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一位风格独特的英国现代作家。他站在传统与现代的历史交叉口上,其小说创作体现出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双重特征,对于东方文明的描绘是毛姆书中的亮点之一。在西方殖民者统治下,东方民众生活表面上似乎生活在西方人的阴影之下。但是,那些在西方文化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西方人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东方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渗透之后所导致的结果有两种:一是被东方文明所异化,另一种是借助东方文明以寻求精神解脱。毛姆小说中所呈现的东方文明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论毛姆"中国情结"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姆是一位对东方及中国文化颇感兴趣的作家。童年的不幸以及成年后的经历使毛姆放弃了对基督教的信仰,而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心契神合,叔本华对东方哲学的盛赞影响了毛姆。对奥斯卡.王尔德的景仰,则进一步加深了他对中国的渴慕,其中王尔德对庄子哲学思想的介绍对毛姆的影响不可忽略。正是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引领毛姆走上了中国大地。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探析毛姆在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人生的枷锁》和《在中国屏风上》中所表现出的傲慢与偏见以及这种傲慢与偏见产生的原因。毛姆作为二十世纪英国文坛一位重要的作家,他对东方文化有着特殊的情感,创作了大量以东方为背景的作品。其中,《人生的枷锁》和《在中国屏风上》,他不但给我们呈现出了一系列中国形象,而且这一系列中国形象也折射出了他作为西方作家内心的傲慢与偏见。毛姆对待中国,尤其是对待中国人的那种傲慢与偏见具有浓厚的东方主义色彩,是诸多因素作用下的产物。首先,在西方社会文化语境中,中国人的相貌一直悖离西方的审美观;其次,英国的工业革命使英国一跃成为列强之首,社会上空弥漫着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情绪,这就使英国的作家们在进行"他者"形象的建构时难以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还有就是毛姆自身的性格因素。  相似文献   

4.
《英国谍报员》(The British Agent,又名Ashenden)是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Maugham)的一本短篇小说集,书中收入了毛姆根据他在一战期间为英国情报局工作的经历而写的六个故事和一些逸事。《英国谍报员》于1928年首次出版,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间谍小说(espionage novel)。与毛姆众多以英国在太平洋地区属地的异国风情为背景的短篇小说相比,《英  相似文献   

5.
尽管毛姆有敏锐的判断力和真诚的同情心,但他对真实的中国还是有所隔膜,因而,他描绘的中国形象是一幅误读之图。毛姆心目中的中国在汉唐盛世,他来到中国寻觅的是中国古代的荣光,昔日的绚丽,他对远古的中国充满神往,对现实与未来的中国漠视无睹。他笔下的中国形象有东方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6.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小说中对于异域风景的描写蕴含着多面复杂的中国性建构。在《面纱》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中,中国人是沉默的“失语者”;《在中国的屏风上》的东方乌托邦构想中,中国人又是勤劳的“单纯者”;而毛姆在《阿金》和《叶之震颤》中对异国风情向往的同时,却把中国人刻画成了边缘化的“他者”。毛姆在异域风景下对中国性的书写折射出了隐藏在其思想意识形态中的西方式傲慢以及对东方文化的偏见。重读毛姆的这些作品有助于了解作者中国形象建构背后的成因,以期实现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  相似文献   

7.
没有口吃,就没有一个作为作家的毛姆. 口吃总是让毛姆很尴尬.当他开口“像打字机的字母键一样发出一种‘喷啧’的声音”时,我们不难想象,自尊心很强的毛姆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恐怕一口咬掉自己舌头的心都有. 残疾,成了一枚羞耻的徽记. 毛姆时时能感觉到一双双嘲弄的眼睛,这种目光像锐利的冰锥一样刺伤他,使他在成长时期就养成了孤僻的性格.  相似文献   

8.
安徒生的信仰和他的生活、作品是分不开的。他有一个著名的祈祷说:“上帝,请让我笔下的每一个字都在赞美你!”曾有一件他童年的逸事,那时还是穷苦人的孩子的安徒生到别人家的地拾麦穗,被一个出名的性格暴躁的管家追打,当棍子要落下来时他大叫:“你敢当着上帝的面打我吗?”结果那个管家不仅没有打他,还奖励了安徒生。我们可以猜测这件小事给安徒生的成长和人生观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长篇小说《面纱》是英国小说家、戏剧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一部作品。女主人公凯蒂在经历了幻想破灭和生死离别之后,将生活的面纱从眼前揭开,并且实现了精神觉醒。本文试运用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深刻分析小说中作为"他者"的东方人身份与作为"自我"的西方人身份,从而剖析毛姆小说中所体现的东方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中国题材”在17世纪进入英国文学,自此成为英国作家言说不尽的文学资源,毛姆即是其中一例。毛姆于1919—1920年来到中国,随后写了游记《在中国屏风上》,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意象画。本文试图解读毛姆的这幅中国屏风画,透过他勾勒的形象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蕴以及毛姆复杂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1.
开心一刻     
《家长》1998,(4)
销书英国毛姆是个著名小说家。在他还没出名的时候,他的书销不出去,于是他想出一个新招,在全国各大报上刊登一则《征婚启事》:“本人是个年轻而又有教养的百万富翁。尚未结婚,希望能和毛姆小说中的主角完全一样的女性结为伴侣。”几天之后,他的小说就销售一空了。  相似文献   

12.
第一个“他”--曾经是全班倒数第一的差生。 而且,从入学开始的那一天,连着3次考了全班倒数第一。 他几乎让所有人失望了。 出生在贫穷的家庭,父母倾尽全力供他上学,但他却以这样的成绩回报省吃俭用的父母。 大家都相信这个生性顽劣的孩子不会有什么出息。 第二个“他”--在数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被称为“东方第一个几何学家”。  相似文献   

13.
《面纱》是毛姆以中国为背景创作的一部小说,因其异域形象在中国备受关注。小说中的"中国形象"徘徊于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之间,一方面是丑陋的、低劣的;另一方面,又是神秘的、理想化的。这一"中国形象",远非真实的中国,而是想象的"他者"。它是毛姆对中国的文学想象和文化利用,传达出毛姆作为英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深层需要。  相似文献   

14.
音乐心情     
在电话的另一头,舟放着一着歌“爱上你没有让谁知/仿如文艺故事”,说这是一个曾喜欢过他的女孩让他听的,叫《没有人知的故事》那时的我对“感情”这东西没一点兴趣。可舟后面说的话却着实让我吓了  相似文献   

15.
1969年的一个晚上,爱德华·派克像往常一样给孩子们讲故事。他杜撰了一个叫皮特的主人公。皮特的船在茫茫大海里失事,他漂泊到了一个荒凉的孤岛上,在那里,陪伴皮特的只有饥饿、劳累和孤独。站在沙滩上,他环顾四周,除了茫茫大海,眼前只有一座长满野草、满是乱石的小山。故事往下该如何发展呢?于是他就问孩子们:“如果你是皮特,这时会怎么办?”一个孩子说:“我会沿着海边走下去。”另一个说:“我会爬到山上去。”那时,他意识到不得不讲两个故事了,一个是皮特沿着海岸走下去;一个是皮特去爬山。就这样,一个伟大的想法诞生了:与其告诉孩子们故事…  相似文献   

16.
追踪红脚印     
要说消息最灵通的人,应该数大名鼎鼎的百晓通了。他之所以叫百晓通,就是因为他知晓各种小道消息和奇闻逸事。他经常去市中心的“1号酒吧”喝酒,珠宝店老板还把百晓通的长相描绘了一番。喵博士赶到“1号酒吧,果然看见靠窗的位置坐着一个人,正美滋滋地喝酒呢,这个人跟珠宝店老板描述的很像,瘦小个,留着八字胡。喵博士走上前,很有礼貌地问:“请问你是百晓通吗?”百晓通斜着眼瞧了”瞧,轻蔑地说道:“你找我什么事?”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作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辜鸿铭以其特立独行,狂悖古怪而得名,其奇闻逸事、趣说怪谈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为此,拟从后殖民理论角度浅析其文化保守主义,以对其作出简单之评价。  相似文献   

18.
乍看上去,陶希圣不可能是一个讨论中国保守主义的合适人选。陶希圣初登中国的思想舞台,是在“北伐”及其后的两三年(1926--1928年)。那时他既不是中国传统价值的卫道士,也不是现存社会政治结构的维护者,而是最早的几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之一,一位革命性变革的倡导者。  相似文献   

19.
毛姆东方情结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从社会层面上看,当时的时代是一个信仰缺失的社会,人们的精神是空虚的,而大量东方思想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空虚;从家庭层面上看,由于他从小寄人篱下,父母早亡,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萌生了对东方的向往;从自身层面上看,他对叔本华、王尔德等思想家和哲学家的景仰,进一步坚定了他对东方思想的追随。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屏风上》是毛姆在1919年游历中国后所创作的一本游记。除了关于中国湖光山色的描写,毛姆还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途中所遇见的形形色色中国人形象,成为该书的特色。毛姆对中国普通贫苦百姓的把握是准确的,但他对一些个体中国人,如,两位中国文人以及两位中国官员的形象描写失真。这反映了毛姆自身阅历以及同时代英国作家集体无意识对毛姆创作的影响,体现了毛姆及同时代作家来华的真实目的和欲望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