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现代法治文明的发展,个人人格得以确立,社会中的公民意识,包括自由意识,平等意识和主权意识日益健全,处于全面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的和谐,应该是在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互动状态下形成的“和谐”。本文在阐释和谐法治的理念和善治与和谐法治的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法治的真正价值即善治,并以此建构一个具有中国特点的和谐社会:即一个公民社会而又超越于一般公民社会的社会,一个以公正和正义为维度的利益均衡的社会,最终必然是一个“良法善治”的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2.
国家法治论     
法治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建设法治国家也自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当然内容。江泽民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纲领和治国方略。可以说,中国正逐步迈向法治时代。然而,法治化又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历史进程,法治化建设更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如何把握法治建设的重心从而建构法治化的大厦就当然成为正在进行法治建设的中国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法治国家应当是国家法治和社会法治的统一,没有国家法治绝难形成社会法治进而建成法治国家,法治建设的重中之重应当是国家法…  相似文献   

3.
《威尼斯商人》虽然只是一个文学作品,但仍然不失为一个西方社会法治生成的经验样本,围绕着一个契约,在判决的可预测性与判决的正当性的冲突下,在法治社会生成中或是生成的法治社会里,总是面临,不仅是法官释法、法与道德等法律技术与法哲学问题,更关乎民意审判等司法现实问题。中国社会的法治化进程,在由政府主导的外发型法治化到由社会自发的内生型法治化.可观之法治社会需要政府的自上而下的制度建构,更需要社会本身自下而上的权利诉求与契约信仰。因为法治社会生成的核心是私法法治,而私法法治的关键在于契约法治或称之为契约信仰。  相似文献   

4.
中国乡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建构,是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充分考虑乡村社会的实际,即我国乡村社会目前正处于特殊历史转型时期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之中,特殊的经济、政治、化因素决定了中国乡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建构不可能是一系列静止的规范体系的组合,而是一个不断运动演化的过程。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乡村社会法治秩序建构的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均不够完善,还存在各种阻碍法治秩序建构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中国正在走向法治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依法治国”已经成为我们既定的目标,人们正在努力地去实现这一目标。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缺乏法治的传统,直至现在公民的法治观念还极其淡薄,中国在走向法治的过程中将步履维艰。但这并不是我们就不需要法治,而是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法治,又应该怎样去实现这个法治。  相似文献   

6.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战略部署,这标志着中国依法治国进程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无论从中国历史经验和教训的角度看,还是从全球治理的现状,以及从中国推进现代化进程的角度看,逐渐实现法治治理,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任务。要发挥法治在推动经济发展、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方面的作用,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都要推动法治治理的进程。最重要的是,中国法治治理进程的推进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相似文献   

7.
法治视野中的市民社会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市民社会的内涵及其在法治运行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和向市民社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法治建设的困境在于历史上市民社会的缺失和现实中市民社会的不成熟。积极培育中国的市民社会,构筑法治的深层社会根基,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法治社会的建立不是一个纯法律过程,而是包括经济、政治、化建设在内的复杂、系统的社会工程。首先,经济方面,法治社会要求建立产权明晰、切实保障财产所有权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其次,政治方面,法治社会要求推行宪政民主,确立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同时要解决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最后,化方面,法治社会要求培育与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化。中国要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要形成法治社会所赖以生存的社会支撑系统。  相似文献   

9.
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改革任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水平的法学院应当同时担负五大使命:培养治国理政和从事法律职业的杰出人才;改善对正义的管理,营造社会的价值观;创新法学理论和思想,以指引法治实践;补漏社会付阙和改革完善制度,为国家、社会和公民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营造和弘扬法治文化,推动社会成员把法治作为稳定的生活方式.法学教育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因此,中国法学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瞩目的一个焦点.法学教育的发展,需要在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具体制度的改革,同时通过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把握好中国法学教育的特色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法治中国"这一新概念、新命题、新论断的提出,切合当下中国推进法治的要求,体现了强烈的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主体意识,是新形势下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的丰富与深化。而邓小平法治思想结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不仅为中国法治社会建构了框架、轮廓,勾画了清晰的蓝图,也指明了我国法治社会的未来走向,对法治中国的实现具有指导和传承作用。结合邓小平法治思想积极开展法治中国的研究,对于推进法治理论发展、促进法治战略共识、加快法治中国建设、实现法治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宪法司法化是中国法治化的一个里程碑。中国宪法司法化存在宪法理论、社会宪法意识、国家机关体制建设以及司法人员素质方面的障碍需要逾越。当前,我国正在实行依法治国和市场经济,用宪法来限制政府权力,扩大公民自由,推进社会进步,是时代的要求。中国法治建设必将克服宪法司法化的障碍,进而推进中国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为法治中国之路的探索创造了条件。但法治中国的建设,必须深入研究法治在中国实现的社会条件、社会机制等,探寻法治的中国路径;要形成对法制全面、系统的理解,找到维护好宪法法律权威的方式;法治建设要积极张扬人文精神理念等。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法治建设上体现的重要观点,对当代法治中国建设具有基础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法治中国”实现背景下增强法治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法治中国需要全社会每个公民和社会组织都增强法治意识,因此弄清楚法治意识的含义、特点和提高法治意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增强公民和社会组织的法治意识的路径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的发展目标,而建立和谐社会就是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随着我国民主法治的不断推进,律师必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转型社会是中国法治建设走不出的背景。社会转型决定了当代中国的法治结构是乡土社会的法和现代社会的法并存与对立。法治建设的理念和路径选择都要立足于转型中国的客观事实,观瞻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一体同构性,正视区域法治的差异性,撷一种法律与政治妥协的智慧,以开阔的视野,在坚持法治基本理念、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尝试探求具有“相对合理主义”的中国现代法治之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德治作为具体内容的人治国家。然而当人治的局限性出现之后,中国便开始了漫长的法治路程,并且直到今天仍在延续。实践证明,有利于民主治国,有利于控制权力,法治有利于自由,平等,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7.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1):120-123
我国现阶段依然是一个人情社会,在历史的文化传承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在当前建设法治文化的基本背景下,对于人情需要加以更多的重视。中国国情具有丰富内容,人情社会是我国当前不容忽视的现实,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人情也存在妥适与非妥适之分。妥适的人情对于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着促进作用,相反则会起到阻碍作用。进一步分析"人情"与"法治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界定二者之勾连,找寻法治文化建设的出路。在公民参与的法律机制下,能够更好地实现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为最终实现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助益。  相似文献   

18.
<正>一、教材内容分析“法治社会”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八课“法治中国建设”的第三框内容。本框承接前两框的教学,讲述法治社会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阐明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和具体任务,说明建设法治社会的重大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法治中国建设的三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使其坚定对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正义观与社会公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基本结构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正义,中国传统宗法社会所形成的正义观和道德观与西方社会有着巨大的差别。当中国步入市场经济社会,国人传统道德的失落和道德滑坡的问题日益凸现,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公德体系尚未真正地建立起来。推行市场经济建设和法治,大力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培养法治意义上的正义观乃一条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呈现出了"新常态",各项改革进入"深水区",利益矛盾凸显,如何全面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为改革保驾护航,则显得尤为迫切,本文立足我国社会的新常态背景以及我国法治制度的演进经验,深入分析埃利希"活法"理论的现实价值,以期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全面推动"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