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怡谋 《考试周刊》2014,(41):72-72
<正>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培养学生从小学会学习,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变"师问生答"的传统课堂模式为学生自主质疑、解疑、释疑的生动活泼的模式,启发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不断产生疑问、提出疑问、解决疑问。一、加强引导,学会质疑在有效学习中必须由教师发"问",过渡到学生会发"问",有疑有问,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地学习。1.留给时空,有效质疑。  相似文献   

2.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是学生首次正式接触代数领域的内容,标志着学生的思维由算术空间正式进入代数空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在不疑处设疑""在存疑处释疑""在释疑后释放",对"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设计进行改进与思考,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  相似文献   

3.
"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有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是晋代学者张载的读书名言,它充分说明学习是不断质疑和释疑过程。高中地理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究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具备较强问题意识,能发现和提出生活中有探究价值的地理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因此,"问题生成"就成为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中主要教学手段。所谓"问题生成",一般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激发学生提问;二是教师面向学生提问。本文主要探讨学生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中动态生成的问题。如何让学生在"问题生成"情境中积极主动学习,使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充满生动有趣的质疑和释疑。发掘问题、设计  相似文献   

4.
"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有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是读书名言,它充分说明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和释疑的过程。物理学习更是如此,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好"问题,因"好问题"的背后往往蕴含着高质量的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提出"好的问题",更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的"好"问题,使教师的"问"和学生的"问"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学起于思,源于疑"。有疑才有学习的内动力,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他们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在"质疑""释疑"中发展思维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到学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认为质疑是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起点.笔者尝试采用"教师设疑——学生探疑——学生解疑——学生质疑——师生释疑"的教学. 下面就这种课堂的几个教学环节作一介绍. 1教师设疑——教师设置课堂问题 "设疑"是教师根据所授内容和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以期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一环节是教师在备课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7.
"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催化剂",把"疑"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不断地释疑、解疑,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的做法主要有创设情境,引发思考,自学课本,思考问题,运用猜想——寻疑。  相似文献   

8.
设疑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存疑才能求解,释疑才能长知,就个意义上说,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不断释疑求解的过程。"在可疑与不疑之间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的话精辟地阐述了学与疑之间的关系。经过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为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也正在逐步地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互动,教师要真正地发挥主导作  相似文献   

9.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传统教学方法注重"挑疑——释疑".不过这种"两疑法"教学仅把"释疑"作为教师的天职,学生"无疑"便是教学过程结束.这不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如果在"释疑"以后有意让学生产生新的疑问,使教学过程在"有疑"中结束,就会激起学生?探索、去创造.那么,教学就成了"致疑——释?——再致疑"的过程.姑名之曰"三疑法".以语文教师教一篇课文为例.首先让学生充分预习.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是"致疑";上课时,教师着重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无疑之处不必多讲(可惜现在还有不少教师连这一点也未做到,  相似文献   

10.
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南宋哲学家朱熹也说过:“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可见,古人是非常重视学习中的“疑”的。学贵有疑,学则知疑。质疑——提出问题,即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释疑——解答问题,即在认真思考的前拖下,破解疑难。学会质疑和释疑,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环节,因为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生疑、释疑的过程,学生“因疑而学,因学而疑”,循环往复,从而使认识不断深化,并逐步学会学习;善于质疑和释疑,是学生具有良好学习品质的表现之一,因为“疑”是一种对现有认识不满足…  相似文献   

11.
黄鹏 《中学物理》2021,(2):27-28
教学中,从教师活动(包括预设前置、问题设疑、引导合作、反思评价)和学生活动(前置学习、问题激疑、自主建构、反思小结)两条明线出发,以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条暗线的达成为目的.通过判断理解、问题激疑、建构释疑、反思调整和应用提高五个思维环节来培养初中生的物理批判性思维.从"问题引导"到"问题解决",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了培养和...  相似文献   

12.
质疑问难精神主要是通过"疑"与"问"这两个关键词体现出来的。关于"疑",我国古代学者认为,有学习发生的地方就一定有"疑",质疑与学习具有等值性;学习是一个从不疑到疑再到不疑的过程;质"疑"能够克服心理成见与定势获得新意。关于"问",我国古代学者认为,"问"是求知解惑的重要途径;"问"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学习中既要向他人发问,也要反躬自问;"问"要反复不断地进行才能把思维引向深处。疑与问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疑、思、问三者相互制约,循环往复,就会把思维引向深入。质疑问难精神是深造自得的心理保障,是问题意识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学习的一种重要策略。正是凭着这种质疑问难的精神,许多学者敢于破"人蔽"也敢于破"己蔽",从而走出一条独立创造之路。作为当代的学人,我们有责任将这种宝贵的精神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三疑”,即设疑、质疑、释疑,是启发学生勤学好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设疑,即由教师设置疑难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质疑,是学生在认真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进而在教师指导下研究、探讨这些问题。释疑,是在教师的启发之下,主要由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解答疑难问题。古人云,学起于疑,思起于疑。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无疑—有疑—无疑”的转化过程。我们通过设疑,为学生创造思维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质疑,使  相似文献   

14.
正最近,我校正在实施"五步走"的教学模式,"五步走"教学模式的研究抓住了"疑",以"疑"为中心。即设情生疑——异想猜疑——探究释疑——反思质疑———拓展传疑,以问题贯穿课堂的始终,学生的学习从问题入手,以问题结束。如何以问题为核心实施教学呢?笔者以开放性问题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下是笔者的一些体会。一、开放心灵,激发提问兴趣  相似文献   

15.
一、做好"接口",构建思维台阶 做"接口"的过程,就是教师善于在有疑处释疑的过程.中学政治课教学是常识教学,知识体系相对不完整.因此,在很多课文学习中,学生存在着知识理解上的难点和盲点.教师如果不及时发现这些难点、盲点,并作出必要的"稀释",那么学生掌握的知识只是机械意义上的,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因为机械记忆而增加,学习效率也因此而降低.  相似文献   

16.
"问题"是发现的钥匙,是探究的动力."学贵知疑,教贵设疑",设疑贵在"巧".笔者认为,初中数学课中设疑巧妙,一贵在把准时机,二贵在研究策略,三贵在遵循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问题设置的有效性,便于学生知疑、解疑、释疑,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正"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课标课程理念认为,数学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双方作为学习共同体成员所进行的设疑、质疑、释疑等活动的过程.E"R·汉密尔顿也提出"教与学的全部过程贯穿着提问的艺术",而提问活动的成功开展离不开有效问题的预  相似文献   

18.
<正>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式的学习过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托合理的"问题情境",设计含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探究链",可以帮助学生规划自主学习的路径,逐步引导学生持疑自学、动态质疑、合作探究、释疑解惑,进而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优化自我学习的策略和行为。下面笔者结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  相似文献   

19.
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作为天职。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最后释疑。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质疑的信心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数学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的思维,也要兼顾学习的趣意,既注重"疑",又关注"趣",相得益彰。在"认识三角形"的教学中将"疑""趣"相融,使疑中有趣,趣中生疑,由疑生思,由思得趣,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