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林业“三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是国家林业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和建设现代林业的客观要求提出来的,把“生态”引入文化领域,并向更多的社会文化领域渗透,渐进融入人们的决策思想和发展战略,以此来改变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生态文艺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的一枝独秀,必将成为建设现代林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合和:中华文化精神之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离开“合和”这一范畴,就无法讨论中华文化。“合和”的本体义与价值义构成了中华文化精神之元。合和文化孕育出了早期的那个会理论研究、会发展生产、会发明创造的文明而先进的中华民族。专制文化取代合和文化,使中华民族由先进变成了落后、由强大变成了弱大,因此,探讨合和文化的起源、发展、应用、遭受破坏等问题,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也许是有益的。一 合和文化的起源“合和”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其本体义最早出现在《周易》乾卦卦辞中。乾卦的卦辞是:元、亨、利、贞。《周易·乾文言》称这四个字为“君子四德”。“乾文言”对“君子四德”…  相似文献   

3.
《职业圈》2010,(7):36-37
杨惠妍首次闯入公众的视野,是在《福布斯》亚洲版2007年中国富豪榜上,她第一次登上了中国首富的宝座。而后,她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线却是因为《新财富》杂志发布的2009年“新财富500富人榜”:杨惠妍以160.3亿元位列第四,并以财富蒸发638.3亿元位列“财富蒸发榜”的榜首。  相似文献   

4.
《文化学刊》2011,(2):189-189
叶皓在《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撰文指出,文化与经济密不可分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对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一直存在很多误区,典型的就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理念,指导了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城市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工作。十七大以后,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地位的逐步确立,标志着社会发展理念的日趋成熟。美国哈佛大学曾召开过一次题为“经济时代的文化责任”的国际研讨会得出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5.
《文化交流》2006,(1):82
2005年12月18日,一套收录全套大龙票、小龙票、蟠龙票等在内的国宝文物邮集——中华龙邮》在浙江省图书馆举行首发仪式。为纪念中国邮政开办110周年,在神舟6号飞船搭载“大龙、小龙、蟠龙”邮票成功飞天后,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印刷了《中华龙邮》首次向全球限量发行,经国内外公证机关公证,全球仅限量发售300套。集邮爱好者和文物收藏者可到浙江省图书馆二楼贵宾厅发行中心一睹“大龙”风采。邮品将由浙江省图书馆发行中心接受订购。据了解,这套邮集是一次国宝级文物邮品的大展鉴,由清代卷、民国解放区卷和新中国卷组成,汇聚了168枚旷世罕见的…  相似文献   

6.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明珠,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在社会发展、政治制度、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诗经》中的婚姻爱情是它的"精华",所占篇幅多,其描绘的婚姻爱情包括婚姻观、爱情观和价值观等文化内容,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本文将对《诗经》所处时代的婚姻制度和爱情观念进行介绍,从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角度分析和探讨婚姻爱情诗,从而准确地了解和把握《诗经》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文化学刊》2011,(3):143-143
蒋原伦、郑建丽在《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0期撰文指出大众文化是在多重因素结合下出现的新型文化,特别是其与新媒介结缘,人们常常称之为媒介文化;由于其经济因,人们也称之为消费文化;又因为其社会因,人们还称之为流行文化。  相似文献   

8.
“析理居正,唯素心乎”是《文心雕龙·史传》篇的核心精神。史家的主观意志在历史书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刘勰在《史传》中认为史家的历史书写应遵循“春秋笔法”的褒贬标准,坚持“务信弃奇”的书写原则。体现出他对史家内在道德品质的重视,这正是儒家道德观的体现,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对《文心雕龙·史传》及其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现代性考量:儒家道德观的“内圣外王”及仁德等思想,对现代学术风气及社会道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以《文心雕龙》的日韩传播为例,在东亚儒家文化圈内,发掘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开展文化外交。同时,应该理性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结合现实做到取精华、去糟粕;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坚定文化自信,警惕破坏因素。  相似文献   

9.
《文化学刊》2012,(6):141-141
董金权在《中华遗产》2008年第5期撰文指出,在节日生活中激活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关键是要改变人们参与传统节日的模式。家庭作为社会纽带联结人们的功能在逐步减弱,而职业共同体成为现代社会整合的基础。我们可以因时代而变,把传统的血缘共同体节日习俗与现代业缘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把原来在血缘共同体内部的节日习俗与伦理仪式通过现代手段运作,变成业缘共同体内部人人可以平等参与的集体狂欢仪式:将传统节日文化与各类业缘组织内部的大众文化(如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进行“对接”,从而实现传统节日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得以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吉林森工集团有13户紧密层企业和10个核心层企业,员工13万人,总资产54.2亿元,是从事森林采伐、森林培育、林产加工、木材及制品经营销售的特大型专业集团。近年来,集团党委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指针,以企业文化为支撑点,成立了“吉林森工企业文化协会”,组织专人制定《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意见》,秉承“有限资源,无限生机”的经营理念,发挥“创业、创新、创牌、  相似文献   

11.
刘慧 《文化交流》2004,(2):37-40
民间收藏——传承历史文化的高雅活动1月11日,由浙江省博物馆等举办的“家有宝藏——浙江民间收藏十大珍品”在杭州揭晓。由青铜器鉴定专家马承源、瓷器鉴定专家耿宝昌、玉器鉴定专家杨伯达、书画鉴定专家杨臣彬、杂项器物鉴定专家李久芳5位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以及苏富比香港分公司中国书画部资深顾问黄君实组成的鉴定小组,在对众多的民间藏品进行认真的筛选后,评选出了“十大珍品”。这“十大珍品”是:元《王渊喜鹊鹌鹑图轴》、沙孟海行书《书谱》册、晚商《兽面纹铜鼎》、东汉《重列神人车马画像镜》、清中期《白玉光素碗》、清乾隆…  相似文献   

12.
张云龙 《职业圈》2014,(10):34-35
《现代企业文化》:怎样来定义“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从产生到走红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意义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老乡心理是中国当代一个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对这一本土化课题的研究,是顺应中国跨区域人口流动的现实提出的。《中国区域跨文化心理学: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是一部涉及中国区域文化背景下人们心理发展变化的著作,本文仅透过其中“老乡心理”这一独特视角对其进行了一个微观解读。通过相关概念的引介,着重讨论了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为什么中国人独有的“老乡心理”会成为个人在异乡时维系个人情感的纽带,以及“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背后深层次的文化社会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文化力”这个名词近年来出现在理论学术界,这是和贾春峰的研究分不开的。他在1992年提出了这个研究课题,十几年来已先后出版了《文化力》《文化力观》《企业力》《文化力启动经济力》及《“文化力”制胜——21世纪企业全球化战略》论集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后,贾春峰于1993年10月26日在《经济日报》上发表  相似文献   

15.
张玉霞 《职业圈》2011,(18):157-158
关于目标置换的研究,最初是[美]W·RichardScott在《组织理论》的“组织病理学”中简介了手段代替目标的理论。Scott指出“目标替换并只限于组织范围内,而是广泛分布在现代社会中。它和社会结构的分化以及文化系统的精细化是等同的。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原来被当成手段的行为本身就变成目的……”  相似文献   

16.
《文化学刊》2012,(6):154-154
李萌在《社会科学报》2008年4月10日撰文指出,利用法定化这一契机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科学、有效的重构与再创造,同时立足于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从"文化资源管理"的专业视角,对清明节等传统节日这类"文化资源富矿",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符合时代特征的全面挖掘、再创造和再生产,是传统节日文化有机“长入”今日社会生活的关键。唯有如此,传统节日文化才能呈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而正是在这种对传统文化遗产反复“咀嚼”与“品味”的过程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创造的因子。  相似文献   

17.
刘晓春 《文化学刊》2009,(2):163-163
刘晓春在《学术研究》2008年第2期撰文指出:从“原生态”一词由发明到流行、乃至成为大众想象的本真的非物质文化代名词这一生产过程可以发现,原生态实际上是一个大众文化的符号,是大众文化制造出来的神话。长期以来,人们逐渐遗忘或者抛弃民俗文化,因为它们是以现代化的对立面出现的,是“落后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2011年对中国文化发展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文化建设,作出了把文化建设作为支柱产业来重视抓好的大会《决议》,以此为指导又出台了我们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规划《纲要》。这对推动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建成文化强国,必将发挥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我们企业学习《决议》和《纲要》后也深受鼓舞和砥砺,试就企业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及相关建议,谈一点思考认识体会。  相似文献   

19.
《文化学刊》2010,(4):190-191
呼唤"绿色文化"张贻元在2010年4月13日发表的《呼唤"绿色文化"》的博文中指出,为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积极建构"绿色文化",即引导人们坚持"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关于目标置换的研究,最初是[美]W·RichardScott在《组织理论》的“组织病理学”中简介了手段代替目标的理论。Scott指出“目标替换并只限于组织范围内,而是广泛分布在现代社会中。它和社会结构的分化以及文化系统的精细化是等同的。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原来被当成手段的行为本身就变成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