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葛燕  孙志强 《中国教师》2010,(Z1):71-72
作为现代教育界的先驱,张伯苓注重体育,将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继承我国传统体育思想和汲取西方近代体育的先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德智体三育并进而不偏废"、"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健全"等教育思想,这些思想对当代我国体育教育,尤其是学校体育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时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三常委的梅贻琦、蒋梦麟和张伯苓三位教育家都有着诸育并进的教育理念,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兼容并包,.这样才能培养全面的人才。本文将着眼他们的德育思想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3.
肇建于严氏家塾的南开中学是南开教育发轫的基础。其创立者严修是清末民初在教育领域最有影响的维新派人物之一。他秉承一切从实处去做的理念,创办了南开学校,并与张伯苓一起,逐步使南开中学变成了全国最好的中学之一。在此基础上,张伯苓又提出建立由小学到大学的南开教育体系,以保证南开精神能够贯彻如一。张伯苓在三育并举训练方针的基础上,提炼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校训,并以“公能”训练完成其塑造南开精神,育才救国的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正>教育一事,非独使学生读书习字而已,尤要在造就完全人格,德、智、体三育并进而不偏废。学校教育宗旨,系造就学生将来能通力合作,互相扶持,成为活泼勤奋、自治治人之一般人才。吾国学生最大之缺点,即平日除获得书本上知  相似文献   

5.
张伯苓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他的德育思想及其实践在中国近现代德育思想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张伯苓的德育思想中有“以德育为万事之本”,“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爱国为公”以及德育的方法等丰富内容。从德育思想的视角出发对张伯苓的教育思想进行分析透视,挖掘张伯苓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对于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教育救国是张伯苓一贯的理念。他强调这种教育必须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并为之服务,因而采取了很多实际措施来加强教学实践。他认为,教育救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在德育、智育、体育这三育中更应重视德育的核心作用。为此,他用爱国主义的激情贯穿道德熏陶的始终,用言传身教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并通过体育、智育等其他素质教育来襄助德育的深化。张伯苓德育思想中的理想主义激情对我们今天的德育教学仍有启示。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 (1894~ 1998年 )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和语文学家 ,“文化大革命”前曾任教育部副部长 13年。他在教育和文学战线上辛勤地工作了 70年 ,发现、扶植、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为祖国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叶圣陶先生对教育目的、原则以及为师之道皆有积极的探索和精辟的论述。他的教育实践与理论 ,究其实质 ,正是当今教育界的热门话题———素质教育 ,尽管他本人没有采用“素质教育”的说法。叶圣陶先生认为 ,教育的目的是“育”。“育”乃有三 ,即德、智、体三育。德育 ,就是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和习惯 ;智育 ,就是培养学生探…  相似文献   

8.
人的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关键在儿童期的发展。儿童期发展的前提在于“和谐”,主要是身心发展的和谐,心理结构各因素之间发展的和谐。王国维在1906年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中,明确指出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完全之人物”,即指在“身体能力”和“精神能力”两方面都得到和谐的发展。他把教育分为体育和心育两大部分,而在心育中,又包括智育、德育和美育。他认为“美育者一  相似文献   

9.
1904年,张伯苓在天津创办了南开中学,后来发展为包括幼儿园、小学及大学的南开学校系列。他为南开制定了“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这也是他毕生办学理念之魂。一南开教育自一开始就着力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本校成立之初即楬橥‘公能’二义作为校训”,“允公允能,足以治民族之大病,造建国之人才”。张伯苓倡导的“公”,源于对国民素质弱点的剖析。胡适曾讲,“中国有五大恶魔:穷、乱、愚、弱、私”,张伯苓进一步讲“私是五大魔之首”,理由是:“私能破坏一切,它能使你忘了民族,忘了国家;它能使你灭掉良心,抛…  相似文献   

10.
爱国主义的灵魂张伯苓先生奋斗终生,为中国遗留下1所著名大学和4所著名中学,为祖国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曾在南开学校工作和就读过的学生不下20万人。张伯苓先生把他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宗旨概括为一个抽象的概念,称为“南开精神”;把所有与南开事业发生过联系的人统称为“南开人”。  相似文献   

11.
自由教育是西方高等教育的基础,文理教育是现代意义上通识教育的直接源头.在西方,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涵盖了有教养的人、公民人格、服务社会、立足知识等核心价值.民国时期以蔡元培等为代表的“培养学生之完全人格,体智德美四育和谐“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等观念是中国通识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成果.通识教育理念与制度的互构形成的中国经验对未来大学通识教育,乃至大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人育人,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北京四中办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以人育人、共同发展”具体可以概括和表现为“以行为影响行为,以品德培养品德,以能力提高能力,以理想树立理想,以情操陶冶情操,以境界提升境界,以人格塑造人格”。“以人育人、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和教师工作的职业特征,也体现了四中对教育的理解。“以人育人”不仅是指教师育学生,还包括学生育教师、前人育后人,即用四中校友和他们留下的精神文化来育在校的学生。有了学生、教师与家长的相互支持与促进,“共同发展”则是“以人育人”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党宁 《教育与职业》2007,(34):102-104
他是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卓越开拓者;他是中国近代私立学校的伟大先驱;他始终关注着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进程;人生短短几十载,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财力和智慧都献给了近代中国的教育事业。他就是被奉为南开“校父”的严修。 南开老校长张伯苓曾高度评价他的办学功绩,“严先生道德学问,万流共仰!个人追随颇久,深受其人格陶冶。南开之有今日产先生之力尤多,应尊严先生为校父。”  相似文献   

14.
他是南开大学教龄最长的教授之一,现在仍亲自给本科生上课、指导研究生,主持南开大学化学学院进行教学改革,使南开大学的化学学科始终走在全国高校的前沿。他是一位爱国教育家,80岁开始学电脑,年逾九旬开博客,通过多种渠道宣传自己的教育思想,坚信爱国主义教育环境出英才,培养高层次人才应立足于国内;他秉持南开传统,传播南开精神和张伯苓教育思想,倡导不拘一格育人才;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不少教育先驱早就关注人格教育问题,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完全人格教育”论。他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显然,真正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学校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它还应当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教会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格、丰富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爱因斯坦说得深刻:“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左右写作水平的人格因素主要是自信、进取心、兴…  相似文献   

16.
教育文摘     
蔡元培在中国教育史上的九个创举蔡元培先生一生对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他有九个创举:一、创办辛亥革命时期培养干部的第一所新型学校。1902年创办上海爱国学社(同时办了爱国女学)。二、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为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12年蔡元培以总教育长身份签发了有关改革法令,废弃以“忠君、尊孔”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代之以军事教育、实用科学、道德教育、美育这四育并进的教育方针。  相似文献   

17.
蔡元培的教育哲学观可概述为:注重教育的价值关怀和独立意义;追求“完全人格”,提倡“五育”并举;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蔡元培的教育哲学观至少在以下两个问题上对当前的文化教育工作有借鉴意义:一是文化教育与政治之关系,二是学术自由与大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过去和今天,都受到高度的重视。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他1906年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中就对美育的重要性作了论述,他认为培养“完全之人物”——体育、心育(智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教育观是教书育人,现在的教育观是教学育人。不以书为纲,而以教学环境、教学情景的创没为教育资源,老师、学生、教材、经验都是教育资源。现在的教育观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和创造生命和价值为目的的事业。具体地说,就是用教育的手段来育人、育爱、育知、育能、育价值、育创造。简言之,就是:教育人、教育爱、教育知、教育能、教育价值、教育创造,完全否定了原来的“蜡烛”精神、“春蚕”精神。因为教师在培养和创造生命和价值的同时自己的生命和价值也在创新和升华。  相似文献   

20.
一、《中学修身教科书》蕴含的德育思考 1.德育目标——培养国民健全人格蔡元培认为,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人明家庭、社会、国家道德之“本务”以修身,发展完全之人格,“育国家之良民”。道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和发展个体“完全之人格,以保全人之为人的人性”。“发展人格者,举智、情、意而统一之光明之谓也。盖吾人既非木石,又非禽兽,则自有所以为人之品格,是谓人格。发展人格,不外乎改良其品格而已。”道德教育的最终任务是要通过道德教育影响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从而发展和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完善其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