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应基于本体,讲求学科教学效益,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已是当下语文教学界的共识。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思想指导下,“语文本体”具有以下四点基本内涵:“语文之本”体现在对“语言本身”的重视与掌握;体现在对“言语形式”的特别关注与学习;体现在对“言语技能”的着力培养与发展;体现在对“言语智慧(言语情思)”的悉心揣摩与领会。针对当下语文教学“得意忘言”与“意言分离”的两大误区,提出“意言兼顾”、“意言融合”的基本策略及“借文学言”、“据言会意”等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2.
文本是指“言语作品”,其中包括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两个方面,两者构成统一体。阅读文本,可以把握言语内容语表之义,但通过言语形式则可理解文本的言下之意,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关注言语形式,以此解读情感密码,体会作品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学科属于工具性学科,语言文字是工具性的具体体现.学生只有在扎实的训练过程中才能获得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我认为要把语文文字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辩证关系.A教师的训练程序为:一、“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关系在教学一篇课文或一个语段时,既要让学生掌握“言语内容”(课文所负载的思想内容),又要让学生掌握“言语形式”(语言运用的方法和技巧).在处理“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之间的关系时,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呢?请看A、B两位教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第一段时各自设计的训练程序:  相似文献   

4.
吉春亚之人,文静随和,谈吐儒雅;吉春亚之课,形态大气,驾驭自然;吉春亚之思想,观点鲜明,辩证统一。她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及对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都初显其较深刻的意蕴和个性特色。一.语文学科的特性是言语关于语文本质内涵的理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在目前众人见智的情况下,吉春亚对此进行了较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言语是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质”,其基本观点是:1.“言语作品”是教学内容的主体。2.“言语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3.“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4.“言语能力”是语…  相似文献   

5.
读写结合,我的理解就是“随文练笔”,旨在通过练笔活动促进言语形式与写作方法的迁移,加深对课文内容与思想意蕴的理解,从而达到以读引写、以写促读的效果。这种练笔属于专题式的单项训练,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又有文本阅读为依凭,因而学生容易上手,练习兴趣浓厚,是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提升学生读写水平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短短的一句话指明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向。当然,这要以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为前提。正如王尚文先生所说:“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纲,其他都是目,纲举目张,如果以目为纲,纲自不举,目亦难张。”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关注“言语形式”,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以《轮椅上的霍金》(苏教版六上)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宋华 《现代语文》2010,(8):54-55
语文是一门言语理性化的学科。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构成语文能力的要素是必要的基础知识与言语技能,以及学生个体健康的心理特征。在这几方面中,言语技能的形成又是首要的能力,是学习其他技能的基础。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是表情达意的形式和工具。典范文章的语言如同音乐的“弦外有音”。语文教学就需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吕叔湘曾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语感能力。”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语文是为学生立“本”的,而这个“本”就是“言语生命”。所谓言语生命,指的是通过言语而实现的生命的意蕴,或者说由生命生成的言语表现的生命意志、生命意义等。语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对生命对象和生命本身的体验、感悟和理解。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着力由语言文字引发、由语言文字贯穿,着意学生精神思想的需求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肖家芸老师的语文“活动式教学”所倡导的“活动”,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参加的。以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内在需求和认知规律为基础的,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基础为目的的,以课堂为中心,课内外互动互补的、有序有效的主体实践活动。其外显形式,主要是听、说、读、写、思、做等言语实践,即智力活动;其内隐形式,主要是情感、意志、品行等身心体验和人格雕塑。即非智力活动。总之。语文。活动式教学。即以学生的主体活动(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有机结合)为基本方式,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操作平台。推进语文的全程教学。  相似文献   

10.
言语形式是言语内容与情感的载体,引导学生关注、揣摩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业。《涉江采芙蓉》一诗中,诗人以多重转折的言语形式,在多重矛盾中不断升华情感,终于将情感蓄积得愈加浓烈和深沉。《涉江采芙蓉》中设置的多重转折与矛盾是:美好在险远——“兰泽多芳草”;欲赠却远隔——“所思在远道”;离乡却还望——“还顾望旧乡”;情深却相离——“同心而离居”;知心难偕老——“忧伤以终老”。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的任务是什么?长期以来,很多教师把阅读教学的重心偏向于“得意”,即品味语言,揣摩语言传递的内涵、思想和情感。然而,“得意”并非阅读教学的全部意义,王尚文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是话语形式”,“学语文就是学习造词造句的精当妥帖。语文教学的奥秘就藏在言语形式里。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要以儿童的“学”为本。以儿童的发展为本,并重视言语实践,才能回归语文的本色。努力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全方位参与言语实践的过程,让“童本”的言语实践追求儿童的和谐发展,成就思想和精神的张力,追求实践的广度和温度。最终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寻求言语实践适合童本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3.
语文“活动式”教学,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参加的,以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内在需求和认知规律为基础的,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基础为目的的、以课堂为中心、课内外互动互补的,有序有效的主体实践活动。其外显形式,主要是听、说、读、写、思、做等言语实践,其内隐形式主要是情感、意志、品行等身心体验和人格雕塑。以学生的主体活动(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有机结合)为基本方式,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操作平台,推进语文的全程教学,即所谓语文“活动式”教学。实现教学活动化,具体到一堂课,就…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课程改革大潮进入21世纪深水区之际,彭小明以一个高校语文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秉持着溯源、求根的语文教育理念,创构了“元语文”。“元语文”坚持本源性阅读教学观、本真性写作教学观、本体性语文教育观以及重视言语形式习得以培养言语能力的策略,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独特的解构和建构。其启示是:不可为语文创名而创名,而应依语文之本而创名,为语文的科学发展而创新。  相似文献   

15.
我已指出立足言语形式,或曰,在语文课中言语形式处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是语文课独立于其他课程之外的根据。否定语文课立足言语形式,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语文课。必须深入研究“立足言语形式”的内涵。我先列一表:言语形式,首先是语言本身———语言形式。它是言语内容的载体,言语活动的工具,是平日语文教学每分每秒不可离的“字词句”。识字、解词从来是语文教学基本内容。句,就比较复杂了,就语言学而言指词(字)相联成句的规则,即语法。五十年来我国一直以汉语语法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从小学教到大学,可是学而“无甚用”!问…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什么?“言语形式是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纲’,其他的都是‘目’,纲举目张,如果以目为纲,纲自不举,目亦难张。只有紧紧抓住言语形式这个教学内容的纲,才能真正对上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号’。”王尚荣先生一语道破了语文的核心:语文最本质性的东西是文字表达形式,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为言语形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锐敏的感觉。”吕叔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能力。因为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是左右读、写、听、说活动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语文教材高品位的言语形式,正是使学生的语感得到广化、深化、美化、敏化的主要对象。众多教育学家对语感的重视,体现了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极端重要性。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必须以教材的言语形式为主要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咬文嚼字,从而使学生的语感伸向言语形式的各个角落,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  相似文献   

17.
语文用一定的言语形式表达一定的言语内容,透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表达的妙处,获得言语运用规律、技巧及言语本身。但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人文理解、内容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忽略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到写,了解文童写法。  相似文献   

18.
“对话”理论影响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的实质 (一)“对话”的内涵 “对话”有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狭义上的对话是说话者与对话者之间的言语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即人与人之间用言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广义上的对话则包括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言语相互作用的形式。  相似文献   

19.
我们试图建构“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主题词“言语生命”,意思是人的生命最本质的特性是“言语”;人的言语行为发生,源于人原始的生命冲动与言说欲求;以言语表现来证明生命的存在,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原欲”,也是人类这一物种“的原欲”“。言语生命”,作为我们认识语文教育与一切语文现象的基本出发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颠覆和更新。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不是标签或口号,而是有着具体、鲜活的时代性,具有对旧观念革新的意义。人本主义、人文主义语文教育也是如此。它是对在前的“工具性”、当下“的人文性”的消解,意味着语文教育返回“到人”,对人“的言语生命”的认识与彰显,是对个体言语生命的敬畏和珍爱,对人的生命潜能的顺应和尊重,对人生的精神抚慰和终极关怀。言语活动,是人类生命的本体属性;言语动机,源于人内在的言语生命冲动和欲求;言语生命意识,是人的言语活动最本质的动力源。言语动机最深厚、最有活力的渊源,是人的生命性,言语天性、个性,是人的言语生命潜能和自由能动性的释扬。言语学习与表现,要“以应人“”应性”动机为基本推动力,以言语上的自我实现为终极目的。这就是我们所理解并倡言“的人”本位语文教育动力指向。以应人、应性(...  相似文献   

20.
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更要得“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言语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更要关注言语形式——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可以说.让学生“言”“意”兼得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的目标追求。在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中,在课文的品读与感悟中。在情感的蓄积与释放中.在模仿与借鉴中,寻求言语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