是典型的边底水油藏,经过20多年的天然能量开采,现在已经进入"三高阶段"。油藏含水上升速度快,递减速度快,单元稳产难度大。通过深化油藏动态分析,加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制定合理的调整挖潜技术,实现空水稳油技术,有效解决了制约油田稳产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0.
田曙光 《内江科技》2013,34(1):135-136
河86-91地区经过多年的开发,油藏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由于油藏储层物性差异性大,导致纵向上储量动用差异大、采出程度低,开发效果变差。为了改善区块的开发效果,本文从基础地质入手,在定量准确求取储层参数、建立油藏精细地质模型基础上,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定量揭示剩余油分布,研究评价油藏的各个主要开发指标,为下一步进行开采方式优化和井网调整打好基础,最终达到控水稳油、提高采收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