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承担了一次公开课教学的任务。我要上的课文是宋学孟的《柳叶儿》。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不仅写得好,内容也感人。为了让学生体会柳叶儿的“苦中带涩”的味道,我特意叫几位学生摘了些柳叶儿,打算上课时让学生亲口尝尝,以加深他们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2.
当代作家宋学孟的散文《柳叶儿》,编排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童年趣事"单元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类带有忆苦思甜性质的课文已是凤毛麟角,由此也可以看出编者的良苦用心.《柳叶儿》一课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丰富情感,滋补精神之钙.然而,在与不少同仁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现在的中学生往往关注一个八岁孩子在饥荒年代的"最乐",却感受不到快乐背后的贫困、危险、心酸、亲情,更不容易体会作者"苦"与"涩"的特殊情感.要改变这一状况,对《柳叶儿》的研读与教学要加强以下几点:1.读出"我"清早抢柳叶儿之苦在当前这个电视可以"把我们自己娱乐死"(美国文化传播学家波兹曼语)的时代,中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娱乐精神有余,悲天悯人情怀不足.在上《柳叶儿》一课中,我们发现,同样写"我"爬高树,许多同学更多关注的是第8节"我"爬树的技巧如何娴熟,在高树上"弹过来,摆过去"如何惊险,而对第10节"我"大清早爬高树去抢柳叶儿一事则没有多大兴趣,甚至根本没有兴趣.诚然,第8节中的"我"是最乐的.面对一棵高树,没人能爬上去,而"我"一下子就爬到最高点,在竞胜中得到了快感;在空中摇来晃去,惹得众人惊慌、喊叫,产生了炫耀之乐."得意洋洋""美滋滋"两个短语,更是直截了当地表达了"我"的快乐心理.可以说,"我"简直就是汤姆·索亚第二!然而,我们只要细想想,就会发现这种快乐一方面反衬了童年生活的无趣,只能爬树取乐;另一方面,这种快乐中又带着极大的危险.  相似文献   

3.
正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这就是著名的杠杆原理。而我想说:"给我一个抓手,我就能让课堂成为学生生长的殿堂!"一、给教学流程一个抓手,让课堂富有效益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上有一篇叙事散文《柳叶儿》,为了将了解课文内容、品读文章语言、理解作者情感有机地串联起来,我在授课时设计出了一棵"缘分树":一根倒挂的柳枝,四片柳叶分别对应"结识时间""结识原因""对其感  相似文献   

4.
谢翠兰 《语文知识》2014,(11):34-35
一般来说:读者与作者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对于初中的语文教学而言,尤其如此。宋学孟先生的《柳叶儿》一文作于1988年,描写的则是过来人都知道的“那一年”。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那一年”已经是一个无法触摸的年代。作者回忆柳叶儿,有着明显的忆苦中乐的意思,而要想让学生“读出柳叶儿的苦涩”,需要教师精耕细作。  相似文献   

5.
饥饿是伴随人类生命和历史全过程的一种现象,也是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的一个主题和意象.可惜的是,这个主题离中学语文教材一直比较远.所以,当代作家宋学孟以饥饿年代为写作背景的<柳叶儿>入选初中课本让人眼前一亮.而这篇散文又被安排在了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童年趣事"单元中,我以为编者实在是用心良苦.  相似文献   

6.
教学《柳叶儿》,要引导学生读出不一样的童年、不一样的叙事.尽管那时物质极度贫乏,甚至挨饿,但八岁的“我”,快乐是真实的、满满的,真所谓“痛并快乐着”.《柳叶儿》独特的点面结合的叙事同时也为我们的写作训练提供了极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7.
品读宋学孟的《柳叶儿》时,我对那个特殊的岁月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作者在那个饥荒的岁月里,留下了难忘的回忆,回忆中浸透着特别的情感。为了让学生能进入到那种特别的情境中,为了让学生区别本文的柳叶和以往文人墨客眼中柳叶的不同。教学本文时,首先是营造一种氛围,通过播放图片,对比中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自然地导入文本。  相似文献   

8.
又是柳叶儿抽芽的季节了。每当看到那一片片打着细卷儿,在暖和的阳光里慢慢舒展的柳叶儿时,我总忍不住要伸手去摘一片来,放在嘴里嚼着,慢慢品尝一番那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柳叶儿救过我的命。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  相似文献   

9.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柳叶儿》是旅美作家宋学孟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散文。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因为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严重饥荒而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辛酸往事,抒写了对柳叶儿特殊的感情。  相似文献   

10.
正2013年3月23日,笔者在第三届全国中学语文名师成长课堂展示研讨会上,观摩了刘恩樵老师的研讨课《柳叶儿》。这节课的基本流程如下:(1)教师朗读文本,学生听读。(2)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话题——"你觉得,在《柳叶儿》中作者对‘那年月’有着怎样的感受呢",课堂得出结论——"文本中的‘苦’、‘乐’、‘涩’可以概括作者对‘那年月’的感受"。(3)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活动一:引  相似文献   

11.
老歌     
5月1日清晨,当第一丝亮光刚刚从水平线上露出时,爸爸、妈妈和我就驱车飞驰在高速公路上。我们从苏州赶往好几百里外的新沂老家看望奶奶。奶奶今年80高龄了,前几年,老人家因病半身瘫痪,行动很不方便。这几年,我们全家都在国外,没有机会常回去看看。为了给奶奶过80岁生日,妈妈特地准备了许多有苏州特色的小点心。爸爸却说:“有一样礼物,准能让奶奶高兴……”是什么呢?我催爸爸快说出来。爸爸清了清嗓子,轻轻地哼出了一段曲调:“杨柳叶儿青,杨柳叶儿长……”接着,妈妈也跟着哼了起来。爸爸告诉我,这是奶奶最喜欢的一首歌,爸爸…  相似文献   

12.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源于学生多彩生活中的感悟识字思维也必然是丰富的. 在一次教学中,当我举起识字卡片,让学生认读"休息"的"休"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有一次我去公园玩,累了,就倚着一棵树歇息,此时的我和树相依"造型",多像这个"休息"的"休"呀!孩子天真的话语,让这个会意字惟妙惟肖,更让全班学生记住了这个字.  相似文献   

13.
一、让学生争当"小老师",做个好学生 学习<燕子>时,学生说:假如我是作者,我要写燕子的外形和飞行.学习这一课,我觉得应该把书读熟背会,要喜欢上燕子.在学习生字词时,学生说:让我来告诉你吧,"偶尔"的意思是……我来考考王艺同学:"生趣"的意思是什么?我想请教朱真宇同学:"小圆晕"是什么?朗读第三自然段,学生说:我还想读这一自然段.有的说:朱楚妍同学"还有"这个词读得好,换气时,语气也调整得轻快了.有的说:老师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最后四个字一日气读出来,读得好.对学生的精彩发言,我情不自禁地带头鼓掌.  相似文献   

14.
刘静 《生活教育》2008,(10):38-38
春节后一天.九八届毕业的几个学生来看我。我觉得很意外、又很惊喜,心中还有几许的欣慰。意外、惊喜。因为来的几个学生上学时成绩并不好.不曾走进高等学府.所以我也就没有"功劳"可言.不值得他们来谢;让我欣慰的是这些当年的"差"学生.过了这么多年.还记得当年临时的班主任(初三一年),这让我着实有些激动。之后的交谈.让我想起了当年的一幕幕。  相似文献   

15.
本学期的听课调研中,当我有幸听了全国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执教的观摩课"搭配"后,心中一震,豁然开朗.课堂上,吴老师引导学生从乱到全,从随意搭配到连线,最后到列式计算,让学生经历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数学味浓厚.特别是吴老师的一句"这节课难道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六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不是的,是要让学生学会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激起了我的共鸣,引发了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一、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 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常常就地取材进行实验,目的是让学生都"动"起来.我带领学生收集材料并自制实验仪器做实验.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我们学校校园里有许多三角梅花,花瓣容易掉.满地都是.于是.我要求学生收集花瓣,将花瓣放在一次性的杯子中捣烂:然后倒进蒸馏水,搅拌、静置;倒出上层溶液,测定其酸碱性.  相似文献   

17.
让生命在课堂自由生长,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鉴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应该用生命的眼光看待小学数学教学,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力. 一、张扬学生个性,创设富有情趣的课堂氛围 从生命的视角看,课堂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应当关注学生的生存状况(现在时态),让学生享受学习、享受生活.例如,在教学"分一分"时,我准备了几种蔬菜和水果,目的是让学生按蔬菜和水果分成两盆,或者按不同颜色分成两类.但是,看着那高高举起、不停向我舞动的小手,望着那一双双充满自信的、急不可耐的眼睛,我甩掉了扼制学生自由思想的"标准答案".让学生按他们的想法尽情地分下去.结果不仅让我吃惊,更让我感动:学生不但能按蔬菜、水果以及颜色进行分类,还能按有叶和无叶分类,按有刺和无刺分类……还有一个学生说:"我按我喜欢吃的和不喜欢吃的来分类."自然,这位学生获得了一个他最喜欢吃的水果.  相似文献   

18.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需要"是最直接的动力,让学生处于"老师要我学"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产生莫大的兴趣.为了让孩子们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将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享受,教师必须巧花心思,从各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19.
一、精心布置实验室,让学生感受科学氛围 1.悬挂科学家画像,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创造历程.可在实验室侧面的窄墙上贴科学家的画像和名言,并利用每节课课前3 min的时间轮流让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开展"我是科学家"、"我讲科学家故事"等活动.  相似文献   

20.
让每个学生都乐意举手发言,应当是"健康课堂"最基本的要求,但要达到这一要求并非易事. 现在所带的班级,我接手不久.平常上课提出一个问题,往往只有固定的三五名学生会主动回答,其余同学只是静静地听着,我知道他们不会举手,他们也知道我不会"为难"他们.这样的课堂形式,我和学生早已习惯,似乎达成了一种默契.然而"健康课堂"的感召,唤醒了我那份沉睡的责任感,让我意识到现在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分数.一天7节课,一节课40分钟,美好的童年时光,而大部分孩子是在沉默中度过.除了分数,他们还收获了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