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自2000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界对语文课程的内涵阐释有了一系列变化。2000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解释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增加了"语文课程"之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已经颁布。比之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 ,《语文课程标准》有突破性的进展。但《语文课程标准》要在现实语文教学中发挥应有的功效 ,还有赖于语文教师的理解落实。没有语文教师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再好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因此 ,要顺利实施《语文课程标准》 ,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 ,提高教师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能力和水平 ,使教师尽快走进《语文课程标准》。一、把握语文教学特点 ,尊重独特体验 ,培养良好语感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3.
大赛主题词: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培养新型语文教师主办单位: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叶圣陶研究会《语文世界》杂志社《语文学习》编辑部《语文月刊》编辑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  相似文献   

4.
大赛主题词: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培养新型语文教师主办单位: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叶圣陶研究会《语文世界》杂志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语文月刊》编辑部《语文学习》编辑部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忽略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教学中更多的是注重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语文素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的课程性质和地位: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他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那么,何为语文素养呢?《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这样解释:《语文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  相似文献   

6.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认真学习贯彻《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课标》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接着,《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功能,这就是“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还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重要地位:“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  相似文献   

7.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这一性质的界定可见,语文教学再不能停留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再不能局限于封闭的静态的课堂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指出:"语文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语文实践活动,能充分挖掘和  相似文献   

8.
史雏 《陕西教育》2004,(10):43-43
《语文教学大纲》被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所取代,可以说,是基础教育改革向前迈开了历史性的一步,从根本上树立了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深刻领悟《语文课程标准》的精髓,树立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是推动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前进和保证《语文课程标准》推广的基础。 一、“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什么?素养和能力到底有没有区别?我认为在一定程度  相似文献   

9.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阶段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2003年教育部又颁布《普通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  相似文献   

10.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编排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但是长期以来它却是语文教学中的棘手问题,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冻土坚冰。一﹑透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科学理解﹑准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有这样的描述:"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自颁布以来得到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同,当然也有专家和学者指出其不足。但是,无论是褒是贬,经过修订与完善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都将成为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宪法”。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深入学习、准确理解、熟练掌握、灵活运用《语文课程标准》。下面是笔者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几点思考:一在新课改形势下,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认真研究以下几个问题:①怎样认识语文学科?②怎样认识语文教师?③怎样认识语文教育?④怎样驾驭课改教材?⑤怎样在现有条件下开展探究性学习?⑥怎样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  相似文献   

12.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教育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主要强调: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语文教育是汉语言文字的教育。下面着重从这些方面就在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征进行探讨。一、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育必须寓教于文语文属于人文学科,语文和一般的科学学科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价值追求。科学追求的是精确和简约,语文追求的是生动和丰富;科学追求的是规范和统一,语文追求的是…  相似文献   

13.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渐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话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施建议”部分强调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语文课程标准》同时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电影、电视、广播、网络还有戏剧表演则是课外学习资源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影视给语文教学提供了极…  相似文献   

14.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渐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话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施建议”部分强调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语文课程标准》同时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电影、电视、广播、网络还有戏剧表演则是课外学习资源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影视给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其…  相似文献   

15.
大赛主题词: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培养新型语文教师主办单位: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叶圣陶研究会《语文世界》杂志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  相似文献   

16.
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公布,令语文教育界欣喜万分。它与以前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相比,更加突出了语文审美教育的功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7.
<正>《三字经》在今天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功能,笔者将其归纳为三点:第一,《三字经》的识字教学与诵读教学功能;第二,《三字经》充分发挥了语文教学中的育人功能;第三,《三字经》体现了语文作为工具学科的工具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规定:"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  相似文献   

18.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  相似文献   

19.
(三)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是学生情感态度的体现,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在初次提到口语交际时,《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进入第二学段,在初次提到习作时,《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比较一下这些要求就会发现,无论培养什么能力,在起步阶段,《语文课程标准》都非常重…  相似文献   

20.
一、中考语文试卷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描述《语文课程标准》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命题的基本依据。目前,尽管各地中考的招生制度不尽相同,命题的形式、内容更加多样,但中考语文试卷都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纲要,中考内容也是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描述的。《语文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