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元认知就是主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者互为依据,互相相约,有机结合成一个统一整体,在解题活动中,元认知不仅能指明解题方向,诱发解题思路,而且能监控解题过程,克服解题障碍、优化解题过程,从而促进探索思维的有效展开. 相似文献
2.
元认知的概念是1976年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Flavell)首先提出来的,他在<认知和发展>一书中对元认知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系统的阐述.他认为: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知,是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元认知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教育心理学理论,而且在实践上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3.
陆珺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7):30-31,33
元认知提示语是教师针对学生生动活泼的元认知活动的提问,若将其运用到中学数学解题教学之中,则能有效地改观解题教学重"解"轻"学解"的现状。本文介绍了将元认知提示语运用到数学师范生解题教学技能培养上的具体策略,并结合例题作了解题教学示范。 相似文献
4.
根据费拉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识.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控制.元认知有两个独立但又互相联系的成分:1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存储在长时记忆中);2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存储在长时记忆中).费拉维尔讲道:“元认知指有关个人自己认知过程和产品或与此相关的其他事的知识,如信息或材料与学习有关的性质……元认知还指对认知过程的积极监视以及随后的调节与组织.”由此可以看出,元认知知识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知道做什么,元认知控制则是… 相似文献
5.
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力(Flavell)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的心理学理论。弗拉维力认为: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主体对他自己认知的过程和结果以及与此有关的任何事项的认知。其实质是对认知活动和结果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通常人们把元认知定义为以认识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认知,或是任何监控与调节认知过程的活动。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高三的一个特殊群体艺术生在数学学习中有其特殊的一面。首先艺术生因为首先要进行术科考试,高三第一学期的文化课基本停上,因为艺术科不过关文化课对他们来说也就没意义了。到第二个学期他们也要等到通知书到手才能静心专攻文化课。高三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解题,一些基本知识和公式通过大量地复习和自己看书都可以回忆起来。艺术生平时疏于学习,对于数学知识掌握很少,一些基本概念和公式都已经忘记或只是模糊地记得,对于他们而言复习课与上新课也差不多。他们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可以说学习方法完全是从 相似文献
7.
元认知是对于认知的认知.数学元认知能力,就是在数学学习中,对数学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它以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为基础,并在对数学认知过程的评价、控制和调节中显示出来.就其功能而言,它对数学认知过程起指导、支配、决策、监控的作用,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9.
数学问题解决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了解题过程必须有元认知的参与。文章在波利亚解题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数学问题解决中元认知所起的作用,并且提出了元认知培养的一些途径和方法,要善于活学活用提示语,从而使对自身解题活动的监控达到自我意识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汉、藏中学生在数学学习总体元认知、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上差异显著。汉族中学生的总体元认知和元认知知识水平高于藏族中学生,而在元从知体验水平上则低于藏族中学生;汉、藏男生在总体元认知及其各个堆度上均无显著差异,女生在元认知知识上盖异显著。汉族女生高于藏族女生;初二年级汉、藏学生在元认知体验上有显著差异,藏族初中生的元认知体验高于汉族初中生;高二年级汉、藏学生在总体元从知、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上有显著差异。汉族高中生高于藏族高中生。 相似文献
11.
12.
从元认知的角度分析高中数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中数学学习困难生的元认知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1)不能很好地预期或计划自己的学习,(2)不能自觉地使用有效的学习方法,(3)缺乏对学习的有效监控,(4)缺乏对学习的某个阶段及学习完成之后的评价、反思习惯.为此,实际教学中可以运用以下策略帮助他们实现转化:(1)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2)加强学习过程中的监控、调节训练,(3)注重学习完成后的评价、反思. 相似文献
13.
14.
从元认知理论谈学会学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向红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3,21(3):22-24
元认知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的心理活动与调节,即人在学习中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调节,个人对自己的学习认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机制中,元认知处于最高层,它统一协调整个学习情境、学习方法或技能的使用.从元认知理论的观点看,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调控学习的能力,而非仅仅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5.
数学元认知是数学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话题。国内近20年数学元认知研究主要围绕数学元认知概念、数学元认知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数学元认知水平、数学元认知能力培养等话题展开。数学元认知相关研究虽取得较大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从理论本身和方法论两个层面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6.
数学教育硕士、本科生解决开放性数学应用问题仍然是困难的,具有较高数学理论知识未必天然地能较好解决那些只用较低数学理论知识就能解答的数学应用问题;解决策略开放、结论开放、条件开放数学应用问题的难度逐渐显著增加,数学新课程重视数学应用教育促进了学生数学应用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解决开放性数学应用问题的策略选择具有显著性差异,呈现数学思维的单一性、近迁移性等特征,误解信息、隐喻干扰等因素对被试的策略选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杨巧梅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5(1)
通过分析学生数学解题的现状,从重视学生数学解题的主动性、自觉性和主体性的角度出发,提出影响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和解题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于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解题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克鲁捷茨基在著作《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中对有数学天赋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题目最初定向的能力、概括数学材料的能力、简缩推理过程的能力、记忆数学材料的能力作了论述.学生是否有数学能力往往表现为能否顺利解决数学问题.解一道数学题有3个基本的心理活动阶段:收集解题所需的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得出解法,保持这个解法的信息.影响解题顺利进行的主要因素有:概括数学材料、简缩推理过程、思维的灵活性和可逆性. 相似文献
20.
马晓丹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21,(1):75-82
在过去的70年里,问题解决一直是我国数学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其成果不仅影响着学生高层次思维的发展,还促进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教育研究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兴阶段、发展阶段和深化阶段。问题解决在不同阶段的名称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价值追求。认知结构研究的抽象化、过程模型研究的多元化、策略研究的高度概括以及元认知研究的外显是数学问题解决研究的趋势。展望未来,关注同一情境中的不同结构、同一结构在不同情境间的迁移,为知识、技能向问题解决能力的转化匹配学习条件,加强数学问题解决的表现性评价研究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