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次教学 1.回忆、引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你们还记得什么叫三角形吗? 学生回忆: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教师强调: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接着教师呈现教材例3的情境图(如图1),引发学生思考。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就会得出走中间这条路是最近的。教师利用这个情境图,并借助于投影显示出上下两个三角形,并指着每一个三角形提出: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一时不知道说什么。  相似文献   

2.
"三角形三边关系"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中的第三课时.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该课时是在学生对三角形的特征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教材在编排时先安排了生活情境,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觉得从家到学校的三条路中走中间这条路最近,由此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接着教材呈现了三组纸条6、7、8,4、5、9,3、6、10.  相似文献   

3.
一、创设生活情境,揭示课题(课件出示:教师上班路线图)学校公园老师家国贸大厦321师:老师从家里出发到学校上班有三条路可以走,你认为老师走哪条路近呢?生1:我认为老师走第二条路近,因为第一条和第三条路都是弯的,只有第二条路是直的。生2:我也认为老师走第二条路近。师:是啊,弯来弯去的线总是比直的线要长。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连接老师家、公园和学校三个地方,接近一个什么图形?连接老师家、国贸大厦和学校这三个地方,又接近一个什么图形?生:三角形。师:老师走一、三两条路就好比走了三角形的两条边,而走第二条路好比走了三角形的…  相似文献   

4.
笔者最近观摩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三角形的特性”。在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后,老师让学生们画一个三角形。然后问:通过画三角形你发现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相似文献   

5.
曾辉 《湖北教育》2008,(3):48-49
以下是一位青年教师上《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的教学过程简介。案例(1)用多媒体课件做情境引入:姚明一步能跨3米吗?(提示:姚明身高2:26米,腿长约1.3米)用课件播放动画:小狗从两条路线吃骨头,哪条路最近? (2)学生动手探究。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情境引入.出示小免和小猴围篱笆的动画情境,猜猜看:哪种方法更牢固?为什么? 我们已经认识些四边形,那么三角形有哪些特性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2.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相似文献   

7.
一、创设生活情境,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教师上班路线图) 师:老师从家里出发到学校上班有三条路可以走,你认为老师走哪条路近呢?  相似文献   

8.
1生活场景倘若你要到某地去,是走最熟悉的路还是走最近的路?这真的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常常面临的情形是:走最熟悉的路,就有可能走些弯路,费时费力,成本消耗大,不合算;走最近的路,有可能是一条你不熟悉的路,你得先探寻这条最近  相似文献   

9.
案例描述一、呈现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1.出示下图,提问:从家到书店有几条路?走哪条路到书店比较近? 2.我们可以把这几个地点和路线看成一个什么图形呢? 3.导人:三角形是我们过去认识的图形,这里面还有很多数学问题呢。今天同学们要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来探索发现。二、动手操作,探索发现1.初步感知(1)如果任意给你三根小棒,把它们当作三条线段,一定能首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是小学数学第八册“三角形的认识”。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能按角的不同给三角形分类。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概括、探索未知和创造的能力。三、教学设计(一)联系生活,课前调查课前调查: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外形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投影展示: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2.播放录像师:接下来看老师收集到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录像资料。3.导入新课。师: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三)师生互动,引导探索1.三角形的意义(1)让学生用小棒围三角形。(提供的小棒有一组摆不成三角形。)(2)师生判断摆得是否正确。为什么有一个围不成?(3)师:你们认为围成三角形的小棒表示的线是线段、射线还是直线?(4)引导讨论:你认为怎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5)师生共同概括出三角形的意义。(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6)突出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围成”这三个词。(7...  相似文献   

11.
一、情境引入,设疑激趣课件展示:三条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的动画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师:老师刚才给每人发了两根小棒,想知道用它做什么吗?生:是用来做三角形的高的。生:是用来做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师:告诉大家,是用来围三角形的。生:两根小棒怎么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师:那你觉得几根小棒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生:应该用三根。师:应该用三根,大家已经看到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那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没有关系呢?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评析:上课伊始,课…  相似文献   

12.
缘起最近听一位教师在教学“求简单平均数”一节内容时,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师生谈话回顾“小马过河”的故事。媒体呈现:小马要过一条小河,这条小河的平均水深为100厘米。小马从哪一条路走,能过这条河?(注:小马的身高为120厘米)。线路一:线路二:学生围绕小马能否过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第一条路能过,第二条路不能过;有的说两条路都能过,第二条路深的地方小马跳一下就能过去;还有的说两条路都不能过,因为小马会陷在泥里的……学生在对过河方法的争论上,花了很长的时间,而对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数学内涵缺少关注。这一则与教师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一、创设情境 1.回忆平角有关知识 教师出示一个平角,引导学生说出有关平角的知识. 2.复习三角形有关知识 (1)师出示三角形卡片,组织学生说出有关三角形的知识.引导生回答:①三角形就是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②三角形具有稳定性.③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三条高.  相似文献   

14.
<正>数学试题中,经常出现"新定义"问题.这类问题往往制定了一种新的情境或新的运算,主要考察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以及运用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下面举例说明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一、"玲珑三角形"问题例1 (2015年北京市竞赛题)若三角形的三条边a,b,c为整数,其一边上的高恰为另两条边的高之和,则称这样的三角形为"玲珑三角形".证明:(1)存在玲珑三角形;(2  相似文献   

15.
周大明  文平 《湖南教育》2003,(15):50-51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并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了“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活动尝试,合理猜想科学论证,得到定理变式训练,形成技能整理知识,小结拓展布置作业,巩固新知”的引导探究型的教学模式和问题解决的方法。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首先用电脑演示一些微缩景观,屏幕上反复显示原物与复制品。学生看了几分钟以后,教师提问:这些三角形是否相似?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呢?引出课题。二、活动尝试,合理猜想将全班学生分成4组,每组给出三组相似三角形和一组不相似的三角形。这些三角形要包括各…  相似文献   

16.
课题九梯形复习目的:使学生掌握梯形的性质,并能将梯形问题通过添辅助线,转化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问题.例31 已知:梯形ABCD中,AB∥DC,且AB+DC=BC,M是AD的中点,求证:BM⊥CM.目的:复习梯形中位线性质。说明:本题若添中位线MN,则可根据三角形一条边上的中线等于这一条边的一半,判定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本题若延长CM交BA延长线于E,将梯形转化为三角形,联  相似文献   

17.
1.从小华家到学校有3条路可以走,从学校到红领巾公园有4条路可以走(如右图).从小华家经过学校到红领巾公园,有几种不同的走法?(P5)这是一道配合口算乘法的智力思考题,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示意图,引导学生这样想:小华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学校到公园有几条路可走,从小华家每走一条到学校的路再到公园有几条路可走,这样得出的走法有3个4种,即4×8=12(种).2.工人叔叔测量公路时,先在起点立一根标杆,以后每隔50米立一根,已经立了9根,算一算:第一根和第九根相距多少米?(P9)  相似文献   

18.
正参与与体验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积极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才能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前段时间,我有幸聆听到一节名师执教的公开课,内容是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获得了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点。设计时以"老师上班走哪条路最近"这个学生熟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 1.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2.通过实验活动,探索并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师:同学们,你们戴的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回忆一下,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还见过三角形?(生举例并交流,师揭示课题) 二、预习反馈 1.创造三角形. 师:你能用准备的材料创造一个三角形吗?(学生运用手中的材料创造三角形并交流) 师:同学们通过摆、围、折、画等不同手段创造出这么多三角形,虽然它们大小不同,形状各异,但都是有几条线段围成的?(生交流并完成书23页第1题) 2.深化对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课程标准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讨论,重点让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形状特征,体会“面在体上”。2.通过活动,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3.通过创设情境,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