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感意象是文艺作品中通过通感所产生的意象.所谓通感意象的“间体”结构,是指这种意象在存在方式上介乎于其他存在物之间.通感意象的“间体”特征包括两层内涵:第一层是指通感意象介乎于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之间;第二层是指通感意象介乎于其他意象之间,具有某种“意象间性”.前者是一切意象的共同特征,后者则是通感意象的特定属性.通感意象之所以具有这种“间体”特征,是因为它是一种意向对象,是创作主体意向性活动的产物.这种意向性活动,既发生在主体与客体之间,也发生在各种感知经验之间,由此产生了通感意象的独特本质.  相似文献   

2.
通感作为一种认知模式,其从低级感觉向较高级感觉移动的方向性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认可,然而以定量及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分析发现广告语篇中的通感感觉存在着大量的逆向移动。概念整合理论的多空间映射对通感逆向移动及语篇连贯的在线构建过程具有强大的阐释力。应用概念整合理论揭示逆向通感语篇中意义连贯的动态构建,有助于广告接受者更好地理解广告语篇中的逆向通感,可以使广告策划者了解逆向通感的语篇连贯规律,从而丰富广告创作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有学者将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运用到通感的研究中。作者探讨了认知语言学对通感的阐释在如下三个方面的不足:1)通感的动因问题,2)通感形容词的词义问题,3)通感的认知机制与意义建构问题,以期望大家能够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通感的生成得到了语义学和语法学众多研究成果的支持.广义修辞学理论显示:语义及语法层面的通感研究仍有可深化的空间,似可在对通感技巧解释的基础上,补之以修辞诗学和修辞哲学阐释,从功能上拓展通感的阐释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概念整合理论中的投射映射机制对语篇的衔接进行阐释,强调在非一般的直陈语篇中,投射映射对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有着较强的阐释力。笔者分别从蕴涵式的、突显式的以及层推式的衔接模式入手,阐述投射映射在几种衔接模式中所形成的动态衔接过程。  相似文献   

6.
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及隐喻认知模式,对通感形容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阐释,并从中探讨通感形容词词义引申的规律。结果表明:通感形容词的词义以原型义项为中心,以意象图式为基础,一方面通过通感隐喻映射到其它感官领域;另一方面,通过隐喻从感官领域投射到其它领域。同时还探讨了通感的规律和原理以及通感与隐喻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通感是人类认知领域中复杂的心理认知现象之一。研究探讨通感的形成机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揭示通感的基本认知规律。以心理空间理论以及后续发展的概念整合理论为依据,研究探讨了某一感觉特征在心理空间是如何进行相互投射,各项信息在合成空间中的创层结构中怎样进行组合、完善和扩展。这一感觉同另一种或多种感觉的相互连通造成了词语表达的语义变化以及新的意义的产生,由此揭示出通感的形成机理及其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8.
从认知的角度来讲,隐喻性的认知思维是存在于通感之中的一种认知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重要方法。文章从认知的角度,通过对卫夫人《笔阵图》进行分析,旨在对我国博雅、精深的书法及书论作一种阐释,从而体现出通感隐喻的特征及其强烈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9.
通感作为一种人类共有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在人类认知过程中通过和语言的结合会呈现出不同的通感意象。研究发现汉英通感的认知结构共性多于差异,语言选择条件的限制是由本体喻体各自拥有的语义特征和人类的认知经验所决定的。作为隐喻性认知的通感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能将生理、心理、情感和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生成多维感知和立体审美的语言意象。  相似文献   

10.
以联觉来解释艺术通感往往把其与病态的幻觉混为一谈,并最终可能把艺术通感等同于一种变态或病态心理.提出以统觉解释艺术通感,提出审美统觉的概念,并将其与一般统觉进行区分.在此基础上尝试对艺术通感下定义.  相似文献   

11.
唐诗代表了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具有韵律和谐、节奏鲜明的特点,常用比喻、讽刺、通感等多种修辞,是思想感情、意境形象、音韵节奏、风格和神韵的结合体。这些特点使其得以经久不衰,同时,也造成了翻译的难度。唐诗中大量通感语句的使用就是翻译的一大难题。文章介绍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以及唐诗中通感的运用,对英汉通感进行了简单的比较,试图找出通感语句的翻译方法,从而解决唐诗难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认知视角看,通感是一种认知模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手段和工具。通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宋词中的通感用法极为广泛。试以《宋词三百首》为研究文本,在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通过定量定性研究方法,对宋词通感中不同感觉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行了分析,概括了宋词通感隐喻的映射模型。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宋词通感中感觉迁移的总体趋势遵循从较低级、简单感官向较高级、复杂感官迁移的规律;宋词通感与英语存在不同的地方,其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投射关系既有单向的,也有双向的。  相似文献   

13.
试论通感与比喻的兼用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感与比喻的兼用有着较高的美学描绘功能,它同时具备通感和比喻两种辞格的结构特点,构成它的心理基础是联觉和联想,它的语言形式主要有单句形式、复句形式、句群形式等。  相似文献   

14.
各种辞格的综合运用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以往在对通感格的研究中,对借助比喻的形式而将各种感觉沟通的所谓比喻式通感说得比较多,而与其他辞格兼用的通感格似乎关注不够,如比拟和通感兼用也会产生非常奇妙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通感作为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和表现手法.在文艺创作和审美欣赏中被大量运用.文章从通感的发展、通感产生的主客观因素着手,结合通感实际运用的例子,探讨了通感在艺术体验中的作用及意义.认为研究通感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17.
<秋颂>是英国诗人济慈六大颂歌中最后的一首,但往往得到的评价最高,其原因除了诗人别出心裁地歌颂秋天之外,还应联系到济慈对诗歌"想象力"的重视和他在写作中对"通感"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联觉是人脑天生的一项特殊功能,它主要发生在生理层,主要是生理学或脑科学研究的对象;移觉主要是指人的实时心理出现的跨感官刺激——反应现象。它是人类后天社会心理的感觉自发行为,主要发生在心理层,属于心理学研究的领域;通感是人类言语行为的自觉建构,它主要发生在语言层。通感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主要包括生理联觉、心理移觉和语言通感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19.
投射测验作为一种测验技术出现之初即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随着心理测验的发展,投射测验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的质疑。通过介绍投射测验的主要理论及对投射测验的发展回顾。对投射测验的发展前景做一瞻望。  相似文献   

20.
李贺与波德莱尔,作为两个民族不同时代的杰出抒情诗人,一个被余光中先生认为是一千多年前的一位象征派、意象派的极具现代性的诗人,一个在一般意义上被视为西方现代象征派诗歌的鼻祖.他们在人生经历上有着相似性,在诗歌创作手法上也表现出某种一致性.这绝非偶然,而是文学艺术创作规律作用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