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十年来学术界发表了许多关于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考辨文章,但有些困惑的问题至今仍未解决,而且颇有争议。这是很正常的学术现象。《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二期刊出了署名“思嘉”的《从〈话柳永〉说到其他关于柳永的话》,认为拙著《柳永》(1986年上海古籍社出版)和《柳永事迹考述》(见拙编《柳永词赏析集》,1987年巴蜀书社出版)中两个“确实不该出的乱子”,是属于“普通的知识”性的错误,而且以为“后果是相当严重的”。看来这两个“乱子”是学者们最忌讳的“硬伤”了。但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思嘉的指摘尚未完全落到实处,尤其是缺乏充分的证据,所以我以为尚有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2.
“穿凿”     
“穿凿”,是有些读书人好犯的毛病之一。即使如宋代的大学问家王安石也难免,苏东坡为此还“调谑”了他一番,事见《调谑编》: “东坡闻荆公《字说》新成,戏曰:以‘竹’鞭‘马’为‘笃’,不知以‘竹’鞭‘犬’有何可‘笑’?公又(疑为‘反’)问曰:‘鸠’字从‘九’从‘鸟’,亦有证据乎?坡云:《诗》曰:‘(?)鸠在桑,其子七兮。和爷和娘,恰是九个。公欣然而听,久之,始悟其谑也。”  相似文献   

3.
喜欢柳永     
喜欢宋词。   但是我最喜欢的词人不是豪迈的苏轼,优雅的李清照,高贵的李煜,而是柳永。   是的,我喜欢柳永。喜欢柳词的人不少,但喜欢柳永的人却不多,因为他一生中那些为士大夫所“不齿”的经历。   是的,我喜欢柳永。但绝不仅仅喜欢他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仅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还喜欢透过他的词句读到的他的人。   柳永一生参加了 4次科举,但是对他的一生影响最大的是第二次和第三次。第一次应试不第,他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五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中,…  相似文献   

4.
羁旅行役词和歌妓词是柳永《乐章集》的两大主要题材类型。前者常常出现悲秋情绪,后者屡屡出现“云雨”意象。而悲秋题材与云雨意象都是战国时代宋玉所奠定,且柳永常常以宋玉自况,集中多次出现“宋玉”字眼。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柳永由于独特的身世遭遇,使其对宋玉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并深深地认同宋玉,有着“宋玉情结”。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李清照名作《醉花阴》,讲到名旬“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时,我讲解道:“柳永说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所以‘衣带渐宽’,就是瘦了,正所谓‘减肤损肌,清减了小腰围’。大家看,李清照是不是这样呢?”学生肯定地回答,  相似文献   

6.
宋玉的《九辩》开创了中国文学悲秋的主题,其影响源远流长。通读柳永的《乐章集》,不难发现集中频频以宋玉自况。在其创作中不只直接引用或间接化用宋玉作品的句子,同时也在创作中屡屡涉及宋玉的轶事,其羁旅行役词尤其继承了宋玉悲秋的主题。柳永的文学创作主要从创作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等几方面,提现出对宋玉《九辩》的借鉴和继承。  相似文献   

7.
柳永《雨霖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学大家夏承焘先生等编注的《唐宋词选》①中,对《雨霖铃》有这样一段批语:“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在一个秋天的傍晚,柳永由于仕途的失意,不得不离开京城,和他的恋人在长亭分别。作者把他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这首词里……”  相似文献   

8.
柳永是宋代词史上贡献卓著且最具争议的词人之一,他所遭受的诟病历来与“俗”和以“下层妓女”为主要描写对象有关,而细细看来,这两点与柳永对词坛所做出的贡献又不无关系,在《乐章集》中,对上述两点表现较为集中的可谓“闺音”词。因此,以柳永“闺音”词为切入点,分析其生成的历史背景、词人生平经历的客观原因和蕴含词人自我意识、市民意识、平等意识的主观原因,或可揭示柳永词作独特文学呈现背后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9.
“天下”析     
<正> 对贾谊《过秦论》上篇中的“天下”二字,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在本篇里,作者把‘天下’和‘秦’基本上作为对立的两方来对待,‘天下’和‘山东’‘诸侯’‘六国’‘九国’的含义大致相同。”细读《过秦论》,我以为这个“大致相同”的结论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0.
《雨霖铃》被称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柳永的十大代表作之一。柳永,生卒年不详,字耆卿,初名三变,排行第七,故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因他的一首《鹤冲天》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以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词句,仁宗知道后认为柳永过于狂妄,不  相似文献   

11.
柳永《望江潮》一词的功过柳永《望江潮》一词写尽了杭州的风光繁华,令人心向往之。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但出师不利,完颜亮在今安徽采石一战中惨败,自己也被手...  相似文献   

12.
历代词人评价轩轾者莫过于柳永,贬之者讥刺其“薄于操行”,多“野狐涎之毒”;褒之者推许其为“世界性诗人”,主张“学诗当学杜诗,学词当学柳词”。穿透历史的迷雾看抑柳扬柳纷争,不难发现,历代论者大抵以对柳永情词的爱憎为褒贬游移的重心,因此,要正确地评价柳永,必须首先以正确的态度评价其情词。情爱是人的生理本能和基本权利,爱情是人类精神活动中最富于诗情画意的追求。爱情固然不是生活的全部,但完美的生活必然包括完美的爱情。因此,对不可名状的爱  相似文献   

13.
柳永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与读者有较为亲密交流的词人,在创作中较为重视与读者间产生的文学互动。在柳永《望海潮》中,我们可以看出柳永不仅将现实经验中的情愫与文本内容进行隐晦贴合,还将读者因素暗藏于诗词文本的创造之下,共同营造出“真实作者——真实文本——真实读者”的世界,故而《望海潮》突破了柳永之前的词话形式,探索了词话写作的新的可能,同时也体现了柳永在词话文本形式的诗词创作史上所独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北宋词人柳永的《望海潮》是其难得的描写城市风光的佳篇。首见于柳永的《乐章集》,当是柳永专为咏钱塘而创制。据南来罗大经《鹤林玉露》卷13记载:“此词流播,金生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控渡江之志。”一首词能触动金主兴师南侵,似属夸张。但读罢此词,确能使人对湖山滴雨,荷艳桂香的南国风光心驰神往。上片着重写杭州的繁华和钱塘江的壮观。“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开篇三句,作者即以直接赞美的语调,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突出杭州“形胜”和“繁华”两个特点,入手擒题,以阔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相似文献   

15.
柳永生年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永的生年,近来文学史多采取唐圭璋先生的推测,为约在宗太宗雍熙四年公元九八七年。唐先生的根据见《柳永事迹新证》,他说:“柳永的生年与张先是差不多的(李易安并说张先是继柳永而起的)。按《鹤林玉露》卷十三说,孙何帅钱塘时,柳永曾作《望海潮》词送他。词中有‘千骑拥高衙’语,正指的是孙何,在这以前,杨湜《古今词话》也说,柳永与孙何为布衣交,孙何知杭州门禁很严,柳永不得进见,因作《望海潮》词,托名妓楚楚歌  相似文献   

16.
柳永杂考     
柳永为北宋词坛一大家,然其生平事迹鲜为人知。本文考出柳永参加省试与殿试的具体年月日以及试题与考官。并考出柳永为三等进士及第,非出身或同出身。进而证明其初仕为睦州推官,是以等授官,非大材小用。作者在其《乐章集校注》中曾考出柳永有赠蒋堂与滕宗谅词,此文又考出此二人为柳永省试时之封印官,亦可证柳与蒋、滕之关系  相似文献   

17.
读柳永     
①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  相似文献   

18.
北宋柳永的《雨霖铃》与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苏小小的《蝶恋花》、晏几道的《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邓千江的《望海潮》、吴激的《春草碧》、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朱淑贞的《生查子》、蔡松羊的《石州慢》、张先的《天仙子》等,曾被人誉为“宋金十大曲”。但无情的岁月,如大浪淘沙,其中一些当时被人们交口赞誉的“金曲”失去了它的光泽,只剩下苏、柳、辛的三支曲子,流传至今,长盛不衰,尤以柳永的《雨霖铃》更以其真率明朗之美,而愈来愈显露出熠熠生辉的艺术光彩。  相似文献   

19.
《读书杂志·卷五·汉书第九》“请问”条:“‘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所以然。尧进请问’,景祜本‘间,作‘问’,宋祁曰:‘问’疑当作‘间’。汪本以宋改。念孙案:原本作‘请问’,义自可通,不当辄以意改也。《史记》亦作‘请问’。” 笔者按:考诸史籍,王说殊误,宋祁所疑甚是,汪文盛本从宋校改极为有见.今《史记》作“请问”者,正当据此校改作“请问”,王念孙反欲据《史记》误本校改《汉书》,未免本末倒置。为论说方便,今将《汉书》有关语句移录于下:  相似文献   

20.
<正>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字耆卿,福建崇安县人。柳永祖父名崇,父名宜。柳宜和宋初著名文学家王禹偁(954—1001)交游,王氏《小畜集》卷三十有《建溪处士赠大理评事柳府君墓碣铭》,概述柳崇生平、先世及柳宜等兄弟六人,但没有说到柳永一代。《小畜集》卷二十有《送柳宜通判全州序》,外集卷十有《柳赞善写真讚并序》,两文对于柳宜的坎坷际遇有简略而生动的叙述。又有《和国子柳博士喜晴见赠》诗(卷十一),惜柳宜原作已佚。由此种种,可见两人交谊相当深厚,所言当然确实可信,成为后世地方志或其他文献中关于柳永先世资料的主要来源。历代修纂的各种《福建通志》、《建宁府志》、《崇安县志》,明·凌迪知《万姓统谱》、廖用贤《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