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已成为跨世纪的全球性课题。其中,环境问题已成为上述五大问题的焦点尤令世人注目。从经济学的观点看,人类共同面临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与人类自身生存环境再生产的严重失衡问题。因此,对当代环境问题进行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甚为必要和紧迫。一、环境经济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经典生产力的定义即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仅从征服自然的角度起见,人类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2.
从生态学视角研究经济问题——中国需要生态经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高速增长中,人类过度征服自然而造成灾难性生态危机,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和惩罚,业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人类需要站在新的视角,从生态学角度解决经济问题,进而建立生态经济学。  相似文献   

3.
从城市的公共环境设计探讨美学设计与文化表现的内在联系以及思维表现。一个好的城市公共环境设计是人类对居住环境质量优劣的评价、理解及改造活动不断深化的结果,而文化追求与表现是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整个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它设计着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只有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广泛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有时代特点的文化成果,才能创造出一系列既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又具有时代精神及风格多样的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4.
关于生产力三题段士云一、生产力的定义问题谈到生产力,学者异口同声的定义是:“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表现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力”,生产力是人类改造对象世界(自然界)的实践能力”,“生产力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造自然界...  相似文献   

5.
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统一,已成为世界瞩目的人类文明新起点。研究环境保护与人才培养的关系,重视对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人才的培养自然界是人类及其他一切生命形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用于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生命生产的一切,都来源于自然界。尽管人类征服自然的领域拓展向宇宙空间,但地球上的资源环境仍然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地球造就了人类,人类从顺应…  相似文献   

6.
一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观点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中国百科大辞典》)1990年版,第60页).这个定义是对新技术革命出现之前,产业革命时代社会生产状况的概括和反映.在过去,它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在那个时代,虽然科学技术在改造自然方面表现出极其巨大的作用,但毕竟还处于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阶段,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利用主要表现为凭体力、机械能力,靠扩大规模来索取生活资料的能力.生态的平衡问题,人类社会自身的控制问题等还未得到普遍的重视.因而,这种侧重于物质形态的生产力定义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人的概念并不是不动的,而是永恒运动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们以为人类可以凭藉其日益增长的征服自然的能力,无限制地向地球索取。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大量出现后,特别是石油危机后,人们终于懂得:人类必须同地球和睦相处;反映在生产上,就是要通过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充分发挥智力资源对于物质资源的“替代”怍用,以知识密集的高技术产业改造并取代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产业,从而使地球成为资源、能源可以再生,生态环境保持平衡的高度宜人的居所。从这个意义上讲,自有人类以来的那种以自然物的浅层变革和利用为特征的粗放式生产,只  相似文献   

8.
装饰纹样在历史环境中是最具艺术风格和时代特征的,它作为审美范畴一出现就显得非常崇高。它是一种文化生存的需要、一段历史的外在表现,在其演变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连续性与沿袭性,它既来源于人类社会的实践,又来源于文化征服的需要,它在诠释自然、改造或征服自然中使人类从困惑中解脱出来。使人类社会在主客观双方的矛盾时立冲突中趋向和谐统一的状态。在历史环境对艺术风格的形成及改变的影响力上.在对内容和形式的关联及各种文化之间的融合与相互影响上,它是最直接的。  相似文献   

9.
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破坏了自然环境,并且已经到了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地步。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并重新审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本文仅从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方面的影响加以阐述:1.自然环境是人类生产的基础。自然环境为人类生产提供了各种资源,是人类生产的物质基础。在各类生产活动中,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最强。自然环境提供不同的水、热、地形等条件,便可以形成不同的作物和耕作制度。例如:中国耕作业“南水稻、北小麦,南甘蔗、北甜菜”的基本格局,主要由南北气候条件的差异造成的。自然环境对工业…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西方文化所传播的"人类中心论"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并且长期以来得到了人们高度的认同与重视,成为教育的重要哲学基础.这种理论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片面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和征服,强调人类的主人地位.  相似文献   

11.
生产力就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在当代社会,生产力就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保护自然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生产力是可以从多角度去理解的,既有科技生产力又有绿色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民族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由认识到形成在漫长的人类文明演变过程中,人地关系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①崇拜自然。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很弱,人与环境的关系是恐惧和依赖的关系;②改造自然。进入农业文明以后,人类开始大规模地改造自然,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③征服自然。随着科技进步,人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西方文化所传播的“人类中心论”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并且长期以来得到了人们高度的认同与重视,成为教育的重要哲学基础。这种理论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片面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和征服,强调人类的主人地位。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长久以来,人类已经形成了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人类不断地强调征服和改造自然,结果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笔者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是由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二是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产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从当今社会来看,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环保问题,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保护…  相似文献   

16.
科学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和阶梯,是科学把人类一个又一个征服自然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但是,科学又是一把双刃剑——同样是科学,让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境教育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我们共同的末来》报告中阐明 :“人类既满足当前需要 ,又不危害子孙后代的生存利益。”这一观念明确指出中国乃至世界在未来发展中要实现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要作出迅速有效的反应 ,当前 ,为实施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教育已成为保护资源环境和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高等农业成人教育应自觉履行生态环境教育的义务和责任。一、中国传统农业展观的反思在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和建设中 ,人们运用智慧和力量不断征服自然 ,改造自然 ,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和农村…  相似文献   

18.
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把生态危机的产生放到近。现代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并且从当代的文化变革中寻求克服生态危机的方案。文章系统地论证了近、现代文化如哲学、宗教、经济学、科学技术等向人们提供了一种片面的征服自然的文化观,逻辑地证明了片面的征服自然文化观“外化”为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现实必然性,进而站在现实的角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以现代自然科学成果为根据全面地对征服自然文化的片面性进行了批判。最后文章介绍了当代从征服自然的文化观到生态文化观的变革中政治,经济、教育、哲学等方面,从中找到全面确立生态文化观(人,社会的生态化,生态的社会化)是克服生态危机的理想方案。拟分四部分阐述:一、近、现代文化向人们提供了征服自然的文化观二、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征服自然文化观的必然后果三、对征服自然文化观的理性批判四、从征服自然的文化观到生态文化观  相似文献   

19.
从人与的自然的视角解读《老人与海》,会发现人类在面对自然时处于进退维谷的窘境。这种境况表现为两种相互纠葛的矛盾:其一,人类依赖自然而生存,热爱自然,希望与自然和谐相处;但人类在利用自然时却由于所谓的自信,傲慢和贪婪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二。人类可以凭借武器、经验和智慧也许可以暂时改造自然,而自然规律的不可战胜和崇高使人类有深深的负罪感并最终被征服。至此,人类面对自然时的“乐观精神”的实质值得商榷,老人的人生不能被打败的哲学也成为悖论。  相似文献   

20.
当前,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人类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在显示出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和从自然中获取大量资源与财富的高超能力的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倍受污染,[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