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创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借助智能教学平台与工具,构建了一种面向精准教学的逆向教学设计模式并进行实证研究。该模式在数据层与技术层的支持下,从预期结果出发,强调以学习目标作为起点和归宿,使评价设计优先于教学活动设计,构建了按照"精准目标设定→精准评价设计→精准活动设计→一致性检验→教学实施→聚焦思维的课堂评价"顺序进行的教学设计实践路径。且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业成绩对比分析、基于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数学思维发展水平对比分析,以及线上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的相关性探究,证实该模式对提升学业成绩,发展数学思维水平,尤其中高水平的思维能力,改善学习效果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2.
PCK因被认为是使教学最有效的知识而备受关注,对PCK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化的同时,研究方法也不断朝着科学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基于学习进阶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开发了一套测评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工具。从该测评工具的实践应用入手,其理论基础、框架构建以及实施程序等,都能够为我国教师PCK评价工具的开发研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领域中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飞速发展,教学设计技术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国内外对教学设计研究多方面、多层次,本文尝试从近十年来国内外教育学者以及教学一线人员的研究结果出发,按三大主线索分析英语学科教学设计研究的分野,并指出英语教学设计研究将以二语习得理论为核心走向教学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剖析教学过程设计过于繁琐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策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教学"活动图"的可视化教学过程设计方法.该方法将教学过程的描述过程转化为对可视化元件的设计过程,简单便捷;同时,相对教学设计自动化遇到的技术瓶颈,该方法更具有可行性.本文介绍了教学"活动图"的概念和特征,分析了可视化设计支持工具的功能要素,并阐述了教学活动图的具体设计步骤,最后对后续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极片轧机是锂电池生产的核心设备,实现其快速设计具有重要工程应用价值。传统的轧机设计是依赖经验和直觉的交互式过程,设计信息化应用率低,且缺乏支持多个学科协同作业的有效工具支撑,不能支持现代电池行业小批量、多型号的快速研发要求。为满足电池极片轧机的多学科协同设计需求,研究支持CAD/CAE/CAO的集成产品模型建模方法,提高极片轧机协同设计的自动化程度,为锂电池极片轧机快速设计提供新思路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教学知识的共享和重用是影响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本文将本体技术引入到教学知识管理中,通过使用现有的本体编辑工具、描述语言和开发方法,构建并实现基于本体的教学知识库系统,为网络教学系统以及其他用户提供了教学领域知识的共享模型,从而实现教学知识的共享和重用.  相似文献   

7.
认知教学设计理论比较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领域的学习一直是教育研究的热点,不断有新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型出现。该提出了一个比较认知教学设计模型的框架,包含学习类型、学习控制、学习焦点、学习分组、学习交互、学习支持几个维度,可以用来作为理解各种教学设计模型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文章从教育技术学科理论基础的完善、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教学设计理论的拓展、信息化教学理论的形成、信息化教学支撑环境的创建以及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大规模贯彻实施等六个方面,较系统、深入地论述了本世纪以来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的新发展。认清这种发展趋势,既对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科与教育技术专业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也对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将网络技术应用于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尝试。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的兴起,并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双主互动教学设计模式和探究式学习的特征,分析了网络对于探究式学习的支持后,提出了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并结合高职学科教学中的需要,设想了网上探究式学习室的设计架构、思路和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0.
电子学档系统的整合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电子学档(eportfolios)已经成为适应现代教学需要和学习环境的一种学习与评估工具。基于国内外有关电子学档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现状分析,本研究提出将课程档案袋、教师教学档案袋和学生学习档案袋三者结合的电子学档系统模型,阐述其设计原理和实现技术。该系统能够实现网络开发课程、教学内容组织以及教学评价,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反思和评价,结合系统的开放特性可以建构一个巨大的知识和智慧共享的社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