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从小学开始阅读金庸小说,可算得上是不折不扣的“金迷”了。虽未曾与金庸先生谋面,但有幸得到他亲笔书写的赠言,一段与金庸先生忘年“神交”的历程由此开启。笔者也由一名业余的金庸小说粉丝,逐渐成为金庸小说的研究者。笔者一家祖孙三代皆为“金迷”,金庸武侠小说的魅力和影响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
万雯雯 《文教资料》2007,(34):105-108
金庸小说的持续升温是当代文学值得深思的热点问题。本文试从金庸小说结尾的艺术特色管窥金庸小说的成功原理。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分析金庸小说结尾艺术特色:从交待故事结局的内容上来看,金庸小说的结尾是封闭式与开放式的辩证循环,金庸小说的结尾常常显出悲喜交加的结局;从完成叙述的形式来看,金庸小说的结尾形式是多样元素的集合。然而仅有出人意料的故事结局或眼花缭乱的叙述文字是不够的,叙述方式与结局的协调才能形成完美的结尾艺术。金庸小说的结尾乃至整部小说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对无父和反父权这一小说主题入手.论述了金庸小说人物设置的四种形式:孤儿型、忠良之后型、身份错乱型、叛逆型。并解读了反父权使主人公命运改变的三种模式,即苦难英雄的成长、拯己与救世、罪与罚的模式;文中指出了金庸小说反父无父主题的四种原因。分别来自人物的俄狄浦斯情结、中国小说传统影响、中国儒道文化的涉取和英雄塑造及读者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4.
日本能成为众多译介、传播金庸小说中最系统、最成功的国家,主要原因有;中日两国历史文化背景相似等客观条件,日本“武侠”小说与金庸小说的相似性,日本传媒的重视,日本艺术界名人及金庸小说学术研讨会的推动。  相似文献   

5.
金庸小说第三版修改已经完成,学者们各有其说。汤哲声认为,金庸小说既然已经定型成为经典,就不应再随意改动。卢敦基认为,金庸修改小说是他个人权利之内的事,再次修改金庸小说,给作品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韩云波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体现了他从“流行经典”走向“历史经典”的努力。马睿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并未对武侠文体做出新贡献,这只是一场通俗文学、大众传媒和世俗化社会的互动。  相似文献   

6.
金庸小说第三版修改已经完成,学者们各有其说.汤哲声认为,金庸小说既然已经定型成为经典,就不应再随意改动.卢敦基认为,金庸修改小说是他个人权利之内的事,再次修改金庸小说,给作品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韩云波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体现了他从"流行经典"走向"历史经典"的努力.马睿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并未对武侠文体做出新贡献,这只是一场通俗文学、大众传媒和世俗化社会的互动.  相似文献   

7.
金庸小说第三版修改已经完成,学者们各有其说.汤哲声认为,金庸小说既然已经定型成为经典,就不应再随意改动.卢敦基认为,金庸修改小说是他个人权利之内的事,再次修改金庸小说,给作品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韩云波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体现了他从"流行经典"走向"历史经典"的努力.马睿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并未对武侠文体做出新贡献,这只是一场通俗文学、大众传媒和世俗化社会的互动.  相似文献   

8.
金庸小说第三版修改已经完成,学者们各有其说.汤哲声认为,金庸小说既然已经定型成为经典,就不应再随意改动.卢敦基认为,金庸修改小说是他个人权利之内的事,再次修改金庸小说,给作品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韩云波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体现了他从"流行经典"走向"历史经典"的努力.马睿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并未对武侠文体做出新贡献,这只是一场通俗文学、大众传媒和世俗化社会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金庸小说第三版修改已经完成,学者们各有其说.汤哲声认为,金庸小说既然已经定型成为经典,就不应再随意改动.卢敦基认为,金庸修改小说是他个人权利之内的事,再次修改金庸小说,给作品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韩云波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体现了他从"流行经典"走向"历史经典"的努力.马睿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并未对武侠文体做出新贡献,这只是一场通俗文学、大众传媒和世俗化社会的互动.  相似文献   

10.
著名学者冯其庸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金庸小说的情节结构,是非常具有创造性的.我敢说,在古往今来的小说结构上,金庸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序<金庸笔下的一百零八将>》)——在对金庸小说的评价中,冯其庸先生的这句话说得并不过份.他还说:“金庸是当代第一流的小说家,他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奇峰突起,他的作品,将永远是我们民族的一场精神财富!”在同一篇文章中,冯先生总结了金庸小说的情节结构的五个特点,即第一是庞大;第二是紧张;第三是波澜壮阔,奇峰突起;第四前呼后应,细针密线,因果相连而又相隔,叙事无意实有意;第五是奇情壮采,瑰思幻想.”金庸的小说,正是由于有以上这许多结构上的特色,所以使你读他的洋洋数百万言的一部巨著,往往仍能手不释卷的读完而不觉其长”(《序<金庸笔下的一百零八将>》)  相似文献   

11.
金庸小说之所以长时期广受欢迎,其深层次原因,是因为小说符合民众的文化传统及价值判断。这里用实证分析法归纳出金庸小说中所表现的历史观,即民本史观、大民族史现、对皇权专制及人治制度的批判三个方面。这对评价金庸小说的地位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对这些史现在当前社会中的特征、作用作了详尽的分析,指出包括俗文学在内的文学是对该时期进行社会研究材料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2.
不论是在文学修养、爱好还是文学天赋上,金庸都具有雅俗二极性,有两个金庸:通俗文学的金庸和纯文学的金庸。金庸武侠小说可以从文本性质上区分为两种“版本”:一种是通俗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旧版”;一种是纯文学版的金庸小说,可称之为“新版”。在文学观和写作方式上,1970年代之前的金庸小说是通俗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后的金庸小说是纯文学性的。1970年代之前金庸把武侠小说当作通俗文学来写,读者也当作通俗文学来读;1970年代之后金庸从纯文学角度来修改他的武侠小说,读者把它当作纯文学来读。作家金庸不具有统一性,金庸作品也不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全球华人的共同语言",金庸小说一度成为"现象级"的跨文化传播热潮,但相比于东亚、东南亚等"汉语文化圈"的风靡,金庸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仍存在许多问题。通过对比国内外研究成果,可以发现金庸小说所涵涉的身份与文化问题是解读其跨语境传播的关键所在,二者共同构建了金庸小说的内部张力,相反相成地塑造了金庸小说的现代性品格。然而这种现代性往往伴随着中西方在理解中的"历史异代"现象,进而影响到叙事传统的解构与新变,从而造成了英语世界与汉语世界对金庸小说理解的歧异。  相似文献   

14.
第三届中国舟山桃花岛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9月召开,会议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意蕴、创作渊源、重要作品及其主要人物的精神内蕴等,进行了多方面认真解读和深入剖析,同时对于武侠小说与武术文化关系、小说文本修改、传播及其研究史,以及金庸武侠小说的独特艺术手法等几个方面,展开了热烈探讨,颇多新见。  相似文献   

15.
第三届中国舟山桃花岛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9月召开,会议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意蕴、创作渊源、重要作品及其主要人物的精神内蕴等,进行了多方面认真解读和深入剖析,同时对于武侠小说与武术文化关系、小说文本修改、传播及其研究史,以及金庸武侠小说的独特艺术手法等几个方面,展开热烈探讨,颇多新见。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视角来观照,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道家和儒家的许多重要思想,构成了金庸小说的底色。金庸小说是把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因子置于现代文化背景下加以激活、再生的成功典范。在用武侠这种文学样式承载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与传播使命方面,金庸是无人可比的。  相似文献   

17.
金庸小说以“新武侠”之名著称于世,同时又以其深厚的文化意蕴饮誉海内外。民间文化是金庸小说的滥觞,正是民间文化蓬勃的生命强力,使得金庸小说在各个阅读群体中都能激起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共鸣。而主流文化则是金庸小说的根柢,金庸小说中情节的经典描摹、以及人物性格的出色塑造都借鉴并吸取了主流文化的经典文学模式,这种经典的文学模式,大大增强了金庸小说的表现力和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8.
酒元素是金庸小说中的重要成分,涉及酒元素的情节在小说中占有较大篇幅。金庸小说在当今能够有媲美柳永词的传播影响力,与酒元素还原其小说中背景年代设定、寄托大众对武侠的憧憬与渴望的功能是分不开的。金庸先生通过对酒元素的深刻理解与充分运用,促成其作品取得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成就,从而受到人们喜爱,广泛流行。  相似文献   

19.
调查发现,以金庸小说为代表的通俗读物深受学生的欢迎,而与中学生阅读背景有一定距离的经典名著则遭受冷遇。因此,金庸小说入选高中《语文读本》的做法具有合理性。通过对金庸小说的阅读指导,既提高学生阅读一般读物的水平与质量,又达到了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笑傲江湖》语境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笑傲江湖》是金庸武侠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在金庸的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文学语境角度考察,这部小说存在传奇和生活两种语境。传奇是武侠小说的主要特征,《笑做江湖》的传奇语境却在历史和现实的维度上出现了突破,而生活语境的生成更使得金庸小说超越前人,成为成熟的文学作品;这两种语境在小说文本中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