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目前我国体育界存在的关于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方面的争论焦点,运用人力资本理论、产权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深入研究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构建等问题.研究认为: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对于国家而言具有绝对的控制权,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总体上处于归属模糊、保护不力的状况.“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运动员人力资本私有产权和共有产权并存的多元化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建设的应然模式.  相似文献   

2.
完整的人力资本产权安排可以提高人力资本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残缺的人力资本产权安排则会带来激励困难.模糊性产权模式、人力资本产权配置不当、制度环境不健全等因素引发中国专竞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等产权安排存在残缺,引起人力资本贬值的风险性增高、人力资本使用率低下、配置效率降低,导致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有效供给量减少,竞技体育生产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3.
为了完善我国职业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交易制度,该研究以人力资本理论、产权理论、微观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法学理论为研究基础,结合我国职业体育实践以及国外职业体育的成功经验,对我国职业运动员人力资本要素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认为我国职业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交易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稀缺性运动员人力资本的供需关系矛盾突出;职业运动员人力资本要素市场不完善,买方垄断、卖方垄断的运动员人力资本要素市场并存;运动员人力资本投资专用性治理措施不合理。我国职业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交易制度改革的近期目标,要围绕明确职业运动员劳动者的地位,保护职业运动员合理的自由选择权与自由流动权,采取有效措施增加优秀运动员人力资本的供给,采取有效措施限制职业体育俱乐部的过度竞争行为,设立职业运动员最低薪酬标准,保护普通职业运动员的权益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4.
以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为切入点,在剖析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内涵及权能结构基础上,通过个案分析,对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现状及归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形成过程较为复杂,产权制度供给不足,产权边界模糊不清.我国体育管理体制、运动员培养模式、人们思维惯性、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体育管理部门职能错位以及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导致了专业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边界模糊不清.  相似文献   

5.
我国竞技体育高水平运动员人力资本要素市场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分析了我国竞技体育高水平运动员人力资本市场化状况。依据要素市场与商品市场协调发展对完善市场体系的重要作用,比较了我国与成熟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在竞技体育运动员人力资本市场化方面的差异,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人力资本市场化的阻力;最后从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两个方面提出了深化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人力资本市场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研究认为,职业运动员激励的理论基础是人力资本理论和激励理论.分析职业运动员人力资本的基本性质和特点,认为人力资本所有权归运动员本人所有.对国内外职业运动员人力资本激励模式进行比较,认为应加强我国职业运动员激励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7.
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的性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运动员的人力资本投资多元化,使得运动员的人力资本产权呈现混合制性质.提出基于混合制产权下的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管理策略:确定运动员的合理分配地位,改变利润分配结构;加快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走职业体育俱乐部道路;完善立法,有效保障投资各方利益;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实行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8.
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困境"与俱乐部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规范的理论分析和数学方法对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困境"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运动员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和属性决定了其产权界定的难以分割性和复杂性,从而形成了"产权困境";由于各种两难冲突的存在,产权并不是越清晰越好,产权的模糊度与产权界定成本正相关,与风险成本负相关,因而,解决当前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困境"问题并不只是一个产权清晰界定的问题,还存在一个产权选择问题;从建立的"俱乐部模型"可知,俱乐部产权制度是适合运动员人力资本特征的最有效的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9.
CBA运动员人力资本所有权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永刚  李华 《体育学刊》2008,15(5):29-32
对目前CBA运动员人力资本所有权界定的现状及原因,以及所有权为什么要唯一界定给运动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BA运动员人力资本所有权不属于运动员;运动员注册转会制度及无形资产开发方面的制度不完善导致所有权未能归属运动员本人.建议遵循公平性、激励性、客观性等原则,完善CBA运动员注册转会和运动员无形资产开发方面的制度,实现运动员人力资本所有权载体化.  相似文献   

10.
人的生长发育规律、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和投资的市场环境构成人力资本的经济生命周期。经济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专门投资、投资与收入混合、衰退3个阶段。制约职业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成本与收益因素包括利率r、人力资本价格W和其他要素价格P,W/P变化十分重要,但非理论性社会文化因素也起到重要作用。建议:进一步加强运动员天赋的发掘与甄别,建立和完善我国职业运动员人力资本的市场准入与退出、产权、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等制度,以延长运动员人力资本经济生命周期,进而实现职业运动员人力资本成本最小化及收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对体育健身场馆体系与减灾防灾紧急避难体系在功能、布局与规划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城市体育健身体系应与紧急避难空间体系在规划布局及使用功能实现兼容,对四川省灾后重建及全国其他城市体育健身场馆体系和防灾减灾紧急避难体系的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理论价值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武术传统技术体系和训练体系的形成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武术在技术上具有技击特点,在文化特征上具有民族特点。其技击特点的保存和发展,与中国哲学的知行合一思想有密切的联系。武术的套路练习和对抗性练习,以及围绕它们而存在的功法构成了武术传统技术体系;而一系列由套路至单势散用,切合实用的训练过程构成了武术传统训练体系。  相似文献   

14.
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在认识到我国体育法治的价值功能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高度契合的基础上,分析现行体育法治在理念、实践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思考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体育法治,指出推进我国体育法治化的进程,必须从努力完善我国体育法律法规体系,深化体育体制改革着手,进一步树立体育法治观念,加大体育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力度,加大体育执法力度,利用好北京奥运会举办及其影响的契机,完善体育法治体系,从而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足球竞赛体系和训练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建立完整且相对稳定的竞赛和训练体系,是我国足球发展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借鉴世界足球强国竞赛和训练体系布局的成功经验,根据世界优秀足球运动员的成长规律和足球训练规律,结合我国国情和足球运动发展现状,提出了中国足球竞赛和训练体系方案以及职业队的训练过程结构和青少年足球训练大纲。竞赛体系和训练体系的全面实施,将对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尤其是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普及与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体育赞助的体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论述构成体育赞助体系的四个子系统--赞助方、被赞助方、中介方和传媒方以及构成体育赞助流程的四个阶段--总体策划、个案营销、个案组织和实施与个案评估的特征、作用和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核电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必要性,介绍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分析了核电管理体系与内部控制要求的差异,论证了体系融合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设计了体系融合方案,为核电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运用信息理论,实现篮球比赛信息采集项目和数据的科学化,初步设计篮球比赛信息采集系统和攻、防分析系统。可以将篮球比赛反映出的各种杂乱和零散的技战术信息系统化、量化;再进行科学的分析中去寻找和发现训练中的缺陷和问题;调整篮球训练结构和训练控制过程,使整个篮球训练控制系统向最优化目标一步步靠近。  相似文献   

19.
于2007年5月成立的国际篮联仲裁庭(FAT)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体育仲裁中一个重要的机构.其裁决丰富了国际体育仲裁的实践和跨国体育法的发展.发生在运动员、经纪人和俱乐部之间的篮球运动争议都可以提交FAT仲裁,其管辖权来自当事人缔结的仲裁协议,法律适用主要是公允及善良原则,不执行裁决的当事人可能会受到国际篮联的处罚.涉及中国当事人的FAT裁决表明中国籍当事人不应当再忽视FAT仲裁和球员的权益.而应当尊重当事人缔结的合同和国际惯例.  相似文献   

20.
运用献综述、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概述了创新、国家创新体系以及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建设的状况;分析了在21世纪我国社会结构转型、向知识社会迈进,特别是举办2008年奥运会这些特殊的环境条件下,研究建设体育创新体系的逻辑性、必要性、现实性和可行性;提出了依据体育创新体系结构框架进行体育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体育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相融通的体育知识服务体制和公共管理体制的理论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