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妇女人格模式滋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经历了战国秦汉的萌生、魏晋隋唐的酝酿,到宋明时期趋于定型.从总体上看,它与中国文化由进步开放走向保守封闭的发展是同步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妇女人格模式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歧视、压迫妇女的各种理论、戒律、规范,也就是传统文化为妇女所限定的行为模式逐步内化为人们文化心理结构的过程.这种积淀为集体无意识的妇女人格模式,有着巨大的同化力和凝聚力,它对广大妇女现实人格的形成,具有强大的制导作用,这从以下两个方面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是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嬗变过程,它不是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而是对传统文化转换创新,发挥其现代潜能,实现两者的和谐共振,最大程度满足了现代化的道德吁求.杨时的道德教化思想作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对崇高理想人格观、重义轻利节操观、主战斥奸爱国观和仁政惠施民生观的伦理阐述和道德教化,为当今社会现代化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思想资源和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3.
儒商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商与君子在人格内涵上具有基本的一致性,这是因为儒家文化为二者提供了共同的人文理想和价值追求。儒商,作为商人的理想人格的实现是一个从良贾到义贾再到儒商的不断提升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儒商继承并丰富了传统儒商理想人格的文化伦理内涵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传统伦理失去了往日的整合功能,新时期所孕育的伦理却不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究其深层原因是现代伦理建设过程中文化的缺失。伦理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是文化形成的基础。文化是现代伦理建设的母体,脱离了文化支撑的现代伦理难以发挥应有功效。  相似文献   

5.
德性人格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中占主流地位的人格教育思想。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过极大作用,但也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存在着主体性人格缺失、工具理性主义至上、"面具"怪象频生等不足之处。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必须努力促进传统人格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换,着力于传统意识的现代转换,努力实现传统伦理功能与现实价值取向的对接与互补。  相似文献   

6.
人格是作为一定时代的人所具有的综合素质类型.研究现代人格的形成、发展和逐渐完善的过程,揭示传统伦理道德观尤其是儒家思想对现代人格的渗透和影响,对当代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五四”文化留下的丰厚遗产之一就是对现代人格的话语建构。以周作人为代表的现代知识分子解构传统的家庭伦理,对父母与子女关系、男女两性关系和女性社会地位等问题进行剖析,将精神个体从被家庭和社会压制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从而产生独立自主的现代型人格。同时,周作人等人还建构了现代型人格所必备的平等、自由、灵肉合一等精神内涵。周作人在这些思考中展现出的文化理路和思维特征成为“五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伦理问题是张翎小说的重要症候,是人物悲剧命运的症结和自我救赎的钥匙.从当今世界伦理形态的核心——文化伦理来说,张翎笔下的人物具有鲜明的文化象征寓意,反映出当今世界和谐互补、交汇杂糅的伦理文化本质.张翎将人物置于伦理困境中反复考量道德与人性的张力,以传统伦理抵拒现代人性的沉沦,以五四运动个性解放、平等独立的伦理思想抵拒道德对人性的束缚.张翎将目光伸向历史的纵深处与大洋彼岸,寻求救赎的窗口,探索人的终极意义与苦难救赎的可能性.张翎的伦理思想与道德思考体现了她对社会的关怀与对至善人性的呼唤,对现代人格真善美的形塑、人伦关系的和谐稳定以及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大学德育定位偏失,缺乏德育的人性意义、伦理导向和实践基础。现代社会的大学德育应坚持德性本位的德育观,以美德伦理为价值导向,着眼于以人的伦理道德力培养为核心的德性人格的塑造。德性人格是对知性人格的超越,是人格塑造的“至善”境界,也体现了大学德育在人才培养上价值理性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0.
美德伦理与大学生德性人格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大学德育定位偏失,缺乏德育的人性意义、伦理导向和实践基础.现代社会的大学德育应坚持德性本位的德育观,以美德伦理为价值导向,着眼于以人的伦理道德力培养为核心的德性人格的塑造.德性人格是对知性人格的超越,是人格塑造的"至善"境界,也体现了大学德育在人才培养上价值理性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的人伦观念的走势说明道德教育中人伦教育的缺失。现代的人伦教育既要向传统伦理文化汲取丰厚的思想资源,更要立足于现代的视角,针对现代性的道德问题,处理好人伦教育与培养现代的独立人格、人伦教育与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灾害伦理文化建设必须从继承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丰富的灾害伦理文化内容,大力发扬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构建适合本土的防灾减灾伦理文化,最终建设成有中国特色的灾害伦理文化.目前针对人为性自然灾害的伦理文化研究还是局限在西方的生态伦理文化的背景下,表现为对于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强调的都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把握,是在西方的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的背景下提出的.而就中国来说,现代中国的发展,正在逐步反思中国自身传统的伦理文化,正走着继承与扬弃、借鉴与反思的构建现代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伦理文化的道路,这是我们反思传统灾害文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灾害伦理文化的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伦理体系中的仁爱、忠义、诚信等思想在现今仍发挥着社会行为约束的功效,这与现代公民教育培养理想人格的内涵不谋而合。中国的公民教育道路既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全盘继承传统,而应走以传统文化为主线,兼纳西方“自由、民主”等现代意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道路。  相似文献   

14.
人格是文化在人身上的烙印和凝结。五千年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影射在人格上,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人格特质。近现代社会,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形成了与特定历史时期相适应的待定的人格。而在中国的市场经济建立健全并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国的人格塑造应当发生转变。建立科学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格体系,是中国人格发展的根本方向。现代人格的塑造,既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人格的优秀基核,又要吸取西方人格的现代意识,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格。  相似文献   

15.
参政是妇女法律地位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民国初年,女子参政运动的进程,大致可以分为初兴期、短暂沉寂期和勃兴期等几个阶段。妇女争取参政权的运动,提高了妇女在婚姻、人格、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地位。封建传统文化、妇女自身意识以及民初法律自身的局限性等制约了民初妇女参政运动的发展。因此,改变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提升妇女文化素质、实现妇女充分就业、加强参政制度建设就成为新时期改进妇女参政运动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现代新儒家提出的现代化不等于西化、传统文化可以适应现代化、儒家伦理有助于人格现代化等观点在思想理论界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从根本上说,现代新儒学没有走出文化决定论的误区,未能摆脱文化保守主义的局限;恰当地估计现代新儒学的价值,它可以成为现代化进程的助力;否则,它将成为一种阻力。  相似文献   

17.
厘清家庭伦理文化概念,阐述中华民族传统伦理文化的历史形成、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借鉴传统家庭伦理文化,可促进家庭幸福、民族复兴,对构建现代家庭伦理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代师生关系的建构与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化之关键在于“关系”,中国社会自古就是一种伦理、人情的社会。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尊师爱生”的一种代际伦理关系,充满“师道尊严”的压制和顺从。我们现在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合作关系,烙上了市场经济的痕迹。现代师生关系的建构与超越须以传统化为依托,从对传统师生关系的探究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使师生关系转向深厚的人传统和人格平等、权责对等的现代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19.
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是中华民族道德、伦理文化的主流,其主要内容包括德性原则、伦理原则和修养原则三大方面,其基本特色是以人为中心、以道德之“仁”为本位。科学合理地继承儒家道德伦理中的积极因素,对培养高尚的现代人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白孝文是《白鹿原》中的重要人物,也是在性格刻画上最具有深度的人物。这个人物之所以有深度,是因为作者抓住了他内在心理的演变,而促使他心理变化的重要因素,是传统伦理和个人情欲之间的冲突。这个人物虽然最终走向邪恶,但他的人生经历对于我们反思传统文化和现代人格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