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使分段的学法便于学生操作运用?我以为,关键要教给学生从何入手的方法。对此,我作过一些尝试。一、从关键字入手这就是从文章标题中的关键字入手。例如,给《飞夺泸定桥》一课分段,可以从标题中“飞夺”二字入手,师问:课文哪些地方讲“飞”?哪些地  相似文献   

2.
朱熹说,读书,须是知贯通处。整体感知课文的效果如何,就要看能否迅速捕捉贯通处,也就是说是否很快地辨别和筛选提示全文内容的重要信息。整体感知课文常见的重要信息有以下两种:  一、课文的标题是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信息之一。 许多课文的标题点明了话题范围,如《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时间地点非常明确,读了标题就可知其大意。有的标题直接点明作者的观点,如《热爱生命》。也有比较费解的,如《提醒幸福》的“提醒”是珍惜的意思,“幸福”指的是“心灵的感受”,需要联系全文的内容才能明白作者的特定含意。有的标题…  相似文献   

3.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标题,其准确性本来无可非议,无懈可击。《语文教学通讯》第10期刊登的马展同志的“《信陵君窃符救赵》标题小议”(以下简称“小议”)一文,却断定“这一标题不妥”,说了一串不成理由的“理由”,对课文标题作了否定。我认为《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标题高度准确地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救赵”是目的,“窃符”是手段,这是显而易见的常识性的基本点。全文自  相似文献   

4.
“文眼”是文章的精髓。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准“文眼”,学生就找到开启课文之“门”的钥匙。那么文章的“文眼”又在何处呢 ?  一是体现在课文的标题上。这种情况一般在议论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类课文的标题往往就是作者的主张,也是全文的论点和中心所在。如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唐的《作家要锻炼自己的语言》等,其文眼就体现在课文的标题上。   二是体现在文章的起始句或起始段中。这种情况往往表现在抒情散文、议论文等文体当中。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第一句就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文章定…  相似文献   

5.
一些同学学习课文,不习惯研究课文的标题,其实,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深入研究文章的标题,对学好课文是大有裨益的。戏剧表演中有“一目传神”之说,作者常借标题这一“目”,以传文章之“神”的。这里侧重从提高读写能力方面谈谈抠题目,学课文。抠标题,辨文本很多文章的标题常以标志性的词语标示文体。如《游褒神山记》、《小石潭记》(着重号引  相似文献   

6.
对于鲁迅的文章,不少学生反映其“晦涩难懂”。我在教读《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文章时,为了使学生快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我以讨论《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一二三四五”激疑导读,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最后讨论明确如下:“一”即一个标题,一个主旨。围绕标题,学生置疑如下:1、“忘却”与“记念”互为反义,在此是否矛盾?2、如何联系全文正确划分标题的短语结构层次?然后,通过自读,寻找有关“忘却”、“记念”的句子,明确“为了忘却”,正是难以忘却,写此文正是为了让烈士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这,即是全文主旨。因此,可谓一个标题,即是全文…  相似文献   

7.
细读《首先要做“马”》(见初中语文第一册)一文,觉得这篇课文的标题与内容不符,可以说是文不对题。理由之一是:文章的标题是“首先要做‘马’”,可是文章的主要论点却是:“‘千里马’不是天生的”,而是“练出来的,奔出来的”.理由之二是;全文除开头一个自然段点了点题之外,其余文字都走了题。  相似文献   

8.
阅读课文的教学应当在教师的引导下,放手组织学生自己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据此,《大森林的主人》一课的阅读指导可通过以下三步来完成。 一、比较剖题 1.学习讲读课文《手》后,学生已经基本认识了课文的标题与内容是有密切联系的,其标题应揭示内容,而内容又要紧扣标题。引导学生与《手》一课比较剖题,可以使他们明确《大森林的主人》一文是紧扣标题的中心语“主人”两字展开内容的,其行文的重点也是“主人”的语言和行动。 2.在学生明确“大森林的主人”是指猎人以后,启发他们思考课题能不能换成“猎人”。通过比较剖析,弄  相似文献   

9.
教学《文学和出汗》碰到不少“钉子”,照《教参》语搪壁,自己和学生均不满意.求助于语文教学杂志,孰料查到的两文都对课文提出了诘责;刊于1989年8期《语文学习》的张尚志的文章认为课文五、六、七段“论据站不住脚”;刊于1991年11期《语文教育通讯》的赵学文的文章认为“课文的引述与反驳,纰漏之处甚多”,该文标题赫然  相似文献   

10.
高语三册文言课文《察今》最后一段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有过于江上者。”(着重号是笔者所加。下同)讲课时将“江上”译为“江边”,学生有不同意见,认为“江上”不用翻译,或者译为“长江上”。对此,我没有简单地要求学生接受,而是举了两个例子做为旁证。一个例子是《吕氏春秋》中“逐臭之夫”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标题是作品的“眼睛”,给作品命题是艺术性颇强的工作。作者常常为寥寥几字的题目,付出“拈断数根须”的反复思考和艰辛劳动。中学课本里的课文标题,大多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其一,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文章标题,大都具有这一特点。它们有的是记叙文的人物事件,有的是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有的是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如马南邨的《事事关心》,标题就是统率全文的  相似文献   

12.
1.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 读课题《将相和》,想想课文会写些什么。答:读过课题后,我们会想剖课文可能会写“将”是谁,“相”是谁。将相为什么不和,后来又怎样和好的。 (2) 课文写了三个故事,从课文中找出适当的词语作为故事的小标题。看看这些标题之间有什么关系。答:三个故事的小标题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  相似文献   

13.
拿来一篇课文,怎么下手,该从哪里下手,这是阅读教学中首先会遇到而又必须确定、解决的问题。通常,我们教学时可以从以下角度切入:一、看标题文章的标题是一篇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或提示,是作者紧扣文章内容精心拟定的。因此阅读教学中,以文章标题,尤其是以标题中的关键字词作为切入点,是非常有效而重要的。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们可抓住标题中的“套子”一词做文章设计以下思考题:(1)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有哪些“套子”?(2)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3)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像他这样装在“套子”里的人?(4)他把自己装在“套…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隐秀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隐秀》作为标题具有术语双字的性质.本文梳理了“隐”、“秀”的一般意义及其文学术语意义,并基于《文心雕龙》全文对一般意义、术语意义及相应的单、双字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结合《隐秀》全篇对标题这个特殊的双字术语进行英文文本细读.结合其他含术语“隐”、“秀”双字的分析,发现译者对术语单字和含术语双字的英译中实施了“因循本义、随适语境”的语义、语境策略.  相似文献   

15.
教赵玉森的《莲池水鉴》,依“课文提示”粗读,觉得全文仅仅741字,意未尽便草草收场,记游笔墨不浓,杂感特色也不足;经反复研读,居然发现文中充满含蓄美:从立意到标题,从行文到收束,思想激情,藏而不露;个中深意,耐人追寻。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课文教学也大致如此。一篇课文的教学以什么为切入口 ,然后深入展开 ,这是颇费思量的事。这里我们介绍几篇分别从不同角度切入的教学设计 :有从一个词切入 ,进行教学的 (《用“一点突破”法教学〈倔强的小红军〉》) ;有从一句话切入 ,进行教学的 (《直奔重点句 体悟爱国情》) ;有从一段话切入 ,进行教学的 (《抓住一段教活全篇》) ;有常规式的从审题入手 ,观察插图 ,抓住析句 ,联系全文整体感知的 (《〈要下雨了〉教学追记》) ;有把多种切入方法综合灵活运用的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想》)。从这几篇文章我们不难看出 ,它们的切入手法虽然各异 ,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 :它们所选择的突破口 ,其着力点在全文 (全段 )的展开上一定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而至于到底选择一个词、一个句子、一段话或者从标题到课文结尾有序地展开中的哪种方法好呢 ,这要根据课文特点灵活决定。只有深入备课 ,深刻地领悟了课文内容 ,才能抓住课文的特点 ,选择最有效的切入方法 ,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要读懂一篇课文,寻找 “中心句”是关键。“中心句”是表现全文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的句子。寻找的方法,要求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从以下几处入手:抓住标题“题眼” 有许多文章的题目就体现了全文的中心句。如《狼牙山五壮士》,一看课题中的“题眼”——壮士,便知道作者所要赞颂的是五位英雄,为了完成掩护部队,往三面是悬崖的狼牙山顶峰棋盘陀转移,坚守阵地英勇歼敌,最后舍身跳下悬崖的壮举,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凯歌!琢磨开篇总述 如果课文开篇是总述性的中心,那么这总述句就是中心句。如:《圆明园的毁灭》…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课文《死海不死》,标题的注释为“根据有关材料编写”。据查对,该文是根据顾玉清所写的《死海不死乎?》(载《世界知识》1981年第3期)一文改写的。改后标题,既与原标题有出入,也与本课文内容所不恰。标题《死海不死》是一个主谓短语。“死海”是名词,作短语的主语部分。中心语是。不死”。短语所陈述的是“死海”的“不死”。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如下的方法,有利于抓住各个教学环节中的最佳时机,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一、紧扣文眼,破题明旨“文眼”也叫题眼,即课题中揭示中心的关键字词。透过它,可窥视全文的中心,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它,便于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的情思;突破它,利于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自然渗透思想教育。如《狼牙山五壮士》(九册)课题中的“壮”字即是文眼。全文五个段都着笔于“壮”。若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20.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与评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读过了.那么我们现在做两个练习,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