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采访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采集到报道所需要的新闻素材.怎样才能把这些素材从采访对象的口中“挖”出来,这既是一种本事,也是一门艺术.那么,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年轻记者,该在哪些方面进行必要的尝试或多做一些努力呢?  相似文献   

2.
《反光镜》编者:今年寒假一开始,我家里的各种音响设备就热闹了起来,频频传出类似“难以抗拒你的容颜”、“如果这是我爱你最好的距离”,“睡梦中的人不了解我的爱,我不原谅你的美”、“我走过城市,心中没了方向;我走过山岗,心中一片荒凉”等歌词,难道我的那个上初中的孩子,就听这样的歌?那些与他年纪相仿的孩子们也都听这些歌吗?他们是怎样接触上这些歌的、有没有听过我们曾经听过的好歌?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在亲朋好友的子女  相似文献   

3.
在电视上看到一台中秋诗歌朗诵晚会,诵诗者都是一些头顶“著名艺术家”头衔的人物,朗诵涉及到的也是古今以“月”为主题的名篇,我便把频道锁定了。 唉!这些“著名艺术家”呀!你让我说他们什么好呢?当我看到北京人艺的老演员苏民在朗诵一首吟月的古诗时,我瞬间想到的还是一个人都不愿再提的老问题:关于演员的文化素质——而这个问题是过去“老一辈艺术家”们经常数落年轻演员时爱谈的话题。北京人艺是类似于“国家话剧院”的地方吧?苏民也算北京人艺中的著名演员吧?但我所看到的那个他不具备把一首完整的诗前后读顺的能  相似文献   

4.
我是个写儿童诗的,不是研究儿童诗的,儿童诗的理论和作法,我都不懂。好在大家也只是要写儿童诗,我就大胆地来“自说自话”,说几句自己写儿童诗的点滴体会,供参考。错了,请批评。一什么是儿童诗?一句话,儿童诗是诗,是专门为儿童写的诗。  相似文献   

5.
摩罗是笔名,取自鲁迅先生的《摩罗诗力说》。“摩罗”这个词出自梵语,意思是恶魔。而最早被冠以这个称号的文人,则是以拜伦为代表的英国浪漫派诗人们。而今,一名中国青年自己把自己叫做“摩罗”,显然不是无意为之。在他的《中国文人》一文中,他这样解释自己使用“摩罗”这个笔名的原因:“我可以没有恩宠没有地位,可以没有名气没有桂冠,但我决不可以没有自我,决不可以没有独立人格。我一定要把自己与中国文人区别开来,与一切中国奴隶区别开来。倘若  相似文献   

6.
一直不愿回母校,虽然离报社很近又是一处很美的校园。低年级学生中有许多老相识,想当年没少在一块咬了“文”,嚼了“诗”,不乏风发意气、高远志向。如今这些被称作“文学青年”的学子风采依旧,有几位已颇有建树,而如愿以偿做了日报编辑的我实在是相形见绌了。某一日一个暖暖的黄昏,被一位爬山归来的“小师弟”迎面撞上。一阵寒暄过后,旧话重提:还写诗不?散文诗呢?再  相似文献   

7.
思想性第一     
去年在乌鲁木齐开会的时候,《武汉晚报》准备复刊,要我写一篇文章。我借杜甫的《春夜喜雨》写了一篇短文,今天再从这里讲这首诗的前四句,可以用来比喻一张好晚报的特点,最重要的是两句:“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今天我想再强调一下,这个“雨”是什么?我想把它解释  相似文献   

8.
目前媒体的风险管理现状如何?有没有专门的风险管理制度?比较重视哪些方面的风险?媒体人对风险管理如何认知?本刊在问卷星网站发布问卷,进行了一个小型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51份.调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9.
最近从友人处提到了一本《千家诗》。这本诗选我儿时只看见过,却没有读过.这次我从头至尾浏览了一遍,发现有署名司马光的一首绝句《客中初夏》,其末句云:“惟有葵花向日倾,”我一下发蒙了.前些日子我还在《闲话》中说宋人不可能看见向日葵。司马光的诗不是要打我的耳光么?急忙找来《四部丛刊》的影印绍兴本《温国文正司马光文集》,一查,没有发现这首诗。我就怀疑它是明  相似文献   

10.
讲求报纸版面的审美效果,是办报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 报纸版面的审美效果包括哪些方面呢?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本质美(内容美),二是形态美(形式美)。所谓本质美,是指版面的内容而言的。内容美是报纸版面美的灵魂,没有内容美,即使形式美——版面的形式凛亮、鲜艳,也是没有生命力的。版面的内容美,是编辑人员理论水平、政策水平的反映。编  相似文献   

11.
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诗电影”就作为电影的一种风格样式在无声片时代出现,但仅仅只是着眼于节奏与诗的类似。紧接着,前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接过了“诗电影”的大旗,创造出了“杂耍蒙太奇”,但也仅限于在镜头的隐喻上与诗相似。时至近二十年,诗电影才在世界影坛崛起并独树一帜,成为一种崭新的电影模式,不仅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写意性,而且更有其诗一般的含蓄美、净化美和意境美。诗也好,电影也罢,尽管他们不属于同一艺术范畴,它们仍然能相伴相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以为蒙太奇才是它们携手并肩的“月下老人”。  相似文献   

12.
邻人的花园(九) 《第一次亲密接触》的作者是理科生,小说我看完就忘了,但开头那首诗就觉得十分别致:“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能买一栋房子。/我有一千万吗?没有。/所以我仍然没有房子……”别致在哪里?不就是“长得”像几何学的证明题吗!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说,诗比历史还真实.一开始,我不理解这个外国老头的话.诗怎么还能比历史更真呢?谈到诗,通常都会说“诗情画意”,而谈到历史肯定是“历史史实”.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东西,一个写意,一个写实. 读杜甫的诗,让我理解了亚里士多德的话.  相似文献   

14.
骨笛、礼乐、乐府、舆服、蕤宾等名词和概念,曾令我头疼,可以说我从中学到大学的古代音乐史学习是“一笔糊涂账”,为什么呢?因为书本里并没有对“古代音乐史”的专业词条,进行详细深入的解释和定义,也没有文献资料可以参考,理解上的偏差最终造成了我学成了“一笔糊涂账”.  相似文献   

15.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语出《论语·学而篇》。此章全文是:“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孔子。识,音zhí,记住。何有于我哉,“何有”在古代是一常用语,在不同场合表示不同意义。如《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的“何有”,便是“有什么”的意思。此章表现孔子勤学善教、虚怀着谷的谦逊态度。意思是“[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不知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也有人说,《论语》中的“何有”,都是“不雅之辞”。若此,末句的意思便是“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这与孔子谦逊的态度不类。“学而  相似文献   

16.
有了一系列的“?”,又找到了打开话匣子的钥匙,一般地说,采访要进行下去是没啥大问题的.但是,如果遇到难度较大的采访任务,要采访得深入、细致,挖掘出人物内心的“矿藏”,还要善于把“提问”变成“交谈”. 一次,我采访长期坚持在海岛工作同志的事迹.这位同志愿意谈,话匣子很快就打开了.我把头脑中装着的一长串“?”一个个往外拎,采访进行得挺顺利。可是事后发现,谈得确实不少(?)但都很一般,连有特点的语言也没有.那次稿子没有写好。  相似文献   

17.
解放后,我翻阅过一些古诗词(以下简称诗)的选读本,受益甚多。但是,对于新的标点,却常有程度不同的意见。简单说来便是:有些标点太繁琐,一气呵成的几句诗,却在其中加了大量? !;:“”、——等符号。这些符号把活生生的一首诗或一句诗,硬拆成一堆互不关联的零件。这样,哪里还有诗味,还能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趣味和艺术欣赏水平呢?标点者固然有似庖丁解牛,做到了目无全牛,哗哗哗几刀就把一条牛解剖的躯体不全了,但读  相似文献   

18.
新闻要真、短,快、活、强,也需要美,这似乎已得到新闻界的公认。现在有不少人呼吁,建立新闻美学,这是很好的建议。那么,什么是新闻美?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本文想作一些探讨。新闻美的核心——事实美新闻美,首先表现于被报道事实的美。新闻是用事实说话.如果事实不美,那么新闻美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认为,新闻美的核心是事实、内容、材料。请看《追求——记社会主义实干家、优秀知识分子栾茀》稿中感人的一段: 1971年的大年初一,漫天大雪,赵家老老小小  相似文献   

19.
俄国大诗人曼德尔施塔姆在其名作《沉默》一诗中说,“词啊,请回到音乐中去”……。这是一句并不突兀独立的诗行,因为此段诗中的内容一直在呼唤着音乐。“她暂时还没有诞生,/她就是音乐,就是词”,“但愿我的双唇能够/获得那初始的哑音”/。诗中之“她”是谁?是缪司,是诗神,自不待言——实际上,是曼德尔施塔姆对于诗之产生孕育时一种音调之没有发生——即将发生时,孕育与酝酿于胸的一种节奏感,旋律感  相似文献   

20.
新闻不是低质量易碎易耗品,没有任何理由草率从事,粗制滥造,而应当如李普曼所说:“即使写街上发生的一起火灾,也要像写诗那样精雕细琢”。新闻要有诗意美。谓新闻的诗意美就是说新闻作品要具有诗的凝练,诗的意境,诗的情趣,诗的韵味。诗意美来自诗思维。有“情景记者”之称的作家、《人民日报》记者白夜在《给青年记者的信》中,强调记者在描述事实时,应当效法我国的伟大历史家,也可以说伟大的记者——如太史公撰《史记》、范晔著《后汉书》那样,赋予文章以散文思维,赋予诗思维,赋予意境。他说:“新闻领域的意境的创造或加工,同纯文学作品不同,不是离开真实材料就可以完成的。它要求在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