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中国传统戏曲经历了几次比较大的戏改运动,深刻反映出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传统丈化的影响和冲击,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传统戏曲的批判、改造、反思,并由此探求作为传统文化象征的戏曲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既敬畏其内蕴深厚、博大精深又不满其故步自封、缺乏创新的复杂情结。  相似文献   

2.
新书架     
《今日教育》2013,(3):50-50
《胡适读书与做人》 胡适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3年1月 胡适,20世纪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和学术大师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本书精心编选了胡适在当时反响很大的散文随笔之精要,彰显其治学、为人、处世的大师风范。  相似文献   

3.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敬畏,让人们的内心丰富宁静而有所畏葸戒惧,人们的言行举止才能更有约束从而在“有限的自由”中不断趋近真善美。课堂,无疑是我们作为教师心中最应该敬畏的。  相似文献   

4.
保持教育的批判之维,保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成就大师、培育真人的根本保证,是中国民间教育哲学的基本维度。这一维度,是中国知识分子所信奉或追求的教育理念。真正的知识分子,始终致力于为受教育的人提供批判的标准。他们强调个体批判能力的培养,主张“公其非是于学校”等理念,让学校承担批判社会的责任。这一维度,正是中国教育哲学的“根”之所在。飘摇的教育哲学,应该具有教育本身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5.
《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俄罗斯作家布尔加科夫的呕心沥血之作.作家继承了优秀的俄罗斯文化传统,例如对知识分子问题的关注、索菲亚崇拜的女性观书写、对东正教文化的引入、对民间文化的吸收等,而这正是小说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C.P.斯诺两种文化分裂命题的现代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 0世纪 5 0年代 ,英国学者C .P .斯诺在《两种文化》的演讲中指出 ,科技与人文正被割裂为两种文化 ,科技和人文知识分子正在分化为两个言语不通、社会关怀和价值判断迥异的群体 ,这必然会妨碍社会和个人的进步和发展。当前 ,两种文化的分裂非但没有缓解 ,反有愈演愈裂之势 ,主要表现为“科学主义”的盛行。要促成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首先应给科技一个准确的人文定位 ,破除对科技的盲目崇拜。在此基础上 ,对教育的重新审视是二者融合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7.
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常怀敬畏之心。敬畏生命,敬畏幼儿,敬畏家长。  相似文献   

8.
心有敬畏,行有依归。一个人要懂得敬畏,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规则、敬畏真理,敬畏所有值得敬畏的东西。我们的教育要注意培育青少年的敬畏之心,有所畏方能有所为。  相似文献   

9.
敬畏感作为一类复杂的情绪情感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了,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敬畏感的含义也在不断变化着,并且因文化的不同敬畏感的性质也有所不同,本文对伦理学、宗教学及心理学中有关敬畏感的研究进行了阐释,通过对不同领域敬畏感内涵的分析,进一步在心理学领域开展敬畏感的实证研究并探索其在教育等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金方明 《教师》2010,(14):127-128
著名思想家史怀哲说过:“只有在我们拥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然而,近年来,由于中学敬畏教育的缺失,中学生暴力事件、轻生事件屡见不鲜。本文试图通过新课标高二语文《(论语)选读》中孔子的敬畏思想来唤醒现代中学生的敬畏意识。常怀敬畏之心——敬畏自然,敬畏人道,敬畏生命,才是教育的核心。育人的根本是塑造灵魂,让学生充满爱。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幼儿教育的第一个实验研究中心,南京市鼓楼幼儿园以“活教育”为文化之根,依托“科学实验”研究精神,构建“活教育”推广机制,实践“活教育”应用模式,聚焦“乡村幼儿园”质量提升。在传承、实践、创新和推广“活教育”中践行对先贤的景仰敬畏和对后辈的历史责任,这对引领中国幼教树立文化自信、坚持道路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论语》教学看现代敬畏教育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思想家史怀哲说过:"只有在我们拥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然而,近年来,由于中学敬畏教育的缺失,中学生暴力事件、轻生事件屡见不鲜.本文试图通过新课标高二语文<(论语)选读>中孔子的敬畏思想来唤醒现代中学生的敬畏意识.常怀敬畏之心--敬畏自然,敬畏人道,敬畏生命,才是教育的核心.育人的根本是塑造灵魂,让学生充满爱.  相似文献   

13.
作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大师,萨义德非常关注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的群体。萨义德是接受正规西方教育的巴勒斯坦裔,这种东、西方双重身份的交织使得他更为重视知识分子应有品行,更加关注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他眼中知识分子具有独立的人格,他们具有批判意识,在公共场合代表弱势群体发出声音,他们处于流亡的隐喻状态,甘于脱离中心,处于边缘地位,是社会的边缘人和业余者,面对权势他们敢于讲真话,敢于表达自己的立场。  相似文献   

14.
党性教育是共产党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性教育的好坏决定了党员素质的高低。高校党员作为我党拥有先进文化的党员群体,其党性教育事关我党在知识分子中的影响力。新时期高校党员党性教育的模式应该适应时代要求,适应知识分子党员群体的需求,以提高党性教育的有效性,增强党在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5.
延安时期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既与党对军人、干部和工农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交叉重合的共性部分,又因知识分子的复杂性,呈现出特殊性。基于对延安知识分子群体阶级属性的认知和判断,党修正了前延安时期的知识分子政策,并通过身份认同、任务驱使、符号教育,改造和型塑了延安知识分子,将之纳入党主导的革命话语体系,为抗战和革命胜利奠定了文化基础,亦为此后的知识分子改造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6,(41):166-167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对学生的教育实际上是对生命的浇灌和养护,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教师只有敬畏岗位、敬畏生命、敬畏法规、立德树人,才能焕发教育的光彩,童心之美也因此而生。  相似文献   

17.
<正>教育离不开典范从文化史上讲,一流的学者、教授是文化的典范。从教育角度看,他们堪称师表。教育离不开典范,离不开大师和一流的学者。如果大学没有大师和一流学者,大学的内涵就会大打折扣。上世纪40年代,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北京  相似文献   

18.
鲁迅和巴金是20世纪两位杰出的文学大师,他们曾用大量作品来关注知识分子自身。尽管他们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在内容、艺术来源和文化意义上存在着差异,却不约而同地用各具特色的艺术手段再现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从而启示人们对作家、知识分子做出更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秉承书院优良传统 重塑中国大学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大学目前出现了人文精神滑坡和文化品位下降,功利主义思想愈演愈烈,官本位倾向严重,以及知识分子缺少公共义务和道德责任等大学精神问题。检视中国古代教育与学术中心的书院,其成就人才、传道济民的教育理想,心忧天下、忠勇报国的爱国精神,务实、求是的治学态度,开放办学、兼容并蓄的办学风格等,至今仍是弥足珍贵的精神瑰宝。结合书院精神重塑中国大学精神,需要我们重识书院传统与精神,需要大学的大师学者起模范作用,更需要让师生具有教学自由的学问之道,使大学拥有管理自主的办学真谛,最终使知识分子的良心节操撑起中国大学精神这片蓝天。  相似文献   

20.
电大教育用"器"的技术、"器"知识为人们装备上最具生产力的功能,但我们不能将技术的发达作为电大品质和文化进步的标志,电大也无法仅仅依赖技术的昌盛来实现精神的繁荣.只有人文之"道"才能提升电大品质,只有适应信息时代特征的电大文化才是电大远程教育愈行愈远的守护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