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汉语"看来"的词汇化和主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代,表示“观察”义的“看”加上事态助词“来”演变成认知动词“看来”,表示的是“推测”义,属于“以身喻心”的隐喻,而后再发展成为推度副词。这是一个语法化和主观化不断加强的过程,而语法化与主观化又是互相关联、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2.
“多亏”最早出现在唐代,是个短语.“多亏”以词的形式出现始于元代.“多亏”的词汇化和主观化是随着“亏”语义的演变而形成的.从语义发展来看,“亏”经历了“亏损义”变弱到“感激义”增强的过程,同时随着客观义“亏损”的消失,“亏”的主观化也在逐步形成.“多亏”的语义主要由“亏”体现,因此,当短语“多亏”的“亏损欠缺”义虚化,“感激庆幸”义占优势时,就词汇化为动词“多亏”.“多亏”的词汇化过程实际上也是主观化逐渐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罢休"一词本由表示"休止"义的两个动词"罢"与"休"同义复合而成.而"罢休"在发展过程中,因受语用环境复杂化、主观化及类推机制的影响,至明朝始,产生了语气意义.明清时期,语气词"罢休"又嬗变出新的意义,可细分为"表示姑且算了"语气的"罢休1","表示姑且这么决定"语气的"罢休2",以及"表示某种建议、祈使"语气的"罢...  相似文献   

4.
郑绮  蒲霏 《现代语文》2009,(10):36-38
从表示疑问言说义的状中短语到表示方式集合的动词,再到具有承接功能的话语标记和条件连词,“怎么说”经历了一个由实到虚的语法化过程。本文详细阐述了“怎么说”的语法化进程和语法化机制,并从语法化和语用关系的角度,着重突出了其主观认知性。  相似文献   

5.
天水方言的“着”,以动词为起点,在语法化过程中,产生出了作为动相补语、介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多样用法,从语法化等级的角度来考察,语法化等级最高的是语气助词,整个“着”的语法化斜坡具体显现为:语气助词〉动态助词〉介词〉动相补语〉动词谓语;语法化进程中“着”没有发展为完全意义的介词,也缺失了作为动态助词在历史上广为表达完成貌的用法。  相似文献   

6.
“说”作为现代汉语最常见的言说义动词,由于语法化的原因,除表言说义之外“说”还有很多其他用法,有些代替心理动词表示心理意向,有些成为意义较虚的连词成分,还有些已经成为一种话语标记,表示引述功能或者一种语气。本文在考察语言事实的基础上,力求对言说性动词“说”在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化现象做出阐释和归纳。  相似文献   

7.
“也好”是近代汉语中新形成的一个语气助词。本文描写了现代汉语中三种形式的“也好”功能,总结了其句法意义,并从历时角度把语气助词“也好”的虚化分析为:由跨层结构到一个双音节词,句法环境的改变是其词汇化的动因;意义融合后重新分析为一个句末助词;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及对语境义的吸收促成了“也好”的功能扩展。“也好”语法化的过程也伴随着主观化。  相似文献   

8.
“生活”在东汉以前是一个松散的并列结构,它是由表示“活着”义的“生”和表示“生命存在”义的“活”组成的并列词组。六朝以后“生活”逐渐词汇化,凝固成词后,其词义也在不断发展。“生活”词汇化的动因和机制除复音化趋势的影响外,还与表活着义的动词“生”在使用过程中被动词“活”逐渐取代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何思佳  饶萍 《英语广场》2022,(34):31-35
本文从语法化与主观化角度,对比含有将来义的英汉情态动词的共性与个性,并尝试分析内部异同,从而得出二者在语言演变路径上是否具有相似性。本文选取使用频率较高的“要”与will进行对比,发现二者都经历了从实义动词到情态动词再到指向将来,从意愿义到意图义再到预测义的演变路径。该发现证明了语法化与主观化在语言进化中的影响力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仍”的语法化经历了“动词——副词——连词”的发展路径和演变模式。“仍”由“沿袭”义动词逐渐语法化为表“屡次”、“依旧”、“相继地”之义的时间副词,再语法化为表示顺承和递进关系的连词。句法位置和语言环境的变化是“仍”语法化的重要动因,重新分析是“仍”语法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假设连词“使”产生于先秦,由泛义动词“使”发展而来,经历了“使令动词-泛义动词-假设连词”的演变模式。“使+N+V2”格式中V2所表示事件实现可能性的弱化、事件所在时间的变化以及事件关涉人物的变化是“使”语法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吴辉 《考试周刊》2007,(4):49-50
语言的主观性指话语中体现的说话者的“自我表现成分,在语言中无所不在,只是表现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在含有情态动词“会”的句子中,除表示实义动词的“会”和客观描述“某人具有某种能力”的“会”外,说话人还可能把自己对“能力”的体验和认识投射到有关的事物上去,形成了主观性表达方式。本文运用“主观化”理论对情态动词“会”的各义项及其之间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最迟在晚唐时期,述宾短语“依旧”发生了词汇化,固化为动词,意义是“跟原来一样”。“依旧”词汇化的动因是韵律制约、“组块”心理、高频使用等。动词“依旧”在连动结构“依旧VP”中又发生了语法化。在“依旧VP”中“依旧”动作义弱化,[+不变性]语义特征凸显,语义重心后移,连动关系重新分析为状中关系,逐渐演变为一个表时间义副词。  相似文献   

14.
быть在俄语中是一个特殊动词。它作为实义动词,表示“有、在”等意义;也可作为助动词,与未完成体动词不定式连用,构成复合式将来时;还作为系动词“是”与名词、代词、形容词及被动形动词等  相似文献   

15.
“既”最初是表示“完、尽”义的动词,后来逐渐语法化为时间副词,相当于“不久、已经、本来”等,并进一步语法化为范围副词,相当于“完全、全部”。“既”由“已经”义的时间副词又进一步语法化为并列连词和原因连词,作并列连词表示两种情况兼而有之,作原因连词表示推论的前提。句法位置和语言环境的变化是“既”发生语法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关中方言完成体的主要标记是“咧”.本文根据具有不同动相义[aktionsart]的动词与“咧”的搭配与限制,讨论关中方言完成体的各种体意义.瞬间/存现类动词(如“死”)与“咧”的搭配最为稳固,表示“前状的结束”和“现状的开始”同时发生,后者为语用推理义,更凸显.具有持续义动词(如“写”)与“咧”搭配后,凸显持续动作的结束,同时也有对现状产生影响的语用推理义.瞬间发生类动词(如“咳嗽”)一般排斥和“咧”连用,由于其很难产生影响现状的语用推理义.具有量变特征的状态词在关中方言以至汉语中都可以和完成体标记连用,却不能与进行体连用.“咧”兼表时和情态,但不是主要功能.“咧”和“来”具有一定的对立互补性,主要体现是是否对“现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又来了”除了可以用为动词短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发生之外,还可以用为表示责怨义的话语标记。话语标记“又来了”的组合较早出现于明末,其中的“来”是一个代动词,而不是行为动词。“又来了”虚化的动因有三个:(1)句法动因——结构压缩;(2)语义动因——概指义的主观化;(3)语用动因——降低面子威胁。“又来了”的语用功能有三个:行域层面的责怨;知域层面的否定;言域层面的劝谏。  相似文献   

18.
“连”最初指古代人拉的车子,由此引申为“连属”,是为动词。唐宋时期,介词“连”具有“包括”、“包含”、“跟……一起”、“带着”等意义,动词性仍较强。从宋代起,“连”具有了表示强调的意思,演化为介词。介词“连”由具有“合、连及”义的动词“连”虚化而来。  相似文献   

19.
副词“保不住”由能性述补结构“保住”的否定式演变而来。“保不住”连用最早始于明代的《剪灯新话》中,但数量很少,清中期“保不住”连用的用例增多,并发展出动词和副词的用法。动词用法的“保不住”的形成源于线性序列上的紧邻、高频的使用以及“保”和“住”较低的动词义特征。副词用法的“保不住”在动词用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中句法位置的改变,双重否定的句法环境在其语法化和情态义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历时角度探讨“说不定”的语法化过程。它经历了可分离式动补组合、动补短语和评注性副词三个阶段,其意义逐步虚化,由具体的动作义演变到认知情态义,最终表示说话者对事件、命题的主观认识、评价和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