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1,(2):I0001-I0006
葛昌纯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浓缩铀分离膜的元勋,核材料、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领域的领军人 他50年来奋战在核材料研究的第一线,他带领团队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纳米材料实验室,研制成功用于生产浓缩铀的乙种复合分离膜,为以后研制成功的我国分离膜的主要品种丁种、戊种和己种分离膜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牛筋果(Harrisonia perforata(Blanco)Merr.)根皮乙酸乙酯层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硅胶减压柱、ODS开放柱、Sephadex LH-20、HPLC等手段对提取物进行分离和纯化,并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鉴定。结果:从牛筋果根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3个化合物,分别为:(+)-7S,7′S,8R,8′R-丁香树脂酚(1),kandelisesquilignan A(2),hedyotol C(3)。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一、概况膜科学技术是一门迅速发展中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和技术,涉及流体力学、热量与质量传递、化工动力学和材料学等领域;应用于生化工程方面,还与生物学和生物过程控制紧密联系,甚至拓宽到生命科学的工程学研究。近20多年来,进展很快。有关的技术,在海水淡化、环境保护、石油化工、气体分离、食品工业、医学和生物工程等方面都在广泛开展研究,有的已工业化应用。从近年来的世界市场年销售的增长速度和美国(T.A.Sheet公司)对世界范围内的调查预测,如表1、2所示,可见其发展的一般前景。世界工业膜销售额:1990年将为1982年的6倍,其中气体分离一项几乎达50倍。  相似文献   

4.
集成膜系统真蛸下脚料中提取天然牛磺酸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经过预处理的真蛸(Octopus vulgaris)内脏下脚料为研究对象,探讨陶瓷微滤膜、卷式超滤膜、卷式反渗透膜组成的集成膜系统分离提取天然牛磺酸的工艺.结果表明,此系统可以有效的将内脏下脚料中富含的天然牛磺酸(1.0 30g/100g)提取出来,总收率在80%以上.并且对杂质有相当的祛除效果,结晶品纯度达99.54%.为天然牛磺酸大规模生产开发和其它天然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五种五味子属(Schisandra)药用植物(小花五味子Schisandra micrantha,狭叶五味子S. lancifolia,滇翼梗五味子S. henryi var. yunnanensis var. yunnanensis,复瓣黄龙藤S. Plena,华中五味子S. sphenanthera)和唇形科植物东紫苏 (Elsholtzia bodinieri) 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共分离鉴定了101个化合物,26个为新化合物。首次从3种五味子属植物中发现了3种高度氧化的新奇骨架类型。此外,还发现了18,19-seco-乌索酸型苷和17,20断裂并失去17位侧链的羊毛甾烷型和环阿尔廷型八降三萜等新的骨架类型。 对分离得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HIV-1、急毒、抗炎和抗肿瘤活性实验,发现部分化合物具有抗HIV-1活性。其中化合物SM-10和SM-26具有显著的抑制HIV-1病毒活性,选择指数分别为174.08和 >25.04。且毒性较小,作为作用于病毒与细胞结合和融合靶点的小分子化合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渗透汽化膜是近十几年在国内工业化应用的新型膜过滤装置,他与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反渗透膜等半透膜都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无化学变化、处理效率高和节能等优点。渗透汽化膜分离利用各组分在膜中的溶解性不同,根据溶解速度及在膜中的扩散速度不同,实现分离过程,且分离过程有相变。而半透膜是根据孔径大小实现分离,分离过程无相变。  相似文献   

7.
以选择性分离膜为中心的膜学研究自本世纪50年代形成为一个学科以来,取得了飞速发展,相继对离子交换膜(含电渗析过程、双极性膜等)、反渗透、超滤、微滤、气体分离、渗透汽化等膜的制备、结构与性能关系、传质机理等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促进了分离膜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国外学术界、产业界认为,作为一项高技术,膜技术将成为21世纪的基础产业技术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并且正逐步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因而各国政府均给予相当的重视与支持。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也日趋频繁,1984年在意大利召开了首届大型…  相似文献   

8.
耿信笃教授.1941年4月出生于陕西省山阳县.现为西北大学现代分离科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长期以来从事分离科学理论及应用研究。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耿信笃教授与美国普渡大学的瑞格涅尔教授合作提出了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中溶质计量置换保留模型。1984年他回国后,在我国有关部门及领导的支持下.经过20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完成了从计量置换模型到一个具有系统的.完整的计量置换理论(SDT)研究。  相似文献   

9.
利用膜生物反应器(MBR)对处理生活污水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膜生物反应器对COD、氨氮及浊度的去除效果;同时分析了反应器中污泥浓度的变化情况,为膜生物反应器在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了有用的数据.  相似文献   

10.
兰宇卫  张翰君  沈芳  陆建平 《大众科技》2007,(10):105-106,41
采用双硫腙-三氯甲烷-柠檬酸的内耦合大块液膜体系对铅迁移进行研究,对废水中的铅进行分离,采用微乳液进样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铅的迁移量,考察了载体浓度、膜溶剂、原液相和接受相的pH等对分离的影响.在最佳试验条件下,铅的迁移率达到98%以上.该法采用微乳液进样可提高测定的灵敏度,分离快速简便,适合各种水样中铅的分离.  相似文献   

11.
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氮氢分离膜工业性试验”,于1992年11月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鉴定验收,它标志着我国气体膜分离技术已基本完成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的过程.膜技术发展始于分离膜与膜分离过程的出现.膜分离过程具有效率高、能耗低、不受热破坏等特点,非常适用于现代工业发展对节能、低品位原料回收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需要.因此,膜分离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使得膜技术发展为以分离膜和化学工程为核心  相似文献   

12.
截至1949年年底为止,人类所知道的化学元素,共计只有九十六种,其原子序数由1(氢)至96(鉒)。今年年初,却在美国又从原子能研究中发现了两种新元素,其原子序数分别为97及98。元素97,是美国原子核化学家G.T. Seaborg, A. Ghiorso,及S.G. Thomson三个人,於1950年3月,  相似文献   

13.
在化学等工业中,物质的分离是一项重要的工艺过程,通常采用过滤、蒸馏.重结晶、萃取、离心和吸附等方法。近年来,人们对物质的分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耗能小、装备性能好、易操作、且易于自动化的高功能分离膜及其相关技术已成为今后导致分离工艺革命性的重大生产技术。目前,开发的膜有离子交换膜、反渗透膜、超滤膜、气体分离膜、渗透蒸发膜和液膜以及能量传递膜等,其中离子交换膜已工业化,各国对它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正处在方兴未艾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葛昌纯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核材料专家、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专家,五十年来奋战在核材料研究第一线,他在钢铁研究总院领导专题组研制成功用于生产浓缩铀的复合分离膜,是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乙种分离膜制造技术”的第一发明人,为我国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立下了赫赫功勋。  相似文献   

15.
《科技风》2021,(4)
纳滤膜由于具有优异的性能而在净水方面引起了极大关注,而膜污染,特别是纳滤膜的有机污染却极大地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前人做了很多这方面的研究,但仍然没有完全揭示纳滤膜的有机污染。本研究主要总结了纳滤膜的特征污染物、分离机制及污染机理,并介绍了几种目前常见且应用广泛的膜污染表征方法。  相似文献   

16.
《科技风》2020,(12)
3S技术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及遥感技术(RS),通过3S技术在水土保持及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为相关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监测数据,为水土保持及荒漠化防治决策提供了保障。基于此情况下,本文主要对3S技术进行了简单扼要的说明,重点对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展开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李谒冰  许小平 《科技通报》1992,8(6):331-334
报道了C_(60)球烯的制备分离过程,并对所获得的纯C_(60)粉末样品和膜样品进行了~(13)C核磁共振,傅里叶红外以及Raman谱研究.结果表明:C_(60)样品在红外有4个吸收峰,分别位于528、578、1182、1429cm~(-1)处;在Raman谱中观察到3个峰,分别位于273、469、1465cm(-1)处;~(13)C核磁共振谱则表明在143.2 ppm化学位移处有一单峰,这些都与理论计算值相符,很好地证实了C_(60)的全碳和高度对称的球形结构.  相似文献   

18.
福建卷柏属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卷柏属Selaginella Beauv.是一个在分类上较困难的类群,种类多,形态变化大。全世界有卷柏属植物750种以上,可以分为5个亚属。2002年10月我们对武夷山脉及周边地区的卷柏种类进行了调查,采集的标本存放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标本馆(SINU)和厦门大学标本馆(AU)。此外,我们还认真观察了来自福建师范大学标本馆(FNU)和AU的卷柏标本。结果表明,在福建,卷柏有18种1变种。其中,缘毛卷柏S. ciliaris、白毛卷柏S. albociliata和布朗卷柏S. braunii是福建分布的3个新记录。  相似文献   

19.
卷柏属Selaginella Beauv.是一个在分类上较困难的类群,种类多,形态变化大。全世界有卷柏属植物750种以上,可以分为5个亚属。2002年10月我们对武夷山脉及周边地区的卷柏种类进行了调查,采集的标本存放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标本馆(SINU)和厦门大学标本馆(AU)。此外,我们还认真观察了来自福建师范大学标本馆(FNU)和AU的卷柏标本。结果表明,在福建,卷柏有18种1变种。其中,缘毛卷柏S. ciliaris、白毛卷柏S. albociliata和布朗卷柏S. braunii是福建分布的3个新记录。  相似文献   

20.
范德成  王韶华  张伟 《软科学》2012,26(2):61-64
基于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建立了CO2排放的分解模型,并以1994年为基年,对1999~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S)、结构效应(S)和技术效应(T)对CO2排放变化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CO2排放总量在不断增长;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S)是增长的推动因素,技术效应(T)起抑制作用,结构效应(S)影响力甚微,规模效应(S)的拉动作用明显大于技术效应(T)的减排作用;技术效应(T)对CO2排放增长的抑制作用在减弱,减排的突破口在于经济发展的结构效应(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