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辑人的世界》是一部在美国出版界和作家当中有着重要影响的经典读物,它的编者格罗斯曾供职著名的西蒙与舒斯特公司30余年,有着丰富的编辑工作经验。 《编辑人的世界》第一版成书于1962年,受到出版界和作家们的重视和好评,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美国出版业的状况,编者于1985年和1993年对原书进行了两次大幅度的修订。国内最近出版的中译本就是1993年的修订本。 近40年来,本书的权威性得到了专业领域内的一致公认,它成为“美国编辑艺术和技巧的标准读本,同时被出版和写作课程及作家研讨会广泛使用的参考书”。它…  相似文献   

2.
肖岩 《传媒》2000,(10):39
一部40年来在美国出版界和作家当中有着重要影响的编辑业务教科书《编辑人的世界》,近日由中国工人出版社翻译出版。  相似文献   

3.
《编辑人的世界》编者按:舒斯特和西蒙(Richard L.Simon)在1924年创办了西蒙与舒斯特出版社。他们孤注一掷地把一切都投入在他们的第一本书——佩瑟布里奇(Margaret Petherbridge)的拼字游戏上,结果他们赌赢了!在舒斯特先生执掌西蒙与舒斯特出版社的漫长岁月中,像这样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一直是他的典型作风。《给有志于编辑工作者的一封公开信》是舒斯特在1962年为本书的第一个版本所写的。舒斯特多年来一直是大众书出版界中最富创造力及勇于突破传统的编辑,这篇文章中对编辑工作的种种思考和对年轻编辑提出的忠告,可说是舒斯特多年经验的精髓。自从这篇文章三十年前首次发表后,就曾经在无数的出版研讨会、编辑座谈会或销售会议中一再被引用。尽管在三十年后的今天,出版事业的规模日益庞大,也日益强调财务绩效,但是像编辑品味、编辑操守和奉献精神等重要特质却永不会变,这也是为什么这篇文章值得一读再读。  相似文献   

4.
观景榭     
书稿的衡量标准 美国著名的出版家、西蒙与舒斯特出版社的创始人之一舒斯特先生在《给有志于编辑工作者的一封公开信》(见《编辑人的世界》,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一文中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5.
叶新 《现代出版》2011,(5):59-61
《编辑人的世界》是一本在美国和中国出版界都有重要影响的经典作品,而我国编辑同仁多次与这本书失之交臂。如果《编辑人的世界》第四版能尽快出版,我国一并引进该书前后四个版本,就是对美国有关编辑资料一次很好的总结,更能管窥美国图书编辑思想的流变。  相似文献   

6.
据《文汇读书周报》报道,市场营销出身的美国泽布拉书局董事长瓦尔特·扎卡赖亚斯在《出版家周刊》发表《不要忽视编辑的重要性》一文。文章指出,当今美国出版界越来越多的财政管理和市场营销人员被推上出版机构领导岗位,而编辑人员自然受到了忽视和低估。这很可能就是目前美国整个出版界举步维艰的原因之一。文章认为要推出一本杰  相似文献   

7.
老鸣 《出版科学》2001,(4):79-80
1998年9月,我在台北诚品书店购得美国资深编辑格罗斯主编的《编辑人的世界》,这本由37位编辑写的论集,一下子吸引了我,几乎是一口气把它读完了。2000年9月,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了中简体字译本,译还是齐若兰,内容完全一样,只是开篇为刘杲所写的中译本序《美国编辑怎样看待编辑工作》,代替了原繁体字版吴程远写的编辑笔记。2001年6月,北京的编辑同行为《编辑人的世界》举行了座谈会,有关报刊发表了消息和章.我从中受到很大启发,并产生了重读这本书的兴趣,读后觉得有些话还要说一说。  相似文献   

8.
即将问世的编辑出版教材《出版学概论》,叙述了我国出版界人士与学者们提出建立出版学这一学科的过程。编者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该书由袁亮同志主编。 编者说,在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中国出版界第一次提出创立出版学及其分支学科。1979年2—3月,国家出版局在北京连续召开编辑工作座谈会时,有些出版工作者提出:“编辑工作是一门专门学问”,要“通过总结经验,找出规律,写出《编辑学》、《出版学》”,以“提高编辑工作的质量,促进出版工作的繁荣”。1979年12月,国家出版局在长沙召开出版工作座谈会时,有些出版者建议,要成立编辑出版学院,成立编辑科学  相似文献   

9.
有这么一个人,堪称世界报刊史上绝无仅有的编辑奇才。这个人,就是原美国《纽约时报》的总编辑,名叫卡尔·范·安达。安达(1864—1945),美国俄亥俄洲人。早年受聘于《纽约太阳报》达16年之久,1904年后又在《纽约时报》工作了20余年。他之所以在世界新闻界享有这么崇高的声誉,并不是靠他那“近40年”的资格,而是凭他那广博精深的知识使得同行为之折服。可以这么说,安达是集数学家、文学家、史  相似文献   

10.
郭萍 《新闻爱好者》2003,(11):39-40
美国著名的出版家林肯·舒斯特谈到编辑职业时有一段名言:“编辑不应该只是一个人充实人生的行业,同时编辑本身也是一种人文教育,你因此会有机会和当代最有创造力的一群人共事,结交作家、教育家以及各种各样的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你等于在修一门你愿意付费的终身学习课程,不同的是,你修课的时候不但领薪水,而且可以在知识和心灵上得到无法衡量的满足。”看到这话的时候,我先生出一分遗憾,心想如果这话要是我总结的就好了,在这一点上我早有同感呢。作为一个工作多年的期刊编辑,我深深明白,发掘和寻找具有一流水准的作者,并和他们成为朋友有多…  相似文献   

11.
在编辑工作中,不管你自觉或不自觉,意识到或未意识到,总会受到某种哲学思想的制约、支配,唯物史观抑或唯心史观,辩证法抑或形而上学……在编辑《夏衍研究专集》过程中,我深深领悟到这一点。《夏衍研究专集》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中作家研究专集之一种。“丛书编辑条例”要求编者“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把资料的编选工作提高到科学研究的水平上来,历史地、全面地、系统地反映作家生平和创  相似文献   

12.
1988年《出版工作》第二期“大家谈”专栏里刊登了道一同志所写《编辑写序,好!》一文,对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艺术心理学》一书由责任编辑王大路同志撰写序言一事,加以肯定和赞扬。这一观点是我完全同意的。文中对编辑的工作不乏某些精辟的见解,如说:“编辑工作既带有学术性,同时更多的却是编辑加工、编辑事务方面的工作。编辑就是一种一脚踩在学术界、一脚踩在出版界的桥梁人物。因此编辑应努力提高  相似文献   

13.
编辑风采     
《中国编辑》2007,(6):F0002-F0002
周振甫(1911—2000),浙江平湖人。原名麟瑞,笔名卞慧。著名中国古代文史研究家、资深编辑。1932年,在无锡国专学习时,经徐调孚推荐,进上海开明书店.从事校对、编辑工作。40年代责编钱锺书《谈艺录》、80年代责编钱锤书《管锥篇》、《管锥篇增订》,树立了编辑与作者密切合作的榜样,被出版界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14.
编辑工作——光荣的革命事业鲁迅认为,编辑工作是光荣的工作,是革命事业所不可缺少的工作。所以,编辑工作者应当有一种光荣感,更应当有一种责任感。在他看来,编辑和作家的工作有着奇妙的一致性,世界上  相似文献   

15.
“一字之师”:编辑应当追求的美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40年来最权威的编辑业务教科书”——《编辑人的世界》如是说:“编辑在手稿上画下第一个修改符号之前,作者和编辑就已展开创造性的合作过程。作者的责任是尽最大努力写出一本最好的书,编辑的责任是帮助作者达到这个目标。”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对出版工作如此定性:“社会主义的出版工作,是出版者和译著者共同的工作,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在论及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时,学界一直保持着“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这一“口径”,一般不越“雷池”。  相似文献   

16.
美国著名出版人、西蒙&舒斯特出版社的创始人之一舒斯特在《给有志于编辑工作者的一封信》中说过一句对于编辑极有启迪意义的话:不要盲从当前的时尚和流行,千万不要只想模仿目前的畅销书,  相似文献   

17.
安·斯各特·伯格用“天才的编辑”来做史克里勃纳书店著名编辑帕金斯传记的书名,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帕金斯本人是一位天才的、优秀的编辑;另一层是说帕金斯是众多的天才作家的编辑,他的一生,是为天才们而工作的一生。应该说,这两层含义,对于麦克斯威尔·帕金斯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 史克里勃纳书店是美国出版界历史悠久、业绩  相似文献   

18.
编辑黄伊     
黄伊是出版社的一名普通编辑。他出生于1929年,广西人,毕业于中山大学文学院。曾在中国青年和人民文学两家出版社当过文学编辑,已从事编辑工作40余年。他为人淡泊名利,不计职位高低,正直豪爽,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这些都在出版界受人称道。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集》时,接触了不少中国新文学运动的第一手资料,看到了不少著名文学家、编辑家动人事例。前辈们在编辑工作中的高尚品质和优良作风,令人倾慕不止。我把它们写出来,与出版界的编辑同行们共勉。 30年代,上海四马路(即今福州路)上的现代书局出版了许多作家的作品,办了一些杂志,在我国现代  相似文献   

20.
刘辰 《出版史料》2006,(4):90-96
大陆读书界和出版界对丁文江的注意,可能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据我所知,湖南科技出版社早在1987年就出版了由美国夏绿蒂.弗思所著《丁文江———科学与中国新文化》一书,不过我当时无缘一见。对丁文江,我过去知之甚少。第一次看到他的小传,是在石原皋的《闲话胡适》①一书上。这本书对丁文江的评价不高,给我的印象是贬过于褒。1996年,在《读书》杂志上偶尔看到朱学勤《让人为难的罗素》以及稍后发表的许纪霖的文章,虽然评价甚高,终是难得详情。前几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旧书摊上发现了海南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丁文江传》,署名胡适著,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