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图书馆中外文图书的索书号,一般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文别号,说明该种图书属于哪种文别系统;其二是分类号,说明该书归属于《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哪一类目;其三是著者号,说明该书著者的某些属性。而中文图书,因为文种已定,因此它的索书号只有两项内容:第一项是分类号,其作用与上述所叙的相同。第二项是书次号。所谓书次号,就是同类图书的排列号。在我国,目前各图书馆在书次号问题上还没有取得统一步调,各馆所采用的方法各异,使用较多的有下列两种:  相似文献   

2.
ZSY书次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次号标准化是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之后,图书馆界又一急待解决的问题。图书馆界的同志一致希望能有一种较为理想的书次号作“标准”。为此很多人都在认真研究、探索,以求得一种较为满意、切合实用的书次号。笔者经过长期的探索,提出以著者、书名、页码组  相似文献   

3.
同类图书排列次序的编号,有以著者为依据的,即著者号;有以图书分编先后给号的即种次号。后者简单易行,为解决书次号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给人以很大的启发。编制著者号码表是一项相当精细的劳动。长期以来,为了编制一份合用的著者号码表,许多专家和图书馆工作者想出各种各样的办  相似文献   

4.
中文同类书书次号自动配置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理论上提出了采用汉字编码法与计算机相结合,在著录中文图书的同时自动产生一种以著者号为基本号的书次号系统.这种系统能适应任何分类法,有助于各类型图书馆实现书次号的标准化,同时实现中文图书处理自动化和网络化。  相似文献   

5.
书次号问题是我们从事图书分编工作人员天天碰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所谓书次号,就是同类图书的排列号。目前,各图书馆所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使用较多的有下列两种:一种是以种次号作书次号。其主要缺点是同类书中的彼此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仅仅表示它的进馆先后次序而已而不反映其他意义。另一种是自己馆内编制著者号,以著者号作书次号。其主要缺点是必需查表才能得到著者号,工作起来不大方便。  相似文献   

6.
同类书的排列有几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同类书排列的方法,除分类法中根据类目性质和读者的使用习惯有规定外,主要有三种,即按图书分编先后排(种次号);按该书的作者取号(著者号)和按图书的出版年代排。种次号排列法,号码短,简单易学、易排,取号的效率高。但排列溲有现律,不利于集中编目和标准化,而且不能集中同类同著者的不同著作。著者号排列法能够集中同类同著者的不同著作,便于全国统一编号,但团体著者不好取号。目前我国尚没有统一的著者号码表, 按出版年排列,有规律可循,便于统  相似文献   

7.
关于书次号问题,到底是采用种次号,还是著者号,目前争论很大。读了几篇文章,对我的启发很大,也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种次号和著者号是同类图书的两种排列方法,虽属几个号码者是加上一个文字的问题,但它关系到编目手续的繁简、取书排架的快慢、读者的宣传辅导工作,也关系到编目的统一化、标准化问题,不妨说也关系到发展中的图书馆事业。因此,种次号和著者号,谁个优,谁个劣,大有探讨的必要。我是赞同著者号的,我想强调一下著者号的优越,以供编目的同志在采用书次号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著者号优于种次号已成功图书馆界的共识。然而实际情况是,在目前全国图书情报机构中,采用种次号的约占80%,采用著者号的仅占10%左右。本文从剖析书次号认识的误区入手,探讨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著者号与种次号优势互补,长期共存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9.
也谈著者号与种次号孰优孰劣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著者号优于种次号已成为图书馆界的共识.然而实际情况是,在目前全国图书情报机构中,采用种次号的约占80%,采用著者号的仅占10%左右.本文从剖析书次号认识的误区入手,探讨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著者号与种次号优势互补,长期共存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一、同类书排列的意义和作用关于同类书排列的意义和作用,我国图书馆界一直认为 :图书分类法一般只把图书资料分到一定的程度为止,不可能分到个别的图书资料,具体到个别的一份图书资料,是由同类书排列来解决。同类书的排列是在图书分类的基础上 ,依据某种标准进行再区分并确定这些图书的先后次序。因此,同类书的排列是图书分类的延续和个别化;是解决同类图书的排架和同类款目的排列。把同类书的排列看作是图书分类的延续和个别化,这个提法值得商榷。既然已经是同类书,就没有必要再延续分类;如果有必要按其它标准再区分的话,应该是扩充图书分类法,而不应该用同类书排列来解决。图书分  相似文献   

11.
种次号功能延伸的尝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棠枝 《图书馆论坛》1995,(2):69-69,56
种次号功能延伸的尝试江棠枝(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图书馆)在同类图书的排列中,书次号的组织方法多种多样,还记采用的有汉语拼音著者号、书名四角号码、著者四角号码、标准书号、出版年代、种次号等等.它们各有自己的长处,也各有自己的下足,故全国目前尚无统一的书次...  相似文献   

12.
搞好藏书组织管理工作,以便更好地为四个现代化服务,是我们图书馆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在藏书组织工作中,所采用的藏书排列法是否得当,与典藏流通工作效率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我国图书馆对藏书进行组织管理,一般多以分类和著者字顺次序的方法来排检同类图书,排检图书的依据是图书的检索号码,著者号码是图书检索号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国内有些著者号码表在组号区分率方面还不够理想,因此,仍有进一步研究使之更加完善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中图法》同类书排列法杂谈邓福泉(抚顺石油学院)图书经分类以后,还必须对同类的不同著作做进一步区分,使同类书个别化,才能做到依号排架,按号取书。区分同类书的方法是在分类号后附加书次号。目前在图书界使用最为普遍的书次号当属著者号和种次号,也有个别图书馆...  相似文献   

14.
论书次号     
关于书次号的问题,我国图书馆界曾有过热烈的讨论。自《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出版后,不少图书馆在改用新法的同时采用了种次号。由于种次号本身存在一些缺点,因此采用的馆进行了若干改革,我馆(华南工学院图书馆)即是如此。有些问题我在《论书次号的改革》一文中己有论及这里不再赘述。为了使同类中同著者的著作  相似文献   

15.
机读目录环境下的书次号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书次号是排检同类图书的顺序号码。它使同类图书个别化,次第化,是图书分类的延续。在手检目录里,书次号是组织分类目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分类号完全相同的款目,采用不同的书次号组织目录,就可得到不同的排检效果。据不完全统计,关于书次号的编制方法共有7类25种之多。由于书次号的种类繁多,而且至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个比较理想的大家公认的书次号,所以,尽管分类法逐渐趋向统一,但各馆所采用的书次号仍然不尽相同,分类目录很难得到统一,书次号的标准化和统一问题作为文献工作标准化的重要一环,一度成为图书馆界讨论的热点。近年来,随着图书馆自动化的实现,资源共享逐步成为可能,标准化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图书馆实现网络化最基本的要求)摆到了议事日程,于是,用作排检同类图书的书次号的标准化和  相似文献   

16.
推荐一种简便易记的书次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荐一种简便易记的书次号周雪梅书次号标准化问题,是图书馆界一直讨论的一个问题。本文介绍一种有表但又可不查表的汉语拼音著者号作为书次号。这种方法简单、易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供同行们在工作中参考。对于西文和俄文图书的书次号,在我国的各个图书馆可以说已...  相似文献   

17.
一种实用的期刊次序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期刊的次序号与图书的书次号都是旨在进行同类书(刊)的排列,虽然,国家已经推出《通用汉语著者号码表》,但用这种书次号代替期刊的次序号有些牵强,因为图书有著者,简期刊则大都没有统一的作者或作者不明显、不固定,如果硬性照搬著者号码表的书次号,效果一定不理想。笔者经过研究和测算,提出了一种新的期刊次序号。  相似文献   

18.
项吉明同志在《图书馆杂志》1988年第4期《包兆龙图书馆中文图书的书次号》一文中,提出一种新的书次号:“种次——著者号”,即在同类书中,根据分编的先后次序,依图书著者分别给予“1”,“2”……不同的顺序号,此号是这类书某一著者的专用号码(即著者号);同一著  相似文献   

19.
我国对书次号问题的研究是很早的。建国以来,随着各种新分类法的问世,特别是《中图法》推行以来,对这个问题讨论日趋热烈。归纳起来各家推崇和现行的书次号主要有:著者号、种次号、著者种次号、年代号和书名号五种。通过争鸣,对五种书次号的优缺点已看得比较清楚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比较,总结出编制书次号的一些规律性东西,以便于改进、创新,尽快研制出理想的书次号方案来。本文就编制书次号的基本原则和如何改进书次号提出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20.
人物传记类图书著者号取号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物传记类图书的著者号取号问题是比较复杂的,它不仅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传记类目的设置有关,而且与传记图书的分类和排架有着直接关系,不能简单地采取《通用汉语著者号码表》中“人物传记以被传人取号”的规则,要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取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